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记录呼兰河人卑琐平凡生活之外的那些精神盛举,诸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等。这样一些盛举,并非常有,唯其不常有,所以才成为琐屑生活里难得的乐事,尽管萧红觉得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作”,人不过是“揩油借光”罢了,但,那又如何?人能得着快乐,就行!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那些能带给孩子们的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秋天,忙完了秋收,栽完了油菜,农活儿做得差不多了,等春播得还有好多日子呢。于是,各村开始筹备搭台唱戏的事!
唱戏是每年各村轮流着来的,这一年轮到了我们村,唱戏的地方就选在村头六爹家的山边,那里有一大块平坦的地可以搭戏台,还有一块块梯田样的地正好做看戏的,好一个天然的露天剧场啊!尽管如此,看戏时地方还是不够,于是,大树杈上,稻草垛上,怀里抱着的,手里牵着的,大人肩头上骑着的……到处都是人!
戏是什么,对我们小孩而言,也看不懂,只知道母亲婶婶们有时候抹眼泪,有时候又哈哈笑,有时候抻长脖子恨不能跑到戏台上,有时候又和身边的人聊着天……
小孩子们多半看不懂戏,除了觉得鼻子两边抹了许多白色的那人好搞笑,就是觉得背上插了许多小旗满场跑的人很好玩,或者有翻跟头的,尤其是翻空心跟头的,往往能招来我们的掌声和喝彩声!其他的,就觉得没什么看头了!不看戏看什么?看吃的玩的!吃的无非麦芽糖、麻花、各种瓜子、梨……还有没有其他的不记得了;玩的不外乎拨浪鼓、不倒翁、面人、陶制的笛子,陶笛一吹,仿佛飞来了一群小鸟,好像也就只有小鸟的叫声,还不如哥哥吹了口哨,可是,谁要是买了,也还是羡慕得恨;也有卖针头线脑等日用品的,我尤其记得那些好看的彩线,端午节可以做彩线络子,哪家出嫁的女儿带回来了新生的没来过的小孩子,那小小孩跟着母亲回家的时候,脖子上就挂了那么一大圈彩线!
记得那次母亲似乎请来了舅奶奶来看戏,舅奶奶大概看我实在馋不过,就跟我买了一个鸭梨,一包麻花,那鸭梨的黄澄澄和那麻花的香喷喷,竟在记忆里留了很久很久!我们农村有句老话:欠来的东西好吃!欠,有眼馋,羡慕的意思!想想吧,一个小孩眼巴巴的瞅着自己想吃的东西而吃不到嘴,忽然竟得到了,那可真是意外之喜,因着这种意外,连带的让食物也多了一些美味!
几年前,先生在某宝给婆婆淘了一个唱戏机,一本书那么大,不单可听,如果有视频,还可以看视频,各种戏种都有,黄梅戏,楚剧,京剧,甚至湖北大鼓……婆婆爱若珍宝,有亲戚来,就要把先生的这份孝心摆出来让大家见见,慢慢的,村里有唱戏机的人也多了起来。唱戏,看戏,不再是童年时光里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
秋天过完了,冬天来了,年也快来了, 乡民们一年到头在田地间劳作,也该趁着过年歇歇了。但,哪里闲得住呢,还得准备过年的一切事宜:捞塘鱼,买年肉,做新衣,磨豆腐,写对联……每一样,都少不了孩子们的身影。
冬至一过,腊月大概也快到了,可以腌制鱼肉了,于是,趁着某个不下雨也不下雪的日子,放干了池塘里的水,准备捞鱼了。
村里十几个青壮汉抬着渔网走到池塘边,把渔网牵好放到泥塘里,一群人分站在渔网两端,慢慢拉动渔网,让渔网横穿泥塘而过,这么来回两三次,一塘鱼差不多就都快捞起来了。渔网快到池塘中间时,塘里的大小鱼儿在水里窜着蹦着,偶尔有一条大个的跃出了水面,必定能引来早已站在塘岸上的围观群众的惊呼和议论。
大鱼被大人们都装好等待着按各家人头再论斤两分配的,还有些小鱼小虾泥鳅什么的混在塘泥里,等待着孩子们去发现去捡拾。怕弄脏鞋子,干脆不穿鞋,好像也并不冷,踩在塘泥里,塘泥从脚趾头缝里冒出来,软乎乎的,痒痒的,还挺好玩。有些贪玩的孩子就忘了捉小鱼,先玩玩泥巴再说。捡回去的小鱼小虾被饭后灶膛里的余火烘焙得干干的香香的留存好,想吃了就配点腌辣椒在饭上蒸熟了,香!
