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一点思考

      又一部关于明朝历史的书,此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张居正》,明朝历史还是有很多槽点的,所以书写得都比较有意思。

        言归正传,《万历十五年》让我思考的几个问题:
1. 如何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万历皇帝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背负整个王朝的历史重任,又由张居正、冯保、太后这铁三角在他身边天天念紧箍咒,万历小皇帝在高压下成为了活脱脱的三好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段时间小学生的心理好像有了一些问题,很多人生思考开始萌芽。在重压下怀疑、敏感、心理脆弱、心理疏通不及时、不到位。成年以后身为九五别说为所欲为,就是合理性要求都被限制,这让聪慧的万历皇帝开始在重压下反弹,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彻底清算就成了万历皇帝的一种心理宣泄。后来诸多问题的不得顺意,使他对体制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所以造成了他无声的抵抗,尤其是情感需要,所以叛逆至死方休。文中提到了他的几次离皇宫不远的出行,上疏帖子就纷至沓来,最后他再没走出皇宫半步。这不是懒得计较,这是负气而为。大明王朝的官员们,你们又能对这位皇帝怎么样呢?
    当然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孩子的教育,但多少也折射出现代家长的影子。
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老师,我个人的观点是培养好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学会爱与沟通、积极心态。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和时间吧,那毕竟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吗?我们何苦把自己未遂的人生强加给孩子呢?给他成长的空间也许是现代家长给孩子最好的一种尊重。
2. 如何在自己的体制里生存。
    在国家、军政、廉洁、道德问题等方面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思考。作者甚至用阴阳调和来解释这些人物的行为方式。书中有这样一段:“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归咎于什么呢?应该是万恶的体制,官僚政治,成宪既定,不可更改的文官固化思维。但是如果所在体制不如你意,你该当如何?是毁灭它还是委屈自己?
我想透过书本也给了我们些许启示,同一职位上的张居正和申时行,面对万历皇帝采取不同的策略,面对官员运用不同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张居正曾引用偈子中的话:“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申行时当时也不被人理解,恕道被非议成唾面自干。认为对的事,就该坚持,一以贯之的执行,忽视一些细节而图大局,这才是人生大格局。虽然张老最后被掘坟抄家,但是励精图治那十年,我们看到了明朝在体制下仍有的希望,可惜不能假以天年,若可以,我们何苦诵哀歌?他的远见卓识、知人善任、雷厉手段、政治抱负都落在了实践里,他不空喊口号,他是实干家;申老用的是迂回战术,无论是治河还是边防,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虽最后在立储问题上赍志以殁,但也值得我们为之点赞。当然他们不会在乎我们的看法。但如果你作为团队的上层一定要向二位学习。
  如果作为团队成员,你愿意做海瑞、还是戚继光,亦或是俞大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换一种说法,你愿意成为体制的捍卫者,还是在体制里的发展者,亦或是体制的理想者?这三种人确实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我们往往想着成为第二种,可动不动就活成了第三种。我们说着自己设想的理想体制,抱怨着所在体制的缺憾,我们忘记了梦想在现实中一定会打折的真理,总是负气地守着梦想,又有怨气的去生活和工作,心态就输了。我们似李贽一样矛盾却永远活不出戚继光一样的精彩。我们改变不了体制,但我们要想办法在体制里活出最好的自己,这应该是戚继光留给我们的一些人生哲理。至于第一种选择的实用性我并不看好,但我不诟病。
3. 宿命论者就不努力吗?
    戚继光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像,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难道本朝最为出色的军人竟沉沦于迷信之中?这连《四库总目提要》的编者都感到别扭,不知应当如何评论他著作中的这些内容。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个人并不认同。宿命论者的确迷信,但是并不是坐等命运的审判。我们愿意相信努力的力量,我们尽人事然后才听天命。我们并不是不努力的!我们没办法改写命运的手账,但我们愿意好好写我们能写好的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万历十五年》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