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69】【也谈谈《我的姐姐》:安然姐弟篇(有大量剧透)】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也没别的,就冲着张子枫和肖央去的,顺便还发现了过去并不知道名字,但感觉脸熟的朱媛媛。

张子枫的演技算是过关,但总感觉人物的变化缺乏决定性的、关键的内因。

肖央演的这个“虽然很不靠谱但至少不会重男轻女”的角色,整个人物塑造和故事都给人很奇怪的感觉。

而朱媛媛的姑妈,应是全剧故事性和演技都属最厉害的角色,给她安排的戏特别强,甚至给人一种感觉,也许她在这部电影里是配角,但她却是这类故事的主角。

今天主要聊聊张子枫饰演的女主角,安然。

也会顺带聊聊她那个煤气灯大师弟弟。

安然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孩子,而她的心也是柔软的,为他人着想的,并不自私,更非冷漠无情。

相反,她实则感情充沛、细腻、温柔、宽容、博爱。(越说越是不太能接受导演给这么好的女孩子一个那样的结局……)

她对死去的父母并非只有恨,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

只是在电影里,仅仅突出了母亲对她的爱,和父亲对她的打骂和利用。

实际上,作为他们家的第一个孩子,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爱她的——只是,更爱那个当时尚未出生的男孩而已,很荒谬,挺可笑,也悲哀,但却贴近现实。

那么反过来说,只要那个孩子没出生,他们最爱的还是安然(毕竟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孩子是不是男孩)。按照弟弟和安然见面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而且能走跳能说会道,大概就是五六岁的样子。

我姑且强行安排一下:母亲怀上弟弟,正好是安然高三那一年。这也促使父母和亲戚商量给她改志愿,以让她后来扶持弟弟的目的。

也就是说,安然在高三之前,其实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家庭温暖的。

母亲的话不用多说,父亲打安然时,她护着安然,她和安然洗头的时候是开心的;而与父亲的关系,从安然梦中看到的不只是母亲,也有父亲、安然翻出心梗药物和在半夜里哭的时候都在哭父亲的时候,也能看出来。她对父母,并非只有恨,甚至她自己也说了,其实她后来也不那么恨他们了(恨过,但是减弱了)。

而这里反过来说,即使母亲有那么多“好”镜头,实际上她也没有真的反对父亲的“瘸腿计划”和“改志愿计划”。

也就是说,无论父亲母亲,他们对安然的伤害是一样多的,但有爱,就算不够多,但也是不能否认确实存在的。

而安然在如此突然的情况下失去了双亲,无论是恨还是爱,还是其他种种,都已经无法当面说出口了。这些复杂的、四溢的情绪,到最后都会变成同一种情绪:遗憾。

而这种遗憾,我认为,是让她无法彻底放下弟弟的根本原因。

这也促使她无法割舍弟弟,无法接受“以后不能去看他”的条件。

某种程度上,她甚至还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弟弟的“妈妈”,想要以更好的方式去补偿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爱。

这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公平,一旦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而这些理由千奇百怪,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真正去反思时,都难以理解。

不如此做,人的内心一样会失衡;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代表就此无事。

而对于安然来说,这个防御机制就是“投射”。我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却得不到的这种空虚,通过我给予安子恒爱,就能得到满足。

同时,让她决定让武东风去照顾安子恒的,也是同样的防御机制:武东风对女儿的爱,让她感觉到安心,觉得安子恒交给他也可以。

也因此,当武东风带着安子恒去打麻将,她气得当场发作——据说现场张子枫扔麻将和甩包包把肖央的手都砸青了,而我感觉她还是收着点力了。真要是安然本人,我怀疑能把武东风给打得跪地求饶——因为她原本以为能让自己安心的选择,才没过几天就背叛了她。

这就像说,我觉得某某这个公司很好,他的总裁很厉害,我喜欢或者崇拜他,所以我会买他的车。结果他的车一直被新闻曝光有问题,甚至我自己就遇上了那种问题,我就会比任何其他情况都要恼火。

因为这个时候,心理已经严重失衡了。

至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对于安子恒的“爱”……无法否认,这种爱本身并不是健康的,只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偿。它的出现,对于安然的心路历程而言,是符合自我防御机制的——尽管我也不希望如此。

然而,即使她成功进行了这次防御,也不代表她以后就会一帆风顺。对弟弟的这份并非出自单纯亲情的爱,只会变成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再次爆炸,把姐弟都炸成重伤。

这就像,撒了一个谎,就要用另一个谎去圆,然后再用更多更多的谎反反复复地圆……

————————————————————————————————————————————————————————————————

另一方面,从电影里面看,弟弟的表现实在太可怕也太可恶了。有点阴谋论,但电影展示出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弟弟从头到尾都是计划好的。

