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贰柒姑娘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险山恶水的社会中,难免会对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而感到恐惧。而对于被这种恐惧驱使的某些人来说,只要可以减轻恐惧,他愿意用任何东西来交换,甚至是灵魂。
因此,其中的一部分人主张,当被这种恐惧支配时,我们应该用顽强的意志战胜那个自己,也确实有不少人“战胜”了自己——他们放弃了生命。也有更多的人选择进行“持久战”,让自己处在生不如死的痛苦境遇之中。
但王宇老师却通过《社交恐惧症》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有多么的错误,因为想要“干掉”社交恐惧症这种不是病的“病”,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消除症状。
一、认识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其中的女孩子逃离老公和另一个小伙子一起去外地打工,却在第二天就消失了。
找到女孩子之后,她给出的答案是:她怀疑那个小伙子和他老公合伙欺骗她。
通过深入了解才知道,女孩子从小就不被父母待见,哥哥犯了错,背锅的却总是她;父母为了让哥哥上学,硬是让她辍学了。
因此她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婚姻上,认为只要结了婚,自己就可以逃离父母和那个畸形的环境,重新找到可以信赖和依赖的人,获得安全感。
但她却在婚后不久发现了老公曾经坐过牢的事情,这使她对老公也失望了,觉得周围所有人都在欺骗她。
随后她跟恋爱了一年的小伙子去外地打工,又在小伙子接到她老公要求把她带回家的电话后认为小伙子也和她老公是一伙的,然后再一次逃跑。
这个姑娘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充满了不信任,而这一切在王宇老师的《社交恐惧症》中被归因于原生家庭。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王宇老师这样说。
一个孩子没有被父母温柔对待,还不断地受到伤害,他如何能建立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很多人在认识这一根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痛,我一定要努力去摆脱和治愈,最好是到别人都看不出来的程度。
之所以说这是误区,就是因为本书一直贯穿的所谓“治愈”社交恐惧症的基础就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要学会接受本来的、真实的自己,并且与之和解——哪怕是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到体无完肤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二、面对自己
在王宇老师看来,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并不是真的“有病”,他们之所以会成为自己眼中病人,或者别人眼中“和平常人不太一样”的人,是因为他不愿面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凡人的事实。
然而,在成为一个病人还是承认只是一个凡人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做一个病人,因为这样的话他们还有“治愈”的希望,但如果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他们就会彻底绝望,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会动摇,整个人的崩溃也就只在一瞬间了。
其实,他们所选择的“病人”这一定位是出于他们的另一种对自己的认知分歧:在他们的内心一直有两个自己——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而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那个理想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现实的自己又和那个理想的自己差距太大,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自我拉扯中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
但这个社会总是反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憎恨。
因此,摆脱社交恐惧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面对现实的自己,和那个自己来个世纪大和解。
三、成为自己
如果你前两步都能很好地完成,那么恭喜你,你离摆脱社交恐惧症就剩最后一步了,那就是——你需要成为最真的自己。
前面说过,社交恐惧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在他们的内心一直存在着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而他们往往错把理想的自己当做是真正的自己,从而对自己要求太高、又在达不到要求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断地在自我否定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然而,只要他们愿意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会面对现实的自己,他们的“病”就能治好一大半,这也就构成了最后一步的坚实基础。
因为前两步都做好了人们,也在无形之中走上了“成为真正的自己”那条光明大道。
这个时候的他们,学会了停止内心的冲突,并把精力投入到自我实现的努力之中,他们变得更为简单,情感更为真挚了,当然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所爱的人和事当中去了。
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顿悟”的基础之上,即他们必须要领悟到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所谓的“理想”不过是幻想,他们没有脚踏实地地活,而是一直在徒劳地浪费生命。
顿悟之路或许坎坷,因为需要保持本色,甘于寂寞,以朴实自然的面目出现在自己的社交圈。但收获却也一定会让人终身受益,因为你不仅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还会得到一些人的欣赏。
只是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记着:理性思维的好帮手是行动,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一切才会变得有可能。
结语
今天,你社恐了吗?
如果是的话,那就静下心来看看这本书吧!虽然不一定会得到“瞬间治愈”的神奇药方,但看完之后你或许会有所顿悟,那么恭喜你,你将告别社恐人生,从此自信、强大并且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