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街杨柳绿丝烟——咏寒食节习俗古诗词赏析:踏青

满街杨柳绿丝烟

——咏寒食节习俗古诗词赏析:踏青

王传学

寒食清明时节,是桃花梨花相继开放的时候,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春暖大地,万物欣欣向荣,正是人们赏春踏青的时节。由于寒食节正当春意酣浓之际, 诗人特有的珍爱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情愫, 在诗中也有很多体现, 这实际上是对自身生命的珍视。于是在这样的大好春光里, 许多描绘寒食风景的诗作,同时流露出强烈的热爱自然的乐观情绪和叹息韶华易逝的无限感伤。

先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此诗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作于成都浣花溪。前两联写诗人寒食所见之景:寒食时节,江村小路上,风吹落花上下飞舞。江上轻烟冉冉上升,太阳的光辉静静地照在竹林上。一片祥和宁静之景。后两联写诗人寒食所接触之人。田家父老邀请诗人全家去作客,诗人高兴赴邀;邻家馈问也不推辞。地处偏远,江村人家不多,村子里的人都互相认识,大家相处亲切和睦,连鸡犬在一起嬉耍也忘了归家。在诗人的笔下,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厚,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

唐代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展现了明媚的风光:

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红杏里,

女郎缭乱送秋千。

韦庄(约公元836—约910年)字端己。晚唐诗人、词人。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五代时任前蜀宰相。他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316首。

丙辰年,即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0年),韦庄在鄜州过寒食节,此间他曾到城外踏青游赏,将见到的春日美景和当地的民俗写成了五首七绝。全诗语言清新典雅,格调婉曲优美,清爽怡人,令人回味。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全都融注在他细腻的笔端。

寒食节正值春光明媚之际,所以诗人也有写清新之景、轻松之态的。诗中四句绘出了两幅画面,即鄜州城内满街杨柳浓密如烟,柳丝飘荡;城外红杏纷乱,花影中一位女子在荡着秋千。一片和平宁静而生动活跃的节日景象如在眼前。

韦庄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则流露出惜春情愫: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此词上片开始用“清晓妆成”点明了时间和人物的身份。“柳球”句,明为写物,实则写人,女子的婀娜情态隐约可见。紧接着直到下片用了一连串的动作:“卷帘”、“直出”、“指点”、“凭朱栏”、“含嚬”(嚬同“颦”,皱眉忧愁的样子)等,显示她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卷帘”句见其爱春心切;“指点”句见其赏春的喜悦;“日高”句见其爱春之情深,由此结出“含嚬”句,“恨春残”点出惜春,真切感人。“春残”照应首句的“寒食天”,收拢全章。

唐代诗人方干《东阳道中作》(一作寒食日),别有一种情味:

百花香气傍行人,

花底垂鞭日易醺。

野父不知寒食节,

穿林转壑自烧云。

烧云:指举烟火。本来,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可是诗中那不知寒食的野父,就好比不知魏晋的桃花源百姓, 赏百花香气,穿树林,转沟壑,自由自在的烧火做饭。一个自在生活、率性而为的野父形象跃然纸上。

宋代僧人仲殊的《诉衷情·寒食》,展现了寒食节的西湖风光: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仲殊(生卒年不详)字师利。北宋僧人、词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年轻时游荡不羁,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与苏轼往来甚厚。苏轼称其“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一些登临怀古的词作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风格。

此词写西湖寒食时节游人盛况。全词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在歌咏西湖的诗词佳作中别具风姿。

上片首句称西湖为“小瀛洲”。“瀛洲”为海上神山之一。有山有水的胜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壮观,着一“小”字最贴切不过。下句的“风流”一词本常用于写人,用写湖山,是暗将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节,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更是别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风流”。三句以下具体描写,用语皆疏淡而有味。把游湖大船称作“红船”,与“风流”“小瀛洲”配色相宜。“花外有高楼”则用空间错位的笔触画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画楼。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湖上飘着一层柔曼的轻纱,过片“晴日暖,淡烟浮”就清妙地画出这番景致。于是春花、红船、画楼、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画外还伴奏着箫管歌吹之音乐。于此处下“恣嬉游”这三字,才觉真力弥满,游春士女之众可想而知。词人却并不铺写这种盛况,而采用了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手法写道:“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风满湖,与“风流”二字照应。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则满湖游众之多更不待言了。“阑干”与“高楼”映照,又包括湖上的亭阁,使人窥斑见豹。