而安子恒和安然之间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可怕的心理博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弟弟对安然,首先表现出“我才是老大,你是坏人”的这种情绪。比如“宣布主权”、吐口水、乱搞安然的电脑、早上不肯好好吃饭、晚上把吃的全部倒在安然的床铺上等等。

这种看起来像是没教养的孩子撒泼,实际上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支配的铺垫:暴力击破对方的心防,让对方优先以感性冲动来对待他。

特别是,弟弟的这种撒泼,有他们整个家族的人在作后盾,安然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熊孩子,而是一个熊家族,而这个家族的代言人就是安子恒。

顺带点一下,武东风的行径就更诡异了,感觉安子恒和他应该有不少“串通”的地方。这个后面再聊。

当这些行径把安然完全激怒后,突然来一出苦肉计:爬到窗台上敲敲敲,还来首“七步诗”,这不是人精是什么?

偏偏窗台还正好不稳,他摔了下去——然而只有皮外伤,到了医院还装晕。

而安然本来早上的气还没怎么消,安子恒来这么一出,她当时的第一反应一定不会是“我生气有没有道理”,而是“我生气导致他摔了下去”。

其实这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但她偏偏正好处在感性大于理性的情况下,所以她至少有那么一点点认为这是她的错。

尽管她看穿了弟弟在装睡,但后面还是把不会系鞋带的弟弟背着走回家了。

这一方面是背着走更省事,另一方面就是那么一点点愧疚感。

这时候,安子恒放大招了:“你有妈妈的味道”。

这一下直接命中安然的软肋。

我们前面说了,虽然妈妈对安然的伤害是存在的,但安然心里还是记得和妈妈的美好回忆,这时候安子恒的这句话,简直是PUA中的PUA,煤气灯中的老灯油了(咳咳……不懂就问:煤气灯有灯油吗?没有?那就老煤气……啊?煤气也没有?emmmm……总之你懂我意思的)。

纵是安然原本是多么理性和冷静的人(安子恒前面无论如何激怒她,她都忍着没有真正发作,甚至安子恒把吃的倒床上,她虽然第一反应要教训安子恒,但最终也只是被迫无奈去洗床铺了),这时候也真的破防了。

所以才有了后面很多的犹豫和纠结。

而安子恒的攻势还没有停下来。

包括他去追“爸爸的车”,包括他反复提起父母的好(如果阴谋论的话,“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这句也是相当诛心),包括他拿球去砸人,包括他在舅舅的“协助”下跑到安然的男朋友面前叫妈妈。

在我看来,这都是能让安然直接把安子恒扔到大街上再也不管的事情,安然却居然都忍下来了。

特别是叫妈妈这个情节,我们可能一开始觉得孩子不懂事,是武东风教唆的。

结果呢?后来姐弟俩在床上躺着聊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明明就是很懂这些男朋友女朋友之类的事情,他甚至知道女生月事的时候要和红糖水?这孩子才几岁?之前只跟父母生活过在一起?

更别提那句“可我只有你了”,简直是全剧最诛心之语。那个晚上,本来是安然在父母的灵位前敞开心怀想说两句话,结果好巧不巧安子恒就醒了,还来一句“我害怕”,还有了后面在床上那一堆对话……

我寻思这好几句都是男女朋友才会说的话吧?

总而言之,两遍看下来,对于弟弟这个角色,我细思极恐。

后来我一想,电影名叫“我的姐姐”,也即是说,写这个故事的人,是安子恒?!(或者……制片人?!)

那我懂了,安子恒就是在想方设法突出“自己是如何好如何好”,或者说,通过自己的这些“懂事”,去暗中说明父母其实一直很关注安然,对安然的事情都很了解,还经常跟安子恒说?从而感动安然?

但真正整个故事下来,我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跟成人一样的知识面和心机,实在是太可怕了……

怕不是《无职转生》的男主角死了又转生到这部电影里面来了??

——————————————————————————————————————————————————————————————————————

以上就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恶心的地方了。

但如果,假设,假设,这只是编剧的失误,安子恒其实没有那么多心机,只是成年人实在不懂如何表达孩子的单纯可爱,才弄巧成拙,我就退一万步,假设是这样的情况成立,假设其实安子恒真的没有那么多坏心思,那么我还能接受安然的“溃败”。

毕竟,像我前面说的,无论如何,安子恒是她和父母之间最后的联系,也是她弥补这份空虚唯一的依靠了。

那么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冷静地往下分析安然的抉择——否则我们直接宣布安子恒是当代煤气灯效应的天才就完事了。电影也可以直接改名《煤气灯之下2》,非常贴切。

咳咳,回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整个电影中,始终保持了足够的忍耐和宽容,也尽可能与愿意与她沟通的人互相理解(舅舅和姑妈),一直没有丢失她独立理性的一面。