然后是杀年猪,村子小,能做这活的人不多,所以每家都轮着来。不过,因了杀猪的过程太血腥,猪也嚎叫得太惨,大人是不让孩子们看的。孩子们在乎的是杀猪之后有好吃的:血豆腐,猪油渣,甚至耳朵尾巴猪脸肉,猪身上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吃的。除开这些,其余的猪肉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块块,腌制好,这可是用来拜年的。
接着是做年粑,如果说捞鱼杀猪是男人们活,那做年粑就基本是女人们的事儿了。当然,也需要男人的帮忙,糯米蒸熟了,赶紧放到石臼里,男人们就用木棒赶紧使劲捣,年糕能不能做好,这捣非常重要,捣得好,年糕软糯细腻,好吃。捣好的年糕放在大竹匾上,主妇们赶紧抟揉紧实成一块圆形,等待冷却好,再分切成块状,用腊月里的井水浸着,想吃了再捞出来。当然,如果家里有待娶的媳妇,那得准备两块糍粑,等正月里用担子挑了,送到女方家里,算是送的节令!
大人们忙活着,小孩们也没闲,从捣好的糍粑上揪下一团,蘸上红糖,趁热吃,红糖的甜,糯米的香、劲道,都在唇齿间弥漫……多年后回想起来,口水都有些忍不住。
备好了年鱼年肉,该磨豆腐了!
黄豆早被母亲于头一天晚上泡好,第二天开始磨豆腐了,用小勺往石磨眼里添豆子,这活不难,我能做。父亲开始推磨,一会儿乳白色的汁液就从石磨里流出来流到磨子下方放好的大木桶里。磨好的汁还得用纱布过滤,滤出豆渣才算,于是烧开豆浆,等冷却再点石膏水,等凝固成型,放进豆腐模子里,压实诚,豆腐就这么做好了。
孩子们可没闲着,豆浆开了喝豆浆,豆腐脑出来了吃豆腐脑,直把个小肚子装得圆鼓鼓的还不罢嘴,还守在灶头,等待着看看有什么新鲜好吃的,这时候的父亲母亲是比平常时节要耐烦许多也慈祥许多的,对于我们的“贪婪”也只是温柔地呵斥几声,并不严厉,自然也没啥威慑力,这个,我们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了。
压好成型的豆腐,可以做的实在太多,切成小块,放在铺有稻草的竹筐里,做腐乳。大块豆腐中间挖一小洞,放盐或者卤水,做成豆腐干。还有多的,就炸成豆果,放在屋外房梁上冻成冻豆腐,过年的时候下火锅,又是无上的美味。
前段时间,这种磨豆腐的方式居然在一家农家乐看到了,竟颇受欢迎,吃饭的人排着队等待去推几下磨子,感受磨豆腐的快乐,店家也很会做营销,只要磨豆腐的人磨上规定的时间,店家就免费送一壶豆浆。儿子当然不放过这样好玩的事情,磨完了带来了一壶豆浆,喝一口,一股淡淡的水味,小时候的那甜那香呢?随岁月一起冲淡了吗?还是那甜那香,因为隔着岁月而变浓了!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他来到黄州,我的家乡,开东坡,建雪堂,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于月夜,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闲”固然有大志难伸之感,更多的是闲情逸致,是于无数个平凡月夜感受到的小幸福,因为,苏轼的心里是丰盈的,精神是富足的!所以,当他黄州惠州儋州的漂流迁徙,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旷达率性!
是的,当我们有一份闲情逸致,有一双能感受生活美好的眼睛,平常时节,一饮一啄,一饭一蔬,莫不静好,而能感受这份静好,体悟这份快乐,不就是最好的精神盛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