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静心而论1428):《建构解决之道》第四篇——焦点解决督导构成要素的探讨与应用分享九:省思介入策略与后续可能性
当受督者在针对“提出不同于受督者困境的假设情景”和“反思运用各种假设性议题的可能性”的督导内容时,可以尝试形成后续的介入技巧。
1. 要引导受督者思考,让他自己说说,接下来他准备怎么做?这样做会怎么样?做完之后会有什么反应?有了这种反应之后,他还准备进一步怎么做?
例句:在你更了解了这当事人虽然表现的很厌学,但实际上他很渴望学校的生活,你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会是什么呢?
如果当事人又表示出他很厌学,你会如何接话?
如果当事人不同意回到学校这个观点,你又要如何接下去反应?
你这样接话,你觉得能接近你“要让当事人厘清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的这个目标吗?
2. 督导者根据自己的咨询专业经验,要直接发起提问:你往这个方向试试会怎么样?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你结婚了会怎么样啊?如果你去澄清而不是面质会怎么样?你想这当事人的反应会是什么?效果可能会是什么?
例句:如果你以澄清的方式取代面质,你想这当事人的反应会是什么?效果可能会是什么?
看来当事人与他厌学的状况因为妈妈的介入而变得复杂了,我从他的担心中看到他其实很想极力挽回,你同意吗?如果你先谈谈他一旦真的失学了而造成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挽回他与妈妈目前这份情感,而不是他想要的厌学与情绪调适,你看这当事人是否会觉得更有帮助?
3.与受督者探讨可能的困难,你感觉这个案例的困难在哪儿?怎么在这一块是你的困难呢?你想到了什么?你在担心什么?你感觉接下来要做点什么或者有所突破?那你感觉怎样突破啊?你具体能做点什么呀?
例句:是什么让你比较不敢直接去询问当事人可能快要退学的议题?你担心会在乎什么?
如果发生什么事或你拥有什么,你就会比较敢直接确认当事人快要退学的这个议题?
原来你是考量当事人的心理调适力——那么你觉得当事人需要什么才比较能面对即将退学的事实?你觉得如果从这个部分进入,再带入他退学的主题,效果会如何?
4.让受督者扩大思考来推动当事人行动的要素,在有了前面的检视、反思之后,在引导受督者思考,如何具体可行的去引导当事人的改变,你当下能具体做点什么?往哪个方向引导,最容易引发当事人的改变?如何就当事人想要的目标,引导他执行目前他愿意开始做这一小步?做了这些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当事人暂时不容易再改变,如何先维持稳定住他到目前为止的进步?又会如何与当事人讨论如何面对,因为不改变而会有的未来挑战?
例句:你评估目前这个当事人能够改变厌学的可能性是几分?他在乎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才能让他可能性增加1分?
如果他能不厌学,你觉得这个当事人需要先突破的是什么地方?
如果当事人暂时还没有彻底脱离厌学这种想法,那么你会如何继续强化他不再厌学的勇气吗?
经过讨论,你觉得要先介入什么地方,才能使当事人自责自己厌学的行为再发生或减少发生?
总之,在探讨各种可能性的过程中,就是督导者要陪着受督者,去看接下来这个个案还可以怎么做,除了原有的这些方法、例外之外,还能做什么?引导他看到不同的方向。如果此时他还一直困在他的困难里,比如这个个案不好做,当事人不配合,就要引导他思考,如果问题解决了会怎么样?如果你的困境解决了又会怎么样?看看自己在这个咨询师的位置上吗?你自己怎么看这个咨询?你感觉咨询应该怎么做?让他进一步思考,你感觉这个个案的困难在哪里?你能干点什么呀?你做了这些以后可能会是怎么样?你现在做的是当事人所需要的吗?他可能真正需要什么?通过聊的这些话题,你感觉接下来要做点什么会对这个咨询有帮助?以及你要不要试试在这一块上多做做?如果这块儿做了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