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陪同好友应童 —— 一位十分优秀的亲子教育专家,多次前往浙江省一个叫做万阜的山村学校,为这所山村学校提供支持性的教育资源。
最近当我再次去这所山村学校的时候,我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堂神话课,透过讲述人类集体意识的梦境 —— 神话,来叩开孩子们的心门。
而在大山中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也为我上了一堂课。
当我问这一群在大山深处长大的孩子们,有谁愿意从人群中走出来,站到人群的中心,告诉我,同时也告诉所有的孩子,在你心中最难忘的神话是什么?
一位小女孩,从群体中走了出来,腼腆而又坚定地说道:
在我心中最难忘的神话:女娲补天
许久以前,天空是有破洞的,人类在破烂的天空下,过着洪水、龙卷风、飞沙走石的生活。女娲用五彩石,补住天上的大窟窿,但是,当所有的五彩石都用完之后,天上还剩下最后一个小洞,于是,女娲用自己的身体补上了最后的漏洞。
大山里的孩子,用这样壮丽的神话作为开场白,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记得我接着问小女孩:这个神话触动了你的哪个部分?令你想起了什么?
小女孩沉默了,无语地望着我。这个问题对于她来说太深了。
于是我换了个问法:如果这是你最喜欢的神话,那么你最想把它讲给谁听?
小女孩回答:我最想把这个神话讲给妈妈听。
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八十的山村学校,大部分孩子都是长年住校,或者与年迈的祖父母们生活在一起。
这所山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良好,绝不缺钱,更不缺物质。大部分任教老师都是年轻的九零后,几乎每半年就更换一次,学校校长的更换频率我并不知情,但我连着去了两年见到了两任校长。
那一天,在从万阜返城的山路上,落英缤纷。在路上我有非常多的反思,如果以主流的学校教育和主流的家庭教育标准来看这些山区孩子们,可谓漏洞百出,竞争力极低。
但是,面对着万阜县长年云雾缭绕的南田山脉 ,面对着这座大山里的孩子,我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到了他们所拥有的资源。
透过与应童和任教老师们的交流,我了解到这是一所没有升学压力的学校,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较轻。整所学校的学生,幼儿部30多人,小学部50多人,初中部50多人,在校人数总和130多人。
难怪这群孩子对部落里的神话故事,那么感兴趣。
我曾经在《大山里的神话》中写道
也许 仅仅只是一个巧合
当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 坐下时
我数了数 一共有五十三个人
每一个小部落 最开始的雏形
都是以五十个人 为一个单位
也就是 只有当人数到达五十人
一个小团体才有机会 形成部落
进行 各种生产资源的分工与合作 ……
人类学研究指出,人类最初自然形成的团体 —— 最大的原始部落的人数大约是150人,而每一个小部落是以50个人为一个基础单位。也就是说只要超过150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对其他成员有真正深入了解和连结。
而这一群山区孩子们拥有刚刚好的团体人数,不超过150人,他们大部分属于住校生,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一起吃、一起睡、一起住、一起成长,并且孩子们全部来自于同一个村庄,虽然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但是中国村落,庄寨一脉,这些孩子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这一方水土拥有共同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也就是说如果学校团体运作得当的话,那么这一群孩子可以对彼此有非常深的了解与支持。
这样一群孩子自然会被部落里的神话所深深吸引,因为那些部落里所发生的故事对他们来说不再是遥远的神话,而就是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发生在身体层面还是在心灵层面,都能够深深地共鸣到他们。
我在讲部落故事的时候,一个大男孩往团体的中心挪了挪身体,他想要靠的更近,更仔细地聆听这个故事。
当我把这个古老的有关部落的故事讲完,我问孩子们可有任何的感想?
那位大男孩很快地站了出来,很真诚地说,我想要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关于神话、关于古老的部落、关于部落里的战士和母亲们的故事……
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给我格外深的印象就是他们与土地的连结,与山林的连结。有一位小女生是一位小班长,全身上下敦实有力,站出来讲话的时候鼓舞全场,笑的时候露出很白的牙齿……
在他们的身后,就是古老的松林和云雾缭绕的南田山脉,看着这一群孩子,我脑中一直浮现一首歌《大地的孩子》,这首歌是台湾原住民音乐人胡德夫写给高山族孩子们的一首歌。
胡德夫是我非常欣赏的音乐人,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原住民孩子写歌,我记得他写过一首《摇篮曲》里面有很美的歌词:
总有一天你要自己去流浪
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会长大
只是瘦一点呀 不过没关系
寂寞时 你就看看那高高的月亮
……
寂寞时 你就想想美丽的故乡
而眼前这一群孩子,这一群在青田的小西藏——万阜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背靠的这座大山并不贫困,是青田的粮仓。这些孩子们的祖父母种植高山蔬菜、高山蕃薯,也许家里的院子里就长满了高山杨梅 —— 名扬海内外的佳果。在来万阜学校的路上,沿途我都看见高山稻米,更令人惊叹的是稻田间居然游动着一尾尾红鱼 —— 青田田鱼【一种水稻与养鱼共存的模式】。
这一群大山里的孩子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和背后的大山,而不是一味地去认同主流教育的价值观与城市里的孩子去竞争升学率,这样的竞争既不明智也不公平。
因为,一个人是透过接触与感知自己的生命事实与周遭环境的事实,才有机会充分吸纳属于自己的资源,成为一个成熟且有力量的人,而不是去攀比、去模仿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生活的优势标准与主流价值观。
真正的教育是去开启这一群原生态孩子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对自己家园的热爱与尊重。
真正的侧耳倾听,听到那一首独属于自己的歌,独属于自己家园的歌。
我有在藏区生活的经验,在藏区的每一个州县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无数的藏族歌手与游吟艺术家在歌咏那一片草原、那一片土地,让人们与自己的故乡产生深深地连结感与归属感。
社会学家布林·布朗博士,用整整六年的时间专门研究高自我价值感人群的人格特征,无一例外地发现,这样一群不被任何逆境所打倒,也不因任何理由所存在的人,都有一份很深的归属感,都能够全心全意地、强烈地活着,因为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全心全意地、强烈地活着
无论身处于何时何地
都有一份很深的归属感与存在感
这样一份生命的品质
只有在真正认出自己的事实
真正感知到自己的力量之所在
才会发生
不是去灌输给孩子们
任何生命的意义
而是去开启
孩子们那真正活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