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讲《不一样的国学》:同为天才艺术家人生境遇却天壤之别,难道只有好色与滥情才能成就艺术人生?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现居北京,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提到艺术大家大家都会想起两个人梵高和毕加索。毕加索和梵高都著名的天才画家,而人生结局却完全不同,可以说毕加索是富死的,而梵高是穷死的。为什么就差距那么大呢?

思维深省穷人有穷的原因,富人有富的理由。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因为富人会讲故事,而穷人不会。

先来看一下梵高的死,梵高生前穷愁潦倒,37岁的梵高选择了死亡:最终开枪自杀了,梵高是穷死的。

相比于梵高,毕加索的人生灿烂辉煌。在其91岁辞世时,毕加索留下了7万多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测算,毕加索的遗产总值达到395亿元人民币之巨。

先说文森特·梵高,他从28岁拿起画笔,到37岁与世长辞,在这短暂的一生里,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共创作了1000多幅作品,在世的时候却仅售出一副《红色葡萄园》,售价400法郎,1890年,被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买下。考虑到梵高当时维持生活的每月开销是150法郎,这400法郎,大概是相当于现在的4000人民币。也是在这一年,穷困潦倒,饱受抑郁症之苦的他开枪自杀。

梵高的一生平淡无奇,过甚至过着悲惨的生活;但画作却色彩艳丽,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各种“意淫”。从《星空》到《向日葵》,都表达着梵高内心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早在1869年,16岁的时候,梵高就对房东太太的女19岁的尤金妮亚一见钟情。这位姑娘在郊区一家卖洋娃娃的商店工作,兼任幼儿园的保姆。单相思的梵高认为她是位绝代佳人,对她一往情深,并为之神魂颠倒。然而梵高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他对尤金妮亚表白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她已经与别人订婚。

梵高的爱恋对象是他的表姐克依。1881年的夏天,那位住在阿姆斯特丹的牧师舅舅斯特里克的女儿克依带着儿子来到乡下度假。克依两年前死了丈夫,一直生活在悲痛中。梵高不由自主地为表姐所吸引。但是克依拒绝了他。

经历了这两次挫折,“真正的恋爱”从此与梵高作别。此后梵高在流浪中,只能走向街头或妓院的女人。妓女成为了他生活中主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的异性伴侣。为此他染上了淋病、梅毒。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是乐此不疲。他到她们那里去决不是为了单纯的肉欲,而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温暖。

但是最后他还是自杀了。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奥维尔小城附近中了枪,当时他带着绘画工具出去画画的某个时间,在晚餐过后他回到暂住的拉乌客栈,通知了随行医生加歇来治疗,加歇医生随后发电报通知弟弟提奥从巴黎前来,这中间的时间弟弟曾发誓一定会救他,但是他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告诉弟弟说就让他这样子死去吧。

当时照顾他的两个医生检查了伤口,并动手仔细探查了他的上腹部。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子弹并没有穿过身体而是停留在脊柱附近;第二,造成伤口的枪是一支小口径的手枪;第三,子弹从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入体内(不是一直向前的);第四,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而不是从很近的地方开的。

导致他开枪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对生活极端的绝望,而造成这份绝望的,是贫穷。尤其是在弟弟提奥·梵高事业不顺,孩子刚刚降生之后。作为叔叔的文森特,越发觉得自己是弟弟家庭的拖累。

梵高的画卖不出去绝不是因为梵高创作的本身有问题,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属于那个时代。

19世纪中叶,正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时期,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在新古典主义的时代,无论是职业画家群体还是一般精英阶层,甚至是普罗大众,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梵高这种极其小众的作品,真的是很奇怪。

令人讽刺的是,虽然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因贫穷而抑郁,因抑郁而自杀;他后世的作品却成为了富豪阶层争相持有,价值连城的宝物。

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年代的主流艺术流派,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幸存下来的。历史长河中,一定有很多人像梵高一样在某一领域开山立派,但也许孤掌难鸣,不成气候;也许信息闭塞,难以传播;也许遇到了更强大的对手,便销声匿迹,最终如一缕青烟,灰飞烟灭。

就像电动车1881年就已经发明,比卡尔本茨的三轮汽油车还要早了5年,但直到21世纪的特斯拉,人们才对电动车重燃热情。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100多年。

那毕加索却因为什么会如此之富有?原来,毕加索不仅是个绘画天才,也是位营销天才,更是个会讲故事的金钱达人。每当毕加索要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讲作品的创作意图,讲作品相关的故事。

一幅画想要卖得好,先要画得好。可如果仅仅只是一幅画,恐怕没人愿意为它付出高价。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有了这个兴趣,故事就值钱了,故事里的画也就值钱了。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很多人不明就里,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深谙此道。如今,价格昂贵的产品无不是有着生动的品牌故事,而且这些品牌故事每天还在被创新地演绎。