只有最后在面对割舍弟弟这个抉择的时候才真正破了防。

不管安子恒是不是PUA,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有意诱导,但安然在准备签字的时候,才真正认识到,以后她真的就是自己一个人了。

而与此同时,安子恒被领养,其实与她自己突然接受父母的离开这种痛楚没有什么区别。

特别是,这时她的父母离开甚至不到半年(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穿短袖,而且还没去考研,弟弟也没“升班”),这种情绪压力(有压力,前面说过)也让她无法冷静下来,铁下心肠地签下这份合同。

我也必须吐槽一下,这份合同真的很不近人情。而且如果要往阴谋论了说,其实是安子恒最后釜底抽薪的一招……

以致于她突然跳起来拉着安子恒就走,这段很多人无法接受的结局,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荒诞的一个结局。

以安然的性格,会做出这种把领养家庭晾在一边,拉起弟弟就跑,还在大街上踢球这样的事情吗?

感觉像是人设崩塌,可能也是大家深感出戏,最后对结局极其不满的诱因之一。

实在要硬拗,也可以说,最后这段,是安子恒或者安然的幻想,然后电影戛然而止,结局开放,大家自行脑补——这属于耍赖皮。

非要说安然在与安子恒的相处下对弟弟的情感改变了,那么就必须接受前面所分析的:它是不健康的一种爱,很难有好结果。

而实际上,不管我如何分析,按照电影的惯性,安然就是不会有完美的结局,这么说来,倒是能给电影贴一个“忠于现实”的标签。

千万不要认为安然让弟弟被领养就能了事。按照剧情的发展,如果真的这样,安然估计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来,这会对她的未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并不是因为她会失去一个弟弟,而是她的遗憾再也没有办法得到救赎。

恰恰是这一点,很难让大多数人共情。因为父母突然离世的这种不幸,并非每个人都能真的切身体会和理解——当然也可能会有父母双亡但结局不一样的人,但在安然这里,这就是她的现实。

只是这份现实,对于现在的社会普遍共识而言,太沉重,也太具有反向的煽动性。

造成这个结果,不知道是编剧还是导演,反正是把握电影情节走向的人,绝对有锅,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而安然,只是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女孩,她也代表了无数挣扎中的女孩——实际上,很多女孩,甚至比她还要可怜得多,她们可能不具备选择的能力,甚至连权利都没有。

而实际上,电影最好的结局,并非安然撇下弟弟,也不是安然走姑妈的老路,也不是突然有了什么奇怪的转折,让安然能够自己的人生和照顾弟弟两不误……

应该是让安然的家族负起责任来。

看看这个家族都是什么嘴脸?

先是长辈。

大伯,自己不占理就想打人,把腰闪了,怪安然,怪武东风。

姑父,看似重病无辜,结果偷看小时候的安然洗澡。

舅舅,虽说有好的一面,但底色也是深灰色。

以上这些人,还有周围那些没有出面的亲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自以为做了好事,安排了安然和安子恒的“后半生”。

舅舅虽说好像挺好的站出来说好好照顾安子恒,结果没几天就继续赌博去了,看着也是因为钱。

另外,后来,除了舅舅,还有谁去过看安然的父母呢?(姑妈也许……不过这里也是舅舅有点奇怪的地方)

然后是同辈。

表哥,把安然当沙包。

表妹(还是姐?不记得了),搞不清是非黑白,跟家族的长辈沆瀣一气。

还有悲催的“准家人”男朋友,出生在一个女人做主的家庭,有点妈宝倾向(“我妈说……”),不敢承担责任(打死不跟家里说考研的事),不太能和女朋友共情(每次都只知道拦)。

表哥表妹肯定是指不上的了,男朋友这边估计也是怕“扶弟魔”这种标签吧,也啥都不敢跟家里说,间接造成安然的极大尴尬。

只有姑妈,能和安然共情,有自己的挣扎和决断,是个让人十分动容的角色。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大家针对结局吐槽,其实跟安然这个家族做了类似的事情:把问题都归结到安然身上,似乎安然只要做了符合他们预期的决定,一切都能解决了。

但是,可能吗?

至少电影的铺垫就是一直在反复提醒我们,不可能。至少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而言,不可能。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的认可之处:它既控诉了现实,也告诉了我们,要摆脱这种现实有多难,有多么可怕的压力,有多么纠结的情感纠葛……

至少,姑妈的戏,每一段都安排的极好,也真正表达出了上述的这些现实。

甚至,光是她和安然单独对谈的三次戏,就足以撑起整个电影的中心主题了。

可能,姑妈才是真正的主角吧。

过几天我会着重写写姑妈。

不知不觉五千多字了,依然意难平。

先打住吧,日后再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69】【也谈谈《我的姐姐》:安然姐弟篇(有大量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