结尾三句语言精整而凝练。特别是鼎足对的运用很有韵味,写随数目的递减,景象渐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至最后的“一片云头”之句,颇含不尽之意。词人巧用“浮云”之喻,于写足繁华热闹之后,著一冷语,遂使全篇顿添深意。

此词描写西湖寒食游览之盛况。实际词人如此为之的深意,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悟。这首寒食词通篇热烈,最后归结到四大皆空的境界:“一片云头”,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扫花游·西湖寒食》,也咏西湖春景: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篇首“冷空”三句,写寒食清晨出游西湖所见。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阴影不时遮暗了湖边的柳色。湖中晨雾涌起,像一扇扇护花的屏障。寒食多雨,所以词人清晨游湖,天气虽无雨状,却已暗伏雨意。“艳晨”三句,概绘了当时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盛况。言游人在春日遇到一个少见的艳阳天,所以在心目中觉得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从清晨转为晌午。是时,湖面上游船如蚁,笙歌阵阵;岸堤上年青女子摩肩接踵,人群如流,互相争道而行。词人对西湖繁华晴日的描述,是作为伏笔来与下面的雨境狼藉成强烈对比。“骤卷”五句,转写雨中情景。突然间狂风骤起,尘埃翻滚,真是“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所谓“雨来风领路”,这雨前序曲使游湖女子的秀发散乱,花容失色,纷纷以袖、巾掩面而行。霎时雨点来临,那些豆大的雨点将许多桃花瓣、杏花瓣一一击落在地,任人践踏。这时候,连无知的春燕也停止了呢喃声,似在为这场狂风骤雨发愁,默默地在雨中低翔。西湖春天的特征:桃、杏、燕子等在雨景中的特写镜头,被词人一一摄入。

上片刻画了西湖寒食的晴雨景观,下片写西湖游人的雨中情态。

“乘盖”三句承上。“乘盖”,即乘轿。“旗亭”,即市楼,这里引作酒店。“解佩”,用唐·贺知章“金龟换酒”典故。此言由于下雨,因此乘轿游春的人们也纷纷找寻地方避雨。词人在湖旁的酒店里与老朋友不期而遇,于是就解下身上的玉佩换酒待友。“恨春”三句,酒中话题也。词人说:“这场大雨是‘春姑娘’的嫉妒心在作怪,因此下一场大雨不但使游春女子的罗裙湿透,也使其‘金莲’(即双足)沾满了尘埃,弄得她们狼狈不堪,实在可恨。”“恨春”句与上片“愁燕”句相同,都用拟人手法描摹物态,更显生动形象。“酹入”两句,以幻象道之,言眼前的春雨像醇酒般地浇灌在梅树林中,而绵绵不绝的雨点又如泪帘般地遮暗了那远处的梅林。西湖边多梅树,故有此语。词人极富想象,所以能将眼前之雨,忽成醇酒,忽化泪珠,显得变幻莫测,跌宕多姿。“峭寒暮”两句,言春寒临暮更甚,寒风中有人用笛子吹着《陇头曲》渐渐远去。这也是说游湖众人在临暮时渐渐散去的情景。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以景衬人: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这首词描绘了寒食节时候,一女子刚刚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态。

起二句先绘寒食节候之景:时逢寒食,风雨不止,一夜之间樱桃花零落,一片狼藉。这是全篇抒情的环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绘她在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动。她刚刚病愈,便起床在窗前用香料熏衣。接着打扮自己。她请女伴帮忙梳妆打扮,而此时小黄莺也偏偏在窗外啼啭。可是她许久才打开妆奁,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娇弱的面容时,又对自己不满意了。女子本想打扮漂亮过寒食节,但“半晌”和“自嫌”却透露了她自伤的心情。

此词寄深于浅,寄厚于轻,蕴藉含蓄,颇有情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满街杨柳绿丝烟——咏寒食节习俗古诗词赏析: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