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潜力不足”,家长要反思有没有“过度消耗”孩子

文|青藤小丹

图片来源:CC0图片网

01.

记得在知乎上曾看过这样的提问:“老公教四岁的孩子加法,我孩子现在8以内的加法基本会做,可孩子算错了老公就叹气说智商够呛,我说他要多鼓励,他说我学渣就别指手画脚了怎么办?”

知乎嘛,你懂的,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众说纷纭。

其中一位家长说,题主提到“你说你家孩子8以内加法基本会做。这就彻底暴露了你老公的外行。因为如果按正确的方法教,加减法应该是一起会做才对。很明显,孩子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根本不明白算理。这种所谓的教还不如不教”。

我无意于深入讨论其中教育方法的对与错,或者四岁孩子的数学水平究竟到怎样才是正常,因为这个提问真正直击到我的,是其中“智商够呛”“学渣”的字样。

02.

一个孩子到底是不是“智商够呛”,有没有潜力可挖掘,四岁也许说之尚早。不如我跟大家说说我周围的博士和博士后们吧。

因为学业的关系,我接触到了不少处于知识塔尖的老师和学生。在外界眼中,他们都是学霸一样的存在,被誉为天之骄子,自带光环,智商超群。

事实上,他们确实大多谦逊而低调,严谨而专注,而且需要正名的是,他们绝非“书呆子”的形象出现,而是自带一股淡淡的书卷气,以及,一种干净的气质。

好吧,说正经的。在他们自己看来,学霸是可以分为两类的。

一类是天赋异禀型,对研究的项目属于兴趣所致,自然而然,接受能力和专注力特别强,无师自通,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毫不费力,而且这类学霸大多爱好广泛。

另一类是刻苦钻研型,他们从小到大一路过关斩将,都是提着一口气过来的,曾经为学习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磨难。在人生此前的日子里,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包括他/她目前所学的专业。他们今天所达到的学业高度,完全是靠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付出而得来的。

03.

当然,对于第一种天赋异禀的学生,是深受博导们欢迎的。因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而对于第二种学生,对于招生导师而言,其实略带一种“赌博”的性质。因为这类学生“提着的这口气”,不知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突然卸掉,然后整个人的缺点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潜力不足,续航能力差。

我印象很清楚,某985的博士曾如是写道:“我至今不知道兴趣为何物。有些人说我是天生对数理化感兴趣,而对玩游戏打篮球不感兴趣。其实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只不过是讹传。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的解释是不讨厌就是兴趣。所以,对我来说,考大学就是看谁对自己更狠!”

而这种补偿心理,会在“提着的这口气”卸掉之后,疯狂地反噬回来。越是曾经吃苦磨练、父母加压太甚、自我逼得太狠的学生,创造力越受到限制,越是“潜力不足”。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学霸级人物,就是在读博之后,不想看书、不想做科研,疯狂沉迷于电脑游戏中无法自拔,把之前没有休息、没有娱乐的时间都补回来,任谁都无法劝动。

04.

坦白说,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并不是被步步紧逼、自我加压就可以成为天才的。

顺其自然,静待花开。这样的词汇用在教育上,无不道理。

在孩子的教育早期“过度消耗”,拔苗助长,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提着的这口气”会提早到来?

如果孩子在大学、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视学习为功利,视求知为被动,这是不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

孩子一岁的时候,带ta去看云;孩子两岁的时候,带ta去看海;孩子三岁的时候,带ta去看山……

如果她喜欢,在冬天也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裙子;如果他乐意,在雨天也可以出去踢足球;在这个周末,把琴盖轻轻合上,带上风筝,一起追风而行。

而我也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小分队,几位志同道合的家长经常一起相约,踏歌而行。那样的活动,不是教育,却胜似教育。

别去过度消耗孩子。放松状态下的你,不正是孩子精力的加油站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孩子“潜力不足”,家长要反思有没有“过度消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