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生相约跳楼:活在成人世界里的无助,是孩子永恒的悲剧根源

文:霓裳

3月27日早上,深圳某小区发生两名14岁初中生坠楼身亡,警方通过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初步认定是轻生。

据该小区的业主反映,这两名女生是相约到其中一人的家中,然后一起从天台上跳下来的。

最近类似中学生轻生或离家出走的事件层出不穷,除了孩子本身处于青春期的因素之外,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引人深思的。

毕竟,青春期的问题,是之前问题累积的结果,真正的根源不在青春期。

我看到很多人在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太任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任性与脆弱呢?

我在评论区里找到了答案。

上面这个评论截图,反映了不少成人的心态。可以说,孩子悲剧不停的背后,始终站着醒不过来的成人。

许多人不明白,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面对逝去的生命,他们始终不愿意警醒,对自己做出深入一些的思考,而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外部原因。

家长的不觉醒,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急于甩锅的心态

"赶紧为孩子开学上课!""再不开学,就都疯了!"

这些话里,充分体现了某些家长急于把孩子甩给学校的一种心态。

似乎开学了,孩子的问题就由学校接手了,家长就解脱了,从此可以不用自己面对孩子的问题了。

不少家庭觉得孩子难管,孩子不自觉,自己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共同面对一个孩子都管不好,难道还能指望老师一个人对着几十号的学生,就能管得好了?

首先,老师不是神;其次,学校也不是专门为某个家庭的孩子而办的。

因此,孩子真正的教育环境,主要还是在家里。

学校为大家提供的是一个集体教育环境,主要针对的是一种共性教育,而孩子的独特性与特殊性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家长自己去努力解决。

这种急于甩锅的心态,源于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无力。家长的这种心态表现,相当于在暗示孩子:

你是如此的差劲和无可救药,我要放弃你。

家长自己都要放弃了,他孩子自然也会放弃自己。

如果孩子用生命写下的教训,依然唤不醒沉睡或装睡的成人,这样的悲剧依然还会继续发生。

热衷于人为的“挫折教育”

3月3日,石家庄某小区一名读五年级的男生,因为在上网课的途中玩游戏被家长看到,家长训斥他:"在家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孩子当即从楼上跳了下去。等到家长反应过来飞奔到楼下时,孩子已在血泊中。

追悔莫及的父母捶胸顿足痛哭不止:"我不该骂你的,我以后再也不逼你学习了,你一定要好好的....."

不少家长对此会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太玻璃心,平时遭受的挫折太少。很多70后和80后的家长都会这样想。

他们说:我们小的时候天天被家长逼着,也不见谁想不开。

这些父母的童年是在没有自我意识的环境中长大的,当年信息技术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有限的认知使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里。他们需要别人尊重和看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是他们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需要。另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竞争压力比起当年的我们要激烈得多。

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让现在的孩子没那么容易服管。尤其是家长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和反感。

当初我们被父母打骂,不会有什么多余的想法。现在的孩子在挨打受骂的同时,会想到很多,他们不仅在承受打骂,同时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即便内心不认同父母的做法,可同时他们自己又是那么弱小无助,无力反抗,这才是最令他们绝望的地方。

正因为许多大人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孩子才会更加绝望。

如果孩子觉得是父母问题,他们绝望的是,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

如果孩子认同父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会因此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反而为父母增添了那么多的烦恼,认为自己简直就是累赘。

这才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既然我活着没有价值,既然我活着这么令你们讨厌,既然我这么没用,那我还不如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也省得让你们操心,惹你们生气。

2019年2月,刚开学没几天,深圳市一名13岁的男孩子小金,因为被要求在家补完未完成的寒假作业才能上学,小金当天下午却在家跳楼自杀了。

他在自杀前写了4封遗书。

第一封信里写给姐姐:"虽然不喜欢你,经常拌嘴,但我走了,还是希望你不要伤心难过。"

第二封里写给姨妈:"你是对我好的第3个人"

第三封给爷爷奶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并表示把自己的500块压岁钱留给他们。

在第四封信里,小金写给父母的是:

"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看着都令人心疼。小金其实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却被"寒假作业"给逼死了。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寒假作业吗?显然不是,是他认为父母讨厌自己。

为什么很多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被父母讨厌?这一点,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有些人总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既然知道孩子脆弱,那么你就要想到如何给孩子心灵力量,让他拥有勇敢坚强的底气。

这种底气的来源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值得珍惜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而不是用所谓的挫折教育名义来打骂孩子,否定他的人生价值。

成为驼鸟型的家长

鸵鸟型家长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面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问题,是因为他们维护自己权威和正确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害怕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被戮中,怕"自己有错"的形象暴露在孩子和他人的面前,今后再也无法压服孩子。

比如,这件事情被报道后,有些人的反应是这样的:

不要再报道这类新闻了,社会影响不好,让孩子争相效仿;

这样的新闻,让孩子看到了,会想用自杀来威胁家长,导致家长和老师都不敢管孩子了。

如果家长的教育没有问题,孩子为什么要效仿自杀?为什么要以自杀来威胁家长?

