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南宫——南宫十景 ——之彤塔凌云


南宫十景

——之彤塔凌云

张范津

彤塔凌云是对中国佛教第一塔、第一寺普彤塔、普彤寺景貌的概括。南宫十景之一,位于市区西郊西丁办事处北旧城村。漫步寺院,只见苍松翠柏之间,殿阁峥嵘,洪钟长鸣,法香远溢,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角形楼阁式九级实心砖塔,古朴典雅,峭立高耸,浑厚壮观。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东西两面设置有盲窗,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四面设有佛龛,塔顶为“仰莲钻首”式铁质塔刹,呈葫芦形,共四节,直插云端。塔的每层各角均设有角梁,悬挂角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并且各方向铃的音色不同,闻其声便知风向,数十里之外都能听到。置身其中给人一种庄严、神圣之感。

    说起普彤塔、普彤寺的历史,得要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之初。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梦中金人来访,不知是福是祸,于是“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精通占卜解梦之术的傅毅祝福说“昨夜之梦,乃佛陀显圣于陛下,昭示大汉国家会昌盛于天下。”明帝听后大悦,于是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为使西去求迎佛法。经过两年的苦苦寻觅,终于在月氏国遇到了以白马负《四十二章经》携释迦牟尼真像的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并将他们迎奉回国。永平十年蔡愔等迎佛队伍抵达国都洛阳,至京城后将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暂且安侍于官署衙门鸿胪寺,经卷存放于宫廷藏书馆兰台石室。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次年在洛阳雍关西敕建白马寺。明帝不忘乃父刘秀更始二年(公元24年)被王郎兵逼,历险南宫遇难呈详的经历,在白马寺肇建前,即着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汉传佛教开宗传代的始祖和尚,先期在南宫大风亭附近建佛塔,塔北建佛寺,此即为普彤塔、普彤寺。

收藏在北京图书馆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9年)版的《南宫县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修缮普彤塔时奉置塔上的铜佛背部铭文以及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刻制的《重修普彤塔庙碑记》也确凿地记载了普彤塔的肇建年代。《南宫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普彤塔在废县(明成化十四年衡漳河泛滥,淹没南宫县城,官舍、民宅尽毁,至成化十六年,县城迁于今邑,旧城故曰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嘉靖十五年铜佛背部铭文则说普彤塔“汉永平十年正月十五日摄摩腾、竺法兰建……”光绪十一年的碑刻也有同样的记载。这足以说明南宫的普彤塔当为华夏神州之“释源”中国佛教之“祖庭”。

普彤塔建成后在一千九百多年的时间里,有记载的修缮共九次。第一次是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由海和尚主持,以铁锔连合了上层裂隙。第二次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由大耳禅师主持。第三次宋徽宋大观元年(公元1170年)由铁指禅师主持。第四次是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由青江、青海二人主持。第五次是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第六次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由县长黄容惠主持。第七次1982年、第八次1990年均由上级拨款,分别由南宫市文教局、文化局主办。第九次2006年由省文物局拨款,文体局主办。时至今日仍保留完好,仅塔身略有北倾。

普彤寺则没有这样幸运,于光绪十年修葺后,就再无人问津,以至后来殿堂全部坍塌,迹灭无存,损失大焉。1992年南宫市人民政府遵从群众意愿,批准同意了省佛协恢复重建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议,同年10月“中国第一爱国僧人”、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河北省政协六届常委、河北省佛协副会长弘川法师到任主持,经过精心筹备,1993年11月奠基,1996年9月26日隆重举行普彤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近年来省佛协提议对普彤寺再次扩建,现省、市、县三级正积极运作,建成后将与寺北万亩湿地、森林公园相连,成为集佛教修行、宗教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南宫新亮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华南宫——南宫十景 ——之彤塔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