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 高屋建瓴,势不可挡,看清形势很重要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中大夫田肯的一段分析:“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xuan,通“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大意是说:“秦地关中地区,占据有利地势,周围有黄河、山脉等险阻,与各诸侯国远隔千里,如果诸侯拥兵一百万,那么秦地兵力只要二万就足以抵挡制胜。凭借着这样有利之地势,从此以后对各诸侯用兵,那就好像在高屋脊上向下倾倒瓶子里的水从瓦沟里一泻而下。”

这里“建”是指倒、泼,“瓴”是指盛水的瓶子。本意是指从高高的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在多用于赞扬和恭维,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这段话和这个成语实际上与刘邦除掉韩信的故事有关,是刘邦设计抓住韩信后,大夫田肯对老板刘邦的一番形势分析(恭维)。刘邦除了韩信,心情很愉快,大赦天下,田肯趁机恭贺刘邦,说老板你建都关中,又捉住了造反的韩信,厉害啊。关中秦地易守难攻,有人造反,从那去揍他们就跟屋顶上倒水,顺瓦沟哗哗向下流一样简单啊。史载,刘邦听了很高兴。

说起韩信的军功和结局来,那真是精彩纷呈,史料众多,各有各的看法。

从旁观者来看,韩信成功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后,应该一直是刘邦的一块心病。秦末楚汉相争,还有各国贵族趁机复位,天下大乱,凭借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才逐渐取得主动,此时的刘邦应该是相当依赖韩信的。自从韩信功高自傲试探刘邦让其封自己为代理齐王那时起,刘邦心里的忌惮和愤恨就开始增多。后期指挥调动韩信很是费劲,更坚定了刘邦削除韩信羽翼的打算。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刘邦顺势将韩信调离齐地,转封为楚王。

要说韩信没有割据独立之心,那肯定不符合实际情况,身边也少不了各色人等建言献策。要说韩信野心多大,也绝不是事实,那时候大一统的观念没现在这么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韩信估计心里最多想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做个自己事情自己做主的实权者。但韩信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完全不像其军事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有利的时间窗口被浪费,并且还落下个有异心的印象。

刘邦为何先除韩信,除了韩信威胁最大外,也是给刘邦加强集权,清理异姓王打下基础,放在历史大背景下看,汉初异姓王统治面积已超过汉地,公元前202年到前196年仅仅8年间,刘邦就除去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韩王信多人。 

史记里在写韩信最初被擒时还是给了个堂皇的理由,说有人在刘邦称帝第二年时告发韩信要起兵谋反。刘邦又急又气,召集文武商量对策,有人建议直接出兵围剿,而陈平献策说,以韩信这样的武夫,一旦贸然出兵,反会逼韩信造反。不如老板假装各地指导工作,让韩信来汇报,那时候把他规了会更容易。

不得不说,韩信已经被好多人琢磨透了,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果然轻松捉住了韩信。自此,韩信被软禁回刘邦身边,降为淮阴侯,这一招很厉害,韩信怨气不断积累,不安分起来,最终被找个罪名送了性命。

韩信的遭遇在后世还在不断被重演,当然也挽救了不少明白人的性命和富贵。曾国藩在大破太平军金陵城后,恐慌不已将精锐湘军从30万削减到10万,终换的高官和富贵平安,这才是个明白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 高屋建瓴,势不可挡,看清形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