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瓦房炊烟

随着红泥砖瓦和木头逐渐被钢筋水泥所替代,随着退宅还耕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土砖瓦房已经越来越少;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煤气灶电饭煲电磁炉逐渐替代了老式的柴火灶台;现在一到烧饭的时间,每家每户都只听见抽油烟机的轰鸣声,而炊烟却早已成了稀罕之物。

如今的农村,像泥瓦匠和烧制砖瓦的窑匠这类手艺已经失传了,学以致用,学了用不上也就没人学了。唐砖汉瓦,这个繁衍了几千年的技术文明已经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应该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东西都已渐行渐远,成了中老年人根植于记忆深处却于现实中无处安放的乡愁。

也许对于某些有地方特色的民房民居,人们可以选择性的保留、保护一部分,而不是一味的强制拆除。

图片发自App

现代的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森林里,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被水泥覆盖着,如若发现哪里还有几栋土砖瓦房,那就像是寻着了净土,趋之若鹜般个个都想返璞归真,去寻那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那黛瓦砖墙、鸡鸣犬吠,如诗如画,倘若那瓦房顶上再有袅袅的炊烟升起,那便是相思入骨的画面,可直接把魂儿勾走。

在童年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是土砖瓦房,每家屋顶上都竖有烟囱,一到烧饭时间,无论早中晚,家家屋顶上都是炊烟袅袅,点缀在青山绿水田园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远远望见家里的炊烟,一股亲切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也更加卯足了劲:再干一阵子就有饭吃了!而贪玩的孩子们就算野得再远,只要望见家里的炊烟,肚子里的馋虫都会被勾出来,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双脚不由自主地往家的方向靠拢。是啊,谁能抵挡得住正在升着炊烟的家的诱惑?!

那时候,在邻乡供销社工作的大姨父跟我家隔着一道不大不小的山岗,他每逢到了休息日便回来住两三天,每天早上他都早早地起床,到山岗上溜达几个来回。记得有一次大姨父跟我父亲闲聊时笑着说:“别看我不常在家,但村子里哪家媳妇最勤快,我都晓得:这山岗两边几十户人家,每天早上最早升起炊烟的总是那几家,你家是其中之一。”的确如此,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天刚蒙蒙亮,勤劳的村妇们便早早起床做早饭。在薄雾朦胧中,家家户户的晨吹次第升起,袅袅娜娜融入薄雾之中缭绕于山间田野,伴着鸡鸣犬吠,还有早起的画眉婉转的歌唱,那是七八十年代最优美宁静的乡村和乐图

及至后来到镇上念书,住宿了,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每当暮色四合,望着学校周围瓦房顶上袅袅的炊烟,想家的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首动听的旋律: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好不容易等到星期六,早已归心似箭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往家赶,因为在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总也吃不饱,每每回到家就会吃撑,尤其柴火灶台烧出来的锅巴,用米汤一煮就成了香喷喷的锅巴粥,更是喝的浑身都舒服烫贴,那味道像是在舌尖和味蕾上舞蹈,那种满足感渗透了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如今,虽然还是生活在家乡,却已人是物非,越来越少的土砖瓦房,渐行渐远的袅袅炊烟,一如那人把牛犁的农耕文化,只在记忆里清晰鲜活着。

余秋雨说: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炊烟升起,那是家在召唤在外的游子:回来吧,回来看一眼即将逝去的砖瓦房,让梦里的炊烟在眼前冉冉升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渐行渐远的瓦房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