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党评】“我”的《流浪地球》

周末与同学相约,再去影院看一次《流浪地球》。我之前鲜有去影院多次看同一部电影的习惯,这次决定,是由于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流浪地球》宣传海报


上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年初二,也就是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当时还没有铺天盖地的,或褒的贬的言论出现在我眼前。当时我对它并不看好,我也像许多人一样,认为现在中国的电影水平拍不出如此宏大绮丽的世界。

我从高中一年级开始看刘慈欣写的科幻小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原著党”。这些故事点缀了我忙碌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三本《三体》,我读了四遍,到毕业时,已经书脊泛白。

我十分欣赏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读他的小说总能带给我一种战栗的快感,那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恐惧。他的故事是那样宏大,而他的文字总是太过真实,让人直面这冷漠而又脆弱的世界。

读刘慈欣的小说时,我总是读得很慢。他所描绘的东西总是真实而又虚幻:四维空间,球状闪电,行星之间的碰撞……太多以无法想象的东西,却又让人忍不住去想象这样的画面。我也希望大刘老师的作品能被搬上荧幕,而2016年《三体》电影的无限期推迟上映,让我觉得这是以目前的电影技术做不到的事。

【三体电影为什么叫停 - 问剧】http://mip.wenjutv.com/question/10510.html

《流浪地球》中那比珠峰还高的行星发动机,永昼和永夜,人们面对太阳的恐惧,以及跨度长达数千年的旅程,都是我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出来的。因此,在我刚进影院时,我并不相信真的有人能够把这些文字的幻想变成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

而电影《流浪地球》又确确实实做到了我之前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它确实还原了那些我曾经一度认为只能由文字描述的画面。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

虽然电影对原著故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甚至可以说仅仅参考了原著的世界观,但这些改动使那原本如同空中楼阁的故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给原本冰冷的故事增加了温度。

不少人认为,《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它赞赏有加。而仅对我而言,它将我喜欢的文字变成了画面,实现了我之前认为做不到的创举,这就足以赢得我的赞扬。

最后放一张张渔老师设计的中国风宣传海报,我很喜欢。

图片来自微博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著党评】“我”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