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伯特带领静坐 - 知道「在觉知」的我和只是「在觉知」的我不同吗?02/03

Part 1

我们仅仅是用感知,来体验这个世界。感知,是断断续续的。

现在问一问自己,是什么在知道或者说觉知到了这些感知。不管它是什么,它显而易见地,就是我们所说的「我」。

看着这个房间,「我」听着这些话语,「我」品尝咖啡,「我」触碰椅子,「我」闻着花香。

我们通常把「在知道」或者说「在觉知」这个世界的那个,叫做「我」。在每一个感知来来去去的时候,知道这些感知的「我」,却不会跟着它们一起来来去去。

当一个感知消失的时候,比如,在我的声音消失的时候,「知道」或者「觉知」到感知已经消失了的「我」,却不会消失。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感官知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不会进入到「我」的本质之内。因此,留下的问题是:「我」是什么?

「我」不是出现在我面前的念头或者画面,

「我」是知道或者说觉知到它们的那个。

「我」不是我的那些感觉或者感知,

「我」是知道或者觉知到它们的那个。

「我」不是我的感知,「我」是知道或者觉知到它们的那个。

「我」是什么?

「我」就是在知道或者在觉知的那个。

被「我」知道或者觉知到的那些,并不是我真正所是的本质。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我们总是知道自己所体验到的,我们一直都在觉知着我们的体验。不管是在我们5岁的时候、10岁的时候,还是20、40,60岁的时候。

「我」知道我的那些念头,「我」知道我的那些记忆,「我」知道我的那些感受,「我」知道我身体的那些感知,「我」知道警报响了。「我」知道这个世界,「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充满在所有的体验里。

实际上,「在知道」这一体验是在所有体验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元素。你们自己核实一下,别只是相信我说的。试试你能否在自己的体验里,找到除了「在知道」这一体验以外的,任何一个持续不会断的元素?

我们就看看刚过去的45分钟吧,你们已经有了不知道多少个念头了。可能感受不至于那么多,但也出现了几种。身体感觉的一整个流动,以及许许多多的感知,它们没有任何一个是持续着的。

如果说,所有的体验是一系列断断续续的念头、感觉和感知的话,那我们的体验会是一系列零零碎碎的片段。那样的体验,会是极其躁动不安的,不断地开始、停止、上蹿、下跳。

但我们实际体验到的是那样吗?不是。我们坐在这儿的大概45分钟里,是有一个持续性在其中的,是一个无缝的流动。不过我们的念头可不是无缝的流动。

念头有开始,有结束。感受、感觉和感知,也都不是无缝的流动。它们也是有开始、有结束。在你的体验里,无缝连接并且始终都在的那个元素是什么?从你自己体验到的来说,这个一直都在的,你能管它叫什么呢?

我们就看看刚才的45分钟里,一直都在的那个体验是什么呢?我不是指概念上的,仅仅是「在觉知」这一体验。它是体验的唯一稳定元素,唯一持续存在的元素。

如果继续后退,不只是刚刚过去的45分钟,而是回溯你的整个人生,唯一的一样东西,当然它不是一样东西,那个唯一一直跟你待在一起的,一生都跟你在一起的,就是「在觉知」这一单纯体验。

实际上,「在觉知」这一单纯的体验,。是唯一一个无法从你身上移除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它是在我们的体验里无法减少、无法拆除的元素。除了「在觉知」以外的任何东西,要么已经、要么将会从我们身上移除。

每一个念头、每一种感受、每一种感觉、每一个感知,将会被移除、已经被移除、可以被移除或者将会从我们身上移除。然而,我们的本质完好无损,丝毫不减地留了下来。

「在觉知」这一单纯体验,它既不会因为任何东西的出现而被增强,也不会因为任何东西的消失而减弱,它只是稳定地、始终如一地,一直在那里。可以说是在我们的体验的背景里。

这个「知元素」,这个「知元素」自始至终都在所有的体验里运行着。我知道头脑对很多情况发出了抗议,怎么解释深度睡眠?那时候「在觉知」的体验不见了!还有麻醉、死亡、还有我出生前?你怎么能说「在觉知」这个体验是持续的呢?

Part 2

我会在今天的对话里谈及这些。我不是让你们去忽略这些异议,把这些异议提出来是很重要的,这些是值得被看到的。

但请大家暂时先忍耐一下,至少接受,从你今天早上起床以后,有某些东西...在你所有的体验里,那个「知道」或者说「觉」元素一直持续存在着。实际上,在你早上起床之前,你都是在梦里。是什么在睡觉时知道那个梦的?是同一个「我」,是同一个「能知的我」在知道现在这个醒着的体验。

换句话说就是,「在觉知」这一体验,不是今天早上起床的。它一直都是醒着的。它在你身体睡着的时候,知道你在做梦。我们这一刻暂且不深入去谈深度睡眠。

其实,为什么不呢?我们就现在来深入地看一看熟睡之时。敞开自己,面对任何可能性。在熟睡之时,「在觉知」这一体验自身没有消失,但所有被我们觉知的东西消失了,只留下了纯净的觉知自身,而不是觉知任何对象。

说到底,当我们说“我睡得很好”时,我们指的是一次体验。别人在早上问你“昨天睡得好吗?”我们不需要猜:“是的,我睡得很好。”我们知道,自己睡得好。

我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睡得很好呢?是什么体验到了「睡得很好」?是什么在知道这个体验?很明显是「我」。「我」睡得很好。

