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课——余映潮《孔乙己》课例研讨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素有“看客”一说,每个人都充当着“看”与“被看”的角色,包括作者自己,“看”之背后,内涵丰富。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教学生“看”鲁迅的经典作品,了解“看”与“被看”的深刻含义呢!我们可以走进名师课堂,一探究竟,下面,就以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教学实录为例,看课学习。

    了解文本内容是老师备课首要任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他在这里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横遭迫害的不幸,他更为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于是,“看”与“被看”的模式一一展开:先是孔乙己和掌柜、酒客之间,也即“小说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再是“叙述者”(小伙计)与小说人物(孔乙已、掌柜、酒客)之间的“看与被看”;最后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实际上,“读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又形成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钱理群教授语)

    这种看似错综复杂的结构,实际上都可以通过分析探究作品中极其简洁的文字梳理清楚。那么,余老师又是怎样教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呢?

    首先,选好课堂切入点,重点渗透知识点。余老师的课堂历来干净利落,从不旁逸斜出,《孔乙己》一课直接由背景导入,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课文,重点积累“儿童视角”和“场景设置”两个小说写作的知识点,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下了铺垫。

    关于“儿童视角”,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社戏》与《最后一课》中均有学习。但这一课中的“儿童视角”显得更有特殊意义,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他既是酒店的一个在场者又是一个旁观者;他可以同时把“被看者(孔乙己)”与“看客(掌柜与酒客)”作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可以同时叙述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掌柜与酒客的残酷与麻木。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孔乙已被掌柜、酒客与小伙计(叙述者)看,整柜、酒客又被小伙计看。在开课之初,就让学生有了文体意识,找到了“看”的重要位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余老师的设计之妙。

    其次,设置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看”中思,思中学、学中有所得。

    在“概说人物”活动中,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不但把握了文意,而且能够品读关键词语,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说明,作为读者,已初步看到了酒店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对孔乙己的看法,“穷困潦倒”“好喝懒惰”“迂腐”,以及孔乙己自己的看法,“很要面子”。余老师在这里进行了适时的点拨:“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以后要学到的《故乡》里的中年闰土是苦难农民的典型代表,高中要学到《祝福》, 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命运最惨苦的妇女形象。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总结是很有力度的,由一篇到一类的延伸,使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在“比读训练”活动中,余老师引领学生看得更细致,更深入。抓住重点段落,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对比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鲁迅作品的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要义。

    我们看到这个环节中有九位同学分别找到了对比点并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看”,已经深入到了文章内容深处;他们的“思”,已经涉及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的现实本质,作者的思想内涵;他们的“得”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此精彩的课堂氛围当然让我们十分欣赏,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在余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如余老师在“比读训练”之初的对比例说,在学生分析时的精妙点评,在“比读训练”之后的梳理总结,把人物描写的作用,运用伏笔的技巧,细节的魅力,对比的感染力等写作的知识点渗透其中,都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老师不但要俯下身子倾听,还要站在更高处,看到学生之所看到的一切,帮助他们看得更远。

    再次,结课设置悬念,引发深度思考。鲁迅的作品常常会有神来之笔,极具张力和表现力,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余老师的课堂也有一处神来之笔,那就是在结课时让大家思考酒店掌柜的那句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中“十九个钱”到底是喝了多少次酒欠下的,并说这是极其美妙的悬念,但一定有答案。这是一个深奥而有趣的话题,相信同学们有了课堂上“看”的基础,一定会很有兴趣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的。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意识,应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

    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字背后有深意,值得细读深思,那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魅力;看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背后有真功,值得细研深学,那是一种教学艺术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课——余映潮《孔乙己》课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