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那个打破男子100米亚洲记录的苏炳添,很少有人知道暨南大学副教授的苏炳添。
其实是同一个人。
有些运动员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学术,学术与实践相结合。不要以为体育就是比肌肉,体育到今天,早已是科学的一部分。
当年我本科时的体育老师就是体育系的博导,体育系也有博士点。
那么苏炳添副教授写了篇什么论文如此“凡尔赛”呢?
他是这么写的: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部分大龄运动员存在过早退役问题。近年,随着运动员……,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如笔者在29 岁依然跑出9.91s的世界级成绩......
有人补了一条,后来,此文作者在32岁又打破了亚洲记录,跑出了9.83秒的亚洲第一成绩。
.......
听着什么感觉?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
你似乎觉得他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唯一的作用,但是你也没法反驳。
因为人家那个比如,......,you can you up。
这就是最强势的表达方式,拿自己举例子。
我们之前在大号聊了一系列的关于课外补习这个话题,我的态度是明确的,补习很好,学习是终身的。
我仅仅是觉得,考试分数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的作用而已。
说白了,我认同补习,因为我认同终身学习,我只是不认为补习只有一个领域可以补,我也不认为补习只有一个年龄段可以补,我更不认为学历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你注意,我的措辞都很严谨,不要误解。学历很重要的,就像0~18岁阶段有目标的学习也很重要一样。我只是说,那并非不可逆的。
换言之,它很有用,可是未必到了很多家长预期的那个地步。
接下来开始东施效颦了,我也开始“凡尔赛”了,以笔者为例。
我曾经在大号里写过一篇文章,写过自己当年为啥考研,策略以及细节。
我是本科时挂课太多了,毕不了业,当时面临的局面是与其在剩下的时间里去补那些专业课,还不如去考研。
因为考研考的内容少,数学英语政治有高中时代的底子在,专业课只考两本书的范围。
所以我实际上等于高中毕业,大学里啥也没干纯玩游戏了,以高中的底子考了个研,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老师看在此人并非想要忽悠个文凭跑路,还是要继续念书的份上,就把他当个屁,放了吧。
这里面没有丝毫对科研的向往,也没有半分增加自己就业竞争力的打算。
至于读研也没好好念书,第一年刷题,混了个一等奖学金,而且要求把后面的课提前修掉,然后就跑出去实习了。
至于论文这种东西,我掰扯的能力确实比较强,所以基本上不花时间,相当于高中毕业之后,玩了几年,学了个高四,然后就硕士毕业了。
现在回想起来,书未必白念,但文凭基本白拿。
因为我退出职场很早,我工作的年限远比我读书的年限要短得多,一半都不到。
当年我太太劝说过我很多次,她觉得我工作到第八个年头,就不想工作了,难以理解。毕竟前面学习花了很多年,最后轻易的放弃了。
而投资这种事确实不需要学历,早知道最后会选择那么一条路,你当年何必读书。
你一路上白占了很多名校资源,最后让你工作,你又不想干,那还不如当年你别考试了,把名额让出来,你初中毕业就好走上社会了。
这番话不无道理,这里面充分体现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你的确有可能花了十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考试,最后,完全没用上。
我觉得,这其实才真的有回归教育的本质,尤其是高等教育。
你仔细想想看,当年亚里士多德,召集一帮学生,成天在干嘛?
其实就是瞎掰。
因为他们有文化,因为书是他们写的,因为历史是他们记录的,所以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正在做一件很严肃,很认真的事情。
到底认真不认真,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这就像同样一个人,都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
如果他在横店地下室里,人们通常会说,瞧,这小子在发呆。
如果他在哈佛校园的寝室里,人们就会说,嗯,他正在思考。
你看到了,其实就这么点事。
我理解父母们是怎么想的,也理解学生们是怎么想的。
父母其实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经济上更宽裕一些,说白了就是从事高收入的职业。
比如待在写字楼里,手磨咖啡喝喝,五星级酒店里坐坐,自助餐吃吃,站在落地玻璃前看看城市夜景。
至于他们喜不喜欢,适不适应,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要去做体力劳动,大多数都是这个想法。
这个思路我理解,就是所谓的纯粹者之路。
所谓纯粹者,小时候除了考试,啥也不会,长大了除了赚钱,啥也不会。
这意思就是小时候每天要么在补习班里,要么奔波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今天要学什么,父母都像秘书一样给你排满计划,每隔二十分钟,就来通知你,接下来该干嘛干嘛了。
长大了之后呢,也一样。等着部门秘书给你安排好一整天的计划。
很显然,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种状态下的生活质量究竟高不高?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赚的多,就活的好,其实不一定的。
如果你赚的多,但是一生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跑码头,住旅馆,吃飞机餐,很难讲你这一生的体验有多好。
有个笑话讲很多富人每天996,007,在外奔波忙碌,干嘛呢?为了供养他的豪宅以及豪宅的配套系统。
就在他拼命加班的同时,他家保姆住在700平的别墅里,修剪300平的花园,喝着手磨咖啡,吸着几十万的净化系统过滤后的空气,躺在波斯地毯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当然,我不是在给你推荐保姆这个职业,打扫卫生不见得比加班轻松。
但很显然,纯粹的高知高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未必有多高。
第二个问题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么纯粹的路线?
这是个明摆着的问题。
甭管学霸究竟好不好,也甭管究竟值不值,现实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学霸的,即便你愿意过的不怎么愉快,也得你合适才行。
读研,也没那么轻松。
我有个师姐,比我大六岁,和我一起毕业。
大六岁是因为她考了五年,和我一起毕业是因为她硕士读了四年。
论文确实有很多套路,但问题是套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
我们看得出来她读的很辛苦很辛苦,但导师真的不满意,因为她那个论文真的,不太好。
这就是一个不适合的人坚定不移的走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走的特别艰难。
我理解她当年为啥这么选择,但一个人这么困难的做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你很难说不是受到外界影响的结果。
你注意,我不认为学历教育对自己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就认为文凭没用,不是这样的。
我只是觉得,人为什么不能开阔一点?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你自己在钻牛角尖。
有时候你一定要活成别人眼里的自己,尤其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还没有取得成绩,还不是那么自信的阶段。
但把话说回来,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也就是因为这个。
你很难真的去做自己嘛。你不曾做自己,一天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过,没有真的调动过全部的力量,没有真的小宇宙爆发过,你其实也未必真的了解,或者认识过真正的自己。
说不定你就是苏炳添呢?
我想苏炳添在起跑之前,他也不知道呀,毕竟所有人都在告诉你,那是个黑人的赛场。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