深度睡眠这个体验,实际上是没有觉知任何对象,仅仅是单纯「在觉知」的体验。通常我们认为在深度睡眠里,我,也就是「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消失了,但是身体和这个世界还在。可我们实际体验到的,却恰恰相反。

当我们睡着了,身体和这个世界,也就是感觉和感知都消失了。只留下了「我」,只留下了单纯地「在觉知」这个体验自身,它被称为平静。

「在觉知」这一体验,仅仅是在自己之内休息。因此,在灵性领域里,常常会把「在觉知」这一体验,称为觉知(Awareness)或者意识(Conciousness)。

单词后缀的ness是"在场"的意思。因此,知道加上在场的意思是,能够觉知的那个在场。能够觉知的那个,就在现场呢。觉知或者意识,这些词所受到的限制...任何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有局限。但是觉知或者说意识这两个词的主要局限在于,它是名词。

它暗示着我们...我们说的这个「我」...这个单纯地「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是某种东西,虽然是非常微妙、透明的东西,就像一个空荡荡的空间。

其实它经常是被大家这样看待的,就像你们许多人都知道的那样,觉知被比做是一个空无的空间,空间是头脑能想象出来的,最微妙的东西,或者是最微妙的东西之一。它是空空的、透明的。不过那仍然还是一样东西(客体对象)。

所以,正因如此,我们会不时听到这样的表达,比如觉知的空间。我不是说这个表达方式有问题,我之所以会慎重地解释这些词的含义,是要确定自己在用觉知或者意识这些词的时候,你们不会巧妙地把它想象成,我是在指某个客体、某样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我更倾向于用「在觉知」这个表达方式。用「在觉知」这一体验来表达,比用「觉知」更微妙一点。我也经常会用「觉知」这个词,但是请大家理解,我指的并不是譬如,头脑的一种状态。

我指的是「知道」这一元素,「觉知」这一元素,它自身是空无一物的。它并非是为了念头、感受、感觉和感知,才而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觉知被描述为空无或空旷,有时也被称为什么都不是。

Part 3

可能你听过有人说:「我」的本质是,什么都不是。那个意思是:本质上的我,不是一样东西,不是一样被主体知道的客体,不是像念头、感受、感觉或者感知那样的目标对象。本质上的我,没有客体的特征。

如果这一点被曲解的话,会很容易让人们以为,非二元领悟是某种虚无主义的学说。而且的确,有些当代版的非二元教导,成了虚无主义学说。

我们说的“我什么都不是”,指的是:我不是一个客体(被知道的对象)。我不可能像念头、感受、感觉、感知那样被发现的客体。

只有参照你之前那个"我是什么"的信念,而说的"我什么都不是",才算是有情可原。大多数人都相信和感觉自己是点什么,也就是,我是一副身与心,我是念头、画面、感受、感觉和感知的一个组合体。

相对于「我是什么」的那个信念,而说的我什么都不是,我不是一样东西,可以作为这条路上的一步。我真正所是的,「在觉知」这一单纯体验,它自身不是一个东西。我所是的,正是「在觉知」这个体验本身。

当我在用体验这个词的时候,我用体验这个词是有所特指的。通常我们说的体验,是指对客体对象的体验。念头、感受、感觉、感知、头脑、身体和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把这些定义为对客体的体验。

「在觉知」这一体验是没有客体特征的。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体验。它就是我说的,一个没有对象的体验。你自己就可以很容易地确认这一点。

现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在觉知吗?我相信你们的回答是,是的。当你听到这个问题:我在觉知吗?你停了下来,检查自己的体验,然后得出“是的”这个答案。

我在觉知,这是我的体验。我们不用猜,也不用依靠相信,我们就是知道。我们知道「在觉知」这一体验是什么样,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觉知到「在觉知」的这一体验。

那么,我们是谁?当我们说,我觉知到「我在觉知」,我知道「我在觉知」。知道「我在觉知」的我是什么?知道「在觉知」的我和只是「在觉知」的我是不同的吗?

换句话说,「在觉知」这一体验,是被它自身以外的某个东西知道的吗?难道在你里面还有另外一种「觉知」知道「在觉知」这一体验吗?

试着去找到这两个觉知。一个是「在觉知」这一体验本身,第二个是另外一种觉知,它知道「在觉知」这一体验。

你能找到这两个「我」吗?正在觉知的「我」和知道我在觉知的「我」。

你找不到。它们是同一个我。

「我在觉知」是我们最早的体验。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在觉知?因为我觉知到了我在觉知。「在觉知」的我和知道「我在觉知」 是同一个我。

换句话说就是,觉知知道它自己。觉知不是被什么别的头脑/心智知道的。觉知是最早的体验,是在觉知到念头、感觉或者感知任何其它东西之前,最早的体验。

它最早的体验是知道它自己,但并不是像知道一个客体对象那样地知道自己。不是像知道一个念头、一种感觉或一种感知那样。

换句话说,它不是在关系之中知道自己的,不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里知道自己的。「在知道」的我,也是「被知道」的我。

这就是《旧约全书》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

拉玛那·马哈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对非二元最清晰、最有高度、最精炼的说明。那就是:我是我所是。

我,是知道「我在觉知」的那个东西。缩写后就成了「我」。我通过自己知道自己的本质,不需要借助任何第三方。

觉知为了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它需要去到哪里?

如果我现在请你站起来,朝自己迈一步,你能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伯特带领静坐 - 知道「在觉知」的我和只是「在觉知」的我不同吗?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