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01

养儿育女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考验,而想“赢在起跑线”也是很多为人父母的愿望,从孩子的各种生理指标去衡量,研究身高体重达标没;从各项技能学会去努力,观察翻身坐爬走,看运动能力发展的有没有跟上进度;操心吃喝拉撒,熏陶诗词歌赋,希望孩子健康的同时,更希望他成材;孩子终于长大了,却发觉原来孩子的身高体重都是会“达标”的,但是不乖的孩子是不会自然变乖的。所以,关注孩子生理指标发展的同时,也千万不能忽略对孩子心理力培养的敏感度,乖宝宝不是从天而降的,每一个孩子的教养就反映了他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做的功课,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成绩。

作为成人,我们最应该时常自省的是“我们是不是被宠坏的孩子?”,我们是不是足够成熟,承担了我们这个年龄应该肩负的责任;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时常思考的是“我们是不是在宠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严于律己,可以成为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并且始终如一地按照规则去教养我们的孩子;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首先就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成人,一个合格的成人,首先要走的就是成熟这条路,关于成熟,有一个很基本的词叫边界,懂得自己和别人的边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理解一切规则的基础,一个清晰的自我边界,是社会交往的前提,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在孩子身上有许多美好的特质,比如“活在当下”,比如“富有创造性”,也有一些有潜力的隐患,最大的潜在危险就是“任性”,任性似乎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哭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那时候,孩子的世界就是父母的世界,然后慢慢学会独立,会用语言和外界沟通,有些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慢慢懂得了自我边界,并且很好地学会依赖和独立并存,这样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责任感,懂得感恩。而有些孩子却终其一生迷路在一个没有你我他的世界,要么永远依赖,成为一个寄生者,要么独孤求败,成为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者。这样的孩子,要么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么就是放弃自我去成全别人,失去了自己本该享有的快乐。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有这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高大的无私忘我型,一种是损人利己型,这两种人,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其实常常都不被喜欢,因为健康而美好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两不相欠的。我们既不应该心安理得地不断实行“拿来主义”,也不能把自己当救世主,饿着肚子救济别人。而这两种人的存在,也许正是我们童年教育的缺失,在童年里,我们会看到它最初的样子。


02

不要倒光别人的水

无意间看到一则公益广告,有个人在阳光明媚的清晨,横躺在公园的长椅上,屏幕上打出的广告语写着“你舒服了,别人呢”。这样的画面似乎很熟悉,有些孩子一到了别人家里,看到新奇的玩具,就要拿走,这种“拿来主义”往往会得到主人的纵容,严格自律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我们可以玩,但不能拿走哦”。也有的家长就默许孩子的任性,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喜欢的东西就要到手。后者无疑是很常见的,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一个误区,从小就没有自我边界的孩子,肯定没有规则意识,而可不可以想要的就拿来,那是孩子在试探大人中学会的,随心所欲的孩子,会懂得分享不是抢夺吗?长大了,还会懂得不损人利己吗?

很多励志书籍里常常强调说先自爱再爱人,但损人利己不是真的自爱,而是自私,你可以是自己城堡里的公主,但不能要求全世界都来为你服务。


03

孔融让梨是不是美德?

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去北京旅游,给买了一个坦克,当时看来是非常高大上的,不仅是遥控的,遇到墙壁会爬,遇到障碍物还会拐弯,我真是爱不释手,后来舅舅一家子来玩,小表弟很喜欢,非要拿走,老妈就“慷慨”地给他了,这件事在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坦克还被小表弟丢了,我于是忿忿不平,多年过去了,仍然无法释怀。有一段时间,小外甥女经常说“这是我的,我的···”我以为她这是自私的萌芽,便开始拿起故事书给她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来发现其实这只是她在那个阶段物权意识比较明显,勉强她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让”给别人才是真正扭曲她的心灵,就像她问我的一样,“为什么我要吃小的梨子”,就因为她是小的,就要让大的给姐姐,这是什么逻辑?自己饥肠辘辘,却要去布施别人,这本身就违背人性。梨子有大有小,孩子或许都没有发现,大人非要去强化她这种“舍己为人”,倒不如教她分苹果,一人一半,让她学会分享的同时,懂得平等和公平。

04

父母型-成为孩子的救命稻草

时常看到这样的画面,父母追着孩子,给他喂饭,喂一口,孩子吐一口,还苦口婆心哄孩子,“吃一口吧,肉肉啊,有营养的···”孩子的健康营养的确重要,但进食应该是快乐的事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不想吃,我们硬逼着吃下去,真的是为他们好吗?也许这个孩子从此就厌食了,或者觉得吃饭是件不愉快的事情,让他们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吧,他们完全可以学会的,饿一顿两顿不会怎样,不会有永远不吃饭的孩子,你给他零食藏好,这顿不吃,下顿饭点他还会不吃吗?太多的食物,不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反而会厌弃端盘子的人。

无私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普遍描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倾其所有的,而事实上,父母的过分施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爱,也有害。所以操劳的父母总是操心一辈子,而想要就要的孩子也是不会长大,他们习惯了任性,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让别人为自己承担责任,所以有啃老的孩子,这些是真正永远的“孩子”。有的父母分不清孩子的需要和想要的区别,认为孩子想要的就要满足,孩子的童年是要快乐,但满足一切要求带给他的将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让他迷失在界限之外,不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要求会被满足,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将来长大就会懂事了,真相是,小时候没有学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孩子,长大肯定无法自律。我们不能抱着“买彩票”的侥幸心理,去等待孩子成为“天使宝宝”,生命无涯,人海茫茫,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让”着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把你当成救命稻草,让他早一天理解规则,就让他早一天成熟懂事。


05

孩子型——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较好的爱情是这样的,不是追也不是求,是自然而然在一起。比较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付出有得到,不管你承不承认,你喜欢在一起的人,一定是彼此能带给美好的人。有人说,对我有帮助的我也喜欢跟她在一起啊,真相其实是,对你有帮助的人,你更有负罪感,不喜欢与她亲近,这就是所谓的“大恩成仇”。真正成熟的爱也应是如此,父母为我们付出,长大了,自然是我们照顾她,这就是互惠,这就是对等,如果你在成年后,还是依赖着本应该依赖你的父母,那么,你就会成为他们生命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生苦难重重,你让一直让左手干右手的活,而右手闲置,结果只能是,左手废掉,右手也废掉

有时候看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那些不懂得体谅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往往都是童年被宠坏的孩子,这些孩子任性一生,幸运地,一直被宠下去,不幸的,闯了祸,等到其他人,或者社会规则去教育他,这样的悲剧是为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教育孩子不要等到他长大,要从娃娃抓起。三岁不肯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三十岁的时候再打骂他,就显得可笑至极了。让孩子多承担一份属于他自己的责任,比长大了再学习思想品德课有用的多。

爱他,就让他成长吧,多付出点时间去教育他,而不仅仅是给他买玩具,给他买衣服,他的心灵构建起的城堡,才可以真的让他一生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孩子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