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分享

大家好我叫王娜,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也是著名心里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医生的亲身经历。

纳粹集中营的厌恶与残酷,乃至对人性的最大蹂躏,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丰富的,有关受苦、创伤以及对人性乐观、虚无、犬儒的见证,而只有弗兰克尔从这种绝境般的情景里,替人民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在虚无当道的时代,弗兰克尔医生以他的整个生命,化成了对人性与爱的重新呼唤。这里我要推荐给大家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非常深刻的演示出犹太人所遭受的一切。

幸存者常说:“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以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受。”虽然书中与电影情节时常会打湿我的眼眶,但这一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弗兰克尔先是描述了他们怎么样被火车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怎样被分成不同的人群,丧失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在第二天被送去毒气室和焚化炉。肉体的痛苦倒在其次,心里的折磨才是最大难关,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弗兰克尔敏锐地观察并记录着犯人们从始至终的心理变化。

在他看来集中营心理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以及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阶段是惊恐,犯人们从进入集中于之前到心理适应为止,一直处于惊恐当中。有时抱着一丝希望,有时又陷入彻底的绝望,随时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囚犯们先后出现了冷酷的幽默感、好奇、自杀的念头,以及通过睡觉而解脱的安慰,最终他们达到了习惯的状态。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亡威胁和不断接近他人的死亡的事实。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在恐慌的第一阶段就已不再惧怕死亡。最初的几天后,他们连毒气室都不怕了,不要忘记,毒气室至少可以使他们免除自杀的麻烦。

第二个阶段表现出的状态就是冷漠,犯人们起初还不忍目睹被人的惨痛,但太多的死亡和惩罚已经让犯人们建立起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情感的麻木而无动于衷,这个阶段的犯人们还要饱受思念和回忆的折磨,但弗兰克尔凭借对爱妻的怀念而生出的求生意志。但像作者这样的囚犯是非常少的,很多人在经历严重的心理折磨后最终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有些人放弃了人的尊严自甘沉沦,变成了动物一般的存在;有的则破罐子破摔,最终由于身体的虚弱而死亡。

弗兰克尔指出犯人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任何人都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好怕一件事,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就是这种精神自由,任谁也无法剥夺,是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弗兰克尔最终得以幸存,虽然得力于一定的幸运和别人的帮助,但要战胜集中营里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还需要人的内在因素。他曾反复引用尼采的原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知道他受苦的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你必须承认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一旦明白磨难的意义,就不再通过无视磨难或心存幻想、虚假乐观等方式,去减少或平复在集中营遭受的苦难,而且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那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所爱的人或未竟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