不久前,在华北水院学生活动中心看了中原剧社排演的《暗恋桃花源》,这已是我第三次看这出戏,但却是第一次在现场实景观看。
说起最初接触这部《暗恋桃花源》,充满了戏剧性。还是大二时,当时因为选修课修学分的关系,为图省事,选了刘新老师的戏剧欣赏,这门课不用考试,期末交一篇两千字的剧评即可拿到三个学分,当时弄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对我来说还不是难事,且又刘新老师绝对是我们系的一朵奇葩,曾带了我们一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才气逼人,人有意思,被我们戏称其为大忽悠。后来我就断断续续的去上这门课,期间,刘老师着重提了这部《暗恋桃花源》。印象中刘新老师对它极是推崇,评价颇高。然后还观看了根据这部话剧改编的同名电影,林青霞主演。后来我期末考时写的就是这部剧,并像是拍马屁般的洋洋洒洒弄了大约五千字,意料之中老刘给了我九十八的高分。
只是可惜,当时那五千字的稿子纯属应付考试,并未保存。第二次接触此剧,就是原汁原味的话剧了,网络上搜到的高清视频,是由黄磊、袁泉主演的内地版。同样一出戏,四年前之看与今日之看,心境已经大不同。简单地说,那时更喜欢看“桃花源”,如今更喜欢看“暗恋”。
华北水院的学生活动中心的舞台、灯光、音响和设备本来不适合用来演出话剧,就像去年演出的《创事件2010》,费了那么大劲,真是难为了剧社的演员们,本剧最注重内心戏的“暗恋”部分被糟糕的音响削弱了演出效果,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扛住了现场和时代的噪音,通过微弱的音响顽强地诉说。“桃花源”部分,因为动作较多,台词激情四射,可以抵消音响系统的不足。即便如此,我认为“暗恋”依然胜过“桃花源”。
“暗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代的一个夜晚,上海黄浦江畔,一对暗恋的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话别。在那个动荡的“大时代”,此去不是生离,就是死别,然而这对恋人却浑然不觉。他们畅想着未来,漫谈着故乡,像所有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最温柔的想象。
40年后,台北一家医院里,江滨柳只剩下三个月的残生,他一生未了的心愿就是再见一次云之凡,为此,他刊登了寻人启事。不谙世事的小护士作为“暗恋”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穿针引线,让江滨柳和他的妻子江太太,讲出各自的故事。
在本剧中,江太太一直是个被忽略的人物,在我看的几次,甚至不太注意到这个角色的存在。然而,这次现场版,我才注意到,江太太才是本剧中最悲情的人物。她嫁给文艺青年江滨柳,为他生儿育女,对他关怀倍至,但是江滨柳的心中一间密室始终向她锁住。江太太对小护士说:“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就是有一点孤僻。有空呢,就自己泡一杯茶,我泡的他还不要。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不敢上去问。到后来,连小儿子都不敢去吵他。”
江柳重逢是本剧的高潮,然而剧本处理得异常克制。两人的台词加起来只有20句,但是每一句都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围巾、辫子这些青春的象征,都被轻轻提起,轻轻放下。
江滨柳:我还记得……你留那两条长辫子。
云之凡:结婚第二年就剪了。好久了。
言简意深,文减事增,短短两句,道尽人间沧海桑田。
这20句台词还有一个特征,是理想和现实的交战,江滨柳总想激活青春的记忆,而云之凡总是把他拉回到现实里。
江: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
云:(看表)我该回去了。儿子还在外面等我。
想到本剧一开始,云之凡就一直说要走。
云:我真的要回去了。房东要锁门了。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被细微的细节所干预与打断,在云之凡的心中,存在严谨的秩序感。
我认为全剧最好的对白,是江滨柳动情地问:“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时,云之凡的回答。
云: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
这是云之凡最感人的真情告白,然而,她很快恢复了理性。接着说:
云: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真的要走了。
这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本质区别。从儿子在外面等,到说出我先生人很好,说明云之凡彻底接受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她安然而幸福。而江滨柳一直生活在回忆与梦幻里。换句话说,江滨柳一直生活在不存在的桃花源,而云之凡则一直生活在武陵。
而桃花源部分,是笑剧,是欢场,是青春梦。有陶渊明的原作打底,加上一个偷情故事,这一部分怎么演怎么有。
暗恋和桃花源,放进一个戏中戏的框架:两个剧团抢同一块场地排练。本剧有一个很著名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设计,背景的桃花林里有一块留白,原来此处一棵桃树被挖出来,单独放置到舞台上。这棵逃逸的桃树,也是本剧结构的一个象征。
剧中有三个闲杂人物,一个是剧务顺子,一个是拿钥匙的剧场管理员,一个是寻找刘子骥的女人。
刘子骥是谁?他是《桃花源记》中最后一段出场的一个人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是寻找桃花源未果的人,那么这个看上去疯疯癫癫的女人,则是寻找桃花源的人。这种迷离而多重的关系,让本剧增加了更多悲剧成分。每一次,当这个女人哭喊出“刘子骥”的时候,心都似乎被抽打了一下。
《暗恋桃花源》1986年创作并首演以来,已历经25个春秋,事实证明,这是一出站的住的戏,超越时髦,历久弥新。此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超越政治和文化的限制,它运用后现代手段,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与爱恋观。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暗恋桃花源》的编剧一直署名是赖声川,但实际上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根据原作字幕,其共同作者包括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金士會、管管、陳玉慧、游安順等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赖声川将众人之功划归自己名下,还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暗恋桃花源》全部是由在校大学生打造的校园戏剧精品。虽然学生们的阅历或有不足,技巧尚显稚嫩,但表演的真诚与顽强,令人感动。如果说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剧中的江太太不应刻意模仿台湾国语,布景不应该用投影。总之一句话,回归贫困,迈向质朴,在暗恋不得的人世,去寻找打败时间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