这只能说明,家长的教育已经让孩子怀疑人生了,至少说明了亲子感情基础没有打好。

遗憾的是,抱着这种想法的家长还不少,上面那个评论的点赞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另外一些网友也发出了不同的警醒之声:

呵呵,不反思还继续呗;

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呢,就算不报道,心理压力过大难道他自己就不会轻生了吗?就应该报道出来,好好让现在这些学校家长看看;

一味地避重就轻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和孩子深入沟通才能化解矛盾,不然只会治标不治本。

是啊,以为像驼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堆里,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装睡不醒,或者是根本就不知道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看不见孩子真实的世界

很多家长总说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实家长自己也不了解孩子,更不理解的处境与想法。

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因为孩子生存在属于成人的世界里,他们的许多选择和状态都是被动的。甚至,有不少成人在主宰着和操纵着孩子的命运。

成人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有很多选择的能力和机会,而孩子没有。

比如:家长可以威胁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要去打工",甚至说"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要你",这对孩子而言,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孩子这么小,能打什么工,谁愿意接受他?所以,孩子只能依附于成人才能生存。

对孩子而言,被父母讨厌或嫌弃,就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这样一个什么都是被动的世界,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无价值感和无助感更令他恐惧绝望的了。当他承受不了这种绝望,就只能选择以死解脱了。

总有人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会自杀,就他自杀呢?

这就好比是,当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时,家长问"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如果孩子能选择,他也不想被欺负啊。就跟那些跳楼的孩子一样,如果他们能选择不被逼和不被嫌弃,感觉到自己活着有价值,他们也不想跳楼啊。

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没有选择了,唯一能选择的,就只剩下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生命。

上面这位孩子的声音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反映了那些孩子无奈的心声。

家长要学会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世界和头脑中,用各种应该不应该来要求其他人,尤其是要求孩子。

成人是成人,孩子是孩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成人世界上的标准放在孩子身上呢?

醒醒吧,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吧,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继续出现。

转嫁压力和责任

喜欢转嫁压力和责任的家长,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都喜欢怨天尤人。

他们会说:

有什么办法呢,全社会都压力大!

学校给的压力,让家长自己教,自己检查,暗示让孩子业余时间补课。家长能怎么办,学校的责任在哪里……

大家都不容易呀,成人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

就是因为成人的世界不容易,一些家长会不知不觉地把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转嫁到孩子的身上。

这其实是一种焦虑转嫁,逼迫孩子学习或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成人才会找到一种控制感,减少焦虑。

甚至,一些孩子被迫学习只是为了实现父母"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愿。这就是压力转嫁和责任转嫁的一种体现。

但孩子只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无法实现父母的心愿,否则他们的人生就会变得不堪重负。

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被逼着学习。

当孩子被逼迫学习时,会觉得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习的。由于缺乏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学习的体验很差。渐渐地,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有多少孩子在这种被迫学习的状态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的心理。

分析了这么多,目的并不是要责怪谁,一定要说出是谁的错,把责任归到谁的身上。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分析,让家长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因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好,没有哪一个父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家长学会跳出自我认知的局限,才是觉醒的开始。

只有跳出来,才能看清问题的真相,避免陷入自以为是的状态中。

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会不同程度地陷入到这种误区中。正因为如此,学习成长是我们每个父母的终身课题。

当你觉得是孩子的问题时,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会这样,而你家的孩子会这样?

那些不觉醒的家长,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运气差,所以才摊上这么一个熊孩子。

可是,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白纸,为什么后来长大后就千差万别了呢?

这是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而这个成长环境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家庭,还有一部分学校和社会。学校和社会是大家的共同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比如,全班同学都是听同样的老师讲同样的课,为什么有人学的好,有人学得不好?

这里面最大的差别在于,每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不一样,而家庭中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家长。

这就是为什么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很多不觉醒的家长,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自己的孩子特殊,特别难管。所以,他们只会抱怨和牵怒孩子。

那要如何跳出自己的认知局限呢?

家长可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不要急于抵触和拒绝那些与自己想法和期待不符的外界反馈。只有从不同的声音与反馈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减少自己的认知盲点。

其实,孩子的表现,就是对家长教育问题的最直接反馈。

如果家长不接受这样的反馈,一味地抵触现实,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当孩子的真实存在、真实想法和需求一直被忽略、否定和压抑时,这种压抑时间越长,压抑程度越大,就越容易爆发。

爆发的两种形式:一是向外攻击,比如打骂摔东西、离家出走等,甚至杀人;二是向内攻击,也就是攻击自己,比如抑郁、自残等,甚至自杀。

如果家长"为孩子好"的结果却成了这样,就要考虑到是否教育出现了问题。

真正的为孩子好,不是家长自以为是"为孩子着想",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家长的否定与嫌弃。

而是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活着的价值。这样,孩子才会珍惜自己的存在,珍视自己的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14岁女生相约跳楼:活在成人世界里的无助,是孩子永恒的悲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