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八章 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这几天读第八章,笔记如下:

45.教育文学创作,教师可以走的路

有文学志趣,有写作功底的教师可以把创作的视角聚焦于教育生活,寻求创作的灵感。一来独辟蹊径,优势整合,促进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文字磨炼;二来更容易从自己的兴趣中获得成功体验,为人生开辟新的发展可能。

创作教育文学作品也能够促进教师对于教学的深入理解。

46.创作童话故事,语文教师有优势

记录教育生活,窥探孩子心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生活艺术化的再现,是语文老师的可能。

作者阿来说,写作带给他的首先是“巩固自己的内心”,并不是试图去教育他人,“文学是潜移默化的感染,用(作家)自己的内心的坚定去感染,而不是用一些漂亮的说辞”。

因而,教育者精神的提升,受益的除了学生,还有教育者本身。

47.儿童(校园)文学创作的教育学意义

创作儿童(校园)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并非不务正业,至少会使语文教师从三个方面得以改进,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会显著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师解读文本、重整教材的能力会增强,进而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二、会促进教师的教育反思,转变教学观念,尤其能够激活与巩固教师的童心,树立教学的儿童立场,让自己的课和教育更适合学生。

第三、会带动学生亲近文学、热爱写作,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精彩语句:

好的教学,尤其需要一颗懂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灵。
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不虚伪,少算计,不为名利而放弃内心保有的真善美;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能够时时处处不忘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周遭、想问题;保持一颗童心,也意味着不管年纪多大却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愿望,对未来充满想象与热情。
创作是输出,也是自我再造。
真正要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不在于给语文再赋予什么新的内涵,语文教师自己多些语文实践——多读书、多写作,领着孩子们一起做——是最实在、最有效的办法。

48.理科教师可以写科普文

理科教师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创作科普文,一方面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备课创新,另一方面是在“掘一口自己的井”,为科普事业做贡献。

49.一位物理老师的创作启迪

理科教师不能只是帮助学生应试,还要让学生学习“活”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与探索方法,具备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盲从、独立思考与判断的科学精神。

做么做?首先,教学应跳出应试思维的限制;其次,多为学生推荐经典的科普书;再次是“下水”,也尝试一些创作,帮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有乐趣。

50.教育“美文”的选题技巧

教育案例研究与教育随笔的区别:

案例研究重在由案例提取需要关注的教育问题或现象,展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研究,寻求策略;教育随笔重在有趣味地记录、描述所见所感所悟,虽然也观照教育现象,阐述思考,却往往“点到为止”,并不系统、深入,而是随性、自由地“表达自我”。

(推荐阅读:丁立梅《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忽然花开》、《尘世里的初相见》、《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张丽钧《做老师真好》)

怎么写教育随笔?

(1)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不露声色地把读者带进自己所感动的那个“现场”——让读者如同在自己身边,听己所听,见己所见,共鸣内心所言。

(2)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地捕捉一丝丝灵感。

(3)对接讲话,丰厚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精彩语句:

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生活没啥可写,往往是懒惰的一个借口而已——要么思想懒惰,要么身体懒惰。
写文章,靠的往往不是才能,而是坚持。
她时常生出“掏空了的感觉”“以为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生活似乎永在重复,感觉笔慢慢地钝了,锈了”。然而,就在绝望、无奈时,“一个点”轻轻触动了她,就“倏地活转过来”。
作为教师,心灵的眼睛需要努力睁开,追求“诗意的栖居”。这是写教育“美文”需要的一种状态,或许也是一种技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八章 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