据说,毕加索出名之后,即使购买很小件的生活用品也喜欢用支票付款。为什么?毕加索认为,店主与其拿着支票去银行兑换那么小额的一点现金,倒不如将这张有着毕加索亲笔签名的支票当作艺术品,赶紧装裱收藏起来,至少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纪念品,说不定以后还能升值卖出去。于是,为了不花钱也能购物,毕加索就用支票去结账,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名人“刷脸”。

用现在一句话就是毕加索知道将艺术和商业结合,有赚钱的思维。而毕加索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艺术上了。有些走火入魔了,所以很多事情用心太过。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

法国波尔多有座属于极其神秘的罗斯查尔德家族的酒庄——木桐罗斯查尔德酒庄,木桐酒庄出产的高级葡萄酒享誉世界。自从1945年以来,木桐酒庄的庄主菲利普罗斯柴尔德每年都会邀请众多绘画大师来为其设计酒标,其中就包括毕加索,毕加索为其设计了1973年的酒标。

但是毕加索并没要酒庄付他钱,而是接受一批葡萄酒作为稿酬。毕加索认为,这批酒因为贴上了自己设计的酒标,其价值必然会飙升。除了可以留下来自己喝,将来拿出去卖,也一定会有更高的溢价。由此可见,毕加索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理财高手。

毕加索是个画痴加精神分裂症患者,他的感情生活也非常的丰富,或者说是滥情,他一生一共和七个女人有过关系,但是只娶了其中两位,另外五位只能算是毕加索的情人,80岁时才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雅克琳·洛克,。他这一生的创作灵感似乎大部分来源于女人,可以说是在女人们的呵护下不断成长。

1904年,毕加索邂逅了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多·奥莉维埃,很快双双陷入爱河。这是毕加索第一次相对长时间地爱上一个女人,两人的爱情延续了7年。

1911年,毕加索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伊娃·葛艾尔,一个新情人,当时伊娃已经是有夫之妇,她可以说毕加索一生最爱的女人,对毕加索影响深远,但伊娃体弱多病1915年患肺结核去世,毕加索非常伤心,再后来的好多作品里都会写上:“我爱伊娃”,可见伊娃对他的影响之大。

1917年,毕加索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遇到了遇到了年轻的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嘉·科克洛娃,这是一个有着高雅气质的女人,他是俄国上校的女儿,毕加索也因此接触到了上层社会,毕加索40岁时奥尔嘉给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1927年,在与奥尔嘉婚姻发生危机的时候,毕加索认识了17岁的金发少女玛丽·特雷莎。两人迅速的坠入爱河,同居五年后玛丽为毕加索剩下了女儿玛雅。玛丽.特雷莎对毕加索唯一的意义就是肉体。这个对艺术一无所知,温驯,金发,果实一样的女孩激发了毕加索一生中最优美的解构主义时期。

在长达8年的小三生涯中,玛丽.特雷莎住在毕加索和奥尔加的家对面,随时等待毕加索的召唤。她鲜嫩的身体和逆来顺受的温柔让毕加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情欲盛放的同时,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也如花绽放,玛丽.特雷莎鲜活的生命幻化成画中美艳的色彩,圆润的线条和甜蜜的情绪。

这一时期毕加索集中创作了一系列沉睡/照镜子的女人的作品。其中突出表现的肉体诱惑和玛丽.特雷莎毫无侵略性的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人们总喜欢谈起毕加索——不仅关于他的作品,还有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这位艺术大师的众多情人中,玛丽·特雷莎是陪伴他最久的一位。1932年,当两人的爱情达到顶峰,毕加索以她为灵感创作的作品竟超过百件。这一年,也成为了毕加索的“奇迹之年”。

然而,好景不长,1936年,在一艺术家的酒会上,毕加索认识了30岁的摄影师朵拉·玛尔。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也是在朵拉的陪伴下创作出来的。在朵拉认识下一位女人时,朵拉同样被抛弃了,这个女人精神崩溃,不得不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了大半生。

1943年,62岁的毕加索见到了22岁的弗朗索瓦·吉洛。1945年,毕加索抛弃了玛丽·泰瑞兹和朵拉·玛尔,与吉洛一起到了法国南部,后四年里为毕加索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生完孩子的吉洛骨瘦如柴,不再对毕加索具有吸引力,因此吉洛带着孩子主动离开了毕加索,他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了毕加索的女人,毕加索因此觉得尊严和自尊受到了打击。

1954年毕加索认识了27岁的杰奎琳,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而毕加索已经73岁,她对毕加索言听计从,在家尊称毕加索为大师和主人。晚年的毕加索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专心创作,直到去世。

这就是毕加索的一生,与梵高的人生境遇天壤之别。梵高是穷死的,毕加索是富死的。梵高穷的原因在于有生之年无法实现与他人的价值共享,而毕加索生前就实现了品牌溢价。

毕加索有言:“我画的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不能用肉眼看出的本质。”

人与人的命运永远是如此的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讲《不一样的国学》:同为天才艺术家人生境遇却天壤之别,难道只有好色与滥情才能成就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