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省教育厅高官”,反拜“乡村老师”为师?

点击蓝字关注灵哥哥

你关注的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作者 l 灵哥哥

来源 l 灵哥哥

大家好,我是灵哥哥。

今天的这篇文章,绝非标题党,而是有关“心学大师王阳明”收徒的一佳话!

为了照顾新老读者,所以我的每篇文章,是可以独立,也可以连接起来。一来让大家都能学到知识,二来在这信息杂乱的时代每天花10分钟,让大家读一读传记。

具体,你听我细细道来:

01

省教育厅大官

话说,刚好夏天。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一个瘴气重重的大山里,连生存都是问题,但他终究是熬过来了,而且历史上,还在“龙场悟道”。

这天,来了一位大人物。王阳明跪在道边地上,迎接新任的贵州省按察司提学副使席书。话说,席书这个官职是干嘛的?相当于贵州省管教育和管治安的副省长了!

席书,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四十九岁,此时的王阳明38岁,正值不惑的年纪。席书,这人了不得。为啥了不得。看标题,大家都知道,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一个49岁的官场大吏,拜比自己小11岁、而且官职小很多的王阳明为师。这得多豁得出去。

他为什么也会来贵州?因为这个人敢于谏言,也就是在官场敢说真话,直来直往,也不怕得罪人,所以就被安排到贵州远离京城。后来,席书,做到了礼部尚书(吏礼户兵刑工)相当于国家的部长。并且兼任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说,已经是中央政府的高层干部。包括后来万历皇帝时代的张居正,他也是尚书+大学士。说明席书,此人不简单,更说明他的气度非凡!

具体,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跟王阳明讨论起,也是为何要拜师于王阳明的!

02

三顾茅庐

话说第一次见面,席书就放下身段,见到王阳明和蔼的说:“阳明先生,我是来找龙岗书院的王老师,不是来看王大人的”。

因为论官职,席书可是相当于贵州省的正厅长,也是检察官,论当时的品级算得上正四品了,而王阳明是个无品的。其次,按老师的辈份,也很难算,因为王阳明只是乡村老师。席书可是整个贵州教育的总负责人。无论是从官场,还是辈份都相差太远。

所以,席书是慕名而来,一来看看这位传说中的人才,二来看看这里的环境如何。正所谓:眼见为识,耳听为虚。

当然见了面后,就边喝茶,边谈事,也是边看看孩子们读书,边聊聊学问。

1、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比较直接,也是切中要害。

因为明朝是以理学为教材,也就是指定朱熹为宗师。读书人所以要读“四书五经”,这算是圣人经典,天下读书人都读这些书,但读书人出身的大小官老爷,仍然有好官和坏官之分,仍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

所以,席书就问“‘四书五经’把道理说得善恶分明,可有些官员,平常满口仁义道德,做起事来,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损人利己。嘴上说的和做的,两副嘴脸,两副心肠。”这是为什么?

阳明笑着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有待提升的。不来贵州,压根想不到,天下竟然还有供奉祭祀的祠堂。

前几天参观了象祠,我很有感慨,连象这样的恶人,也能被舜的大贤能大智慧感化成善人,可见,人性是本善的。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

孟子说的是先天之性,其实说的是天理;荀子说的是后天人心,实质上说的是人欲。

这两副心肠,就是天理和人欲,人要老老实实地修行的话,就会明白,天理和人欲都是一个心,心清清净净的话,就是道心;

心被私欲蒙蔽污染的话,就是欲心。道心是圣贤的心,欲心是我们的心。修行就像磨铜镜一样,磨去心上的尘垢,心底无私了,心底光明了,人心就成了道心,也就成就了仁者爱人的仁心。”

2、其次,第二个问题,是比较敏感的,也很难回答的。

席书惊喜地说:“先生,你今天所说和陆象山(陆九渊)先生说过的一样呀,我心即宇宙。(陆九渊算得上阳明心学的启蒙,在当时300年前的人物)

我平常也喜欢琢磨他的学问,但是(朱熹)是天下公认的贤人,不敢怀疑(朱熹)的学问。因为(朱熹)批驳过陆象山,所以我也就不敢深入研究陆象山的学问。

今天你话赶到这里,也算是个机会,我正好想请教你,朱文公和陆象山两位前贤的学问,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一致的,为了什么,两人生前争来辩去的?

阳明先生答:“你关注他,说明你也在一直关注自己的心。只有体证到我心即宇宙,也就是体证到心即理以后,才会清楚什么是知,这个知不是知识,是心的一种直觉,对万事万物,是映照,像照镜子一样。

讲到这里,王阳明不谈这个话题,又接着第一个问题回答。为什么有的人两副嘴脸?为什么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但做起来又是另一套?

王阳明问“如果一个人把《孝经》背得烂熟,又会讲,又能写,算不算孝敬父母?”席书摇摇头!

王阳明接着说:“如果一个人竭力供养父母,听话,把父母侍候得整天快快乐乐,工作上尽力尽责,家里家外,处理得井井有条,爹娘不担心、不操心,这算不算既知孝又行孝?”席书点了点头。

《论语》说,我们要教授给别人的,一定要是我们实践过的,教的是自己行动的心得。有了行动实践,才算真懂,才算真知。

我们再往高处说一说,说说道学,我们真正知道了,才能行道,行道那一定是知道。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哪能行什么道?

所以说,道学,仁学,或者说心学,知道、知仁、知心,才能行道、行仁,才能有这个心行。能行一定是知,知即能行,知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就像一枚铜钱的两面,缺一不可。知是行的本体,行是知的功夫。说到行,有的是鲁莽行为:比如三国时的许褚,逞匹夫之勇,赤膊上阵,被戳了几个窟窿。这是不知兵法,是有行无知。这样的行不要也罢,我们要的是知行合一。

3、接着,第三个问题,是顺着阳明所讲,发问的。

阳明先生所言虽然有理,古人却为什么要说知行是两个阶段呢?想来古人毕竟有古人的道理吧?

王阳明放下茶杯,笑意盈盈地说道:“万事万物,既有现象又有本质,就像《大学》讲的修行方法一样,进步快的,从‘格物’一步到了‘明德’。

这就像唐代慧能大师提倡的顿悟方法;步子慢的人,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也能达到‘明德’境界。这是慧能的师兄神秀师父倡导的渐悟方法。这些都是现象,本质上说,都是心上的事。悟通了心,人心变仁心,天地世界人身人心都是一心,都是一回事,知和行更是一回事了。这是为了大智慧的人,有心学道的人,也就是像你这样一直关注自心的人,说的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道理。”

4、当然,第四问,也是一环扣一环。

因为天下大智慧的人毕竟少,多的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理解呢?

王阳明继续说道:“一切的根本,就是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做到了知行合一,非圣即贤,做官则青史留名,做人则乡邻敬仰。

想做到知行合一,根本是要做到一心,古往今来,天下的圣贤都是一心。这是什么样的心?没有私心的心,没有杂念的心,天人合一的心,这个心就是天理。这就是孟子说的‘尽心知性’,这就是孔圣人说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就是‘仁者爱人’。得了一心,天宽地阔;得了一心,身心安然;得了一心,无忧无虑;得了一心,无死无生;得了一心,与天地同在;得了一心,就是开了心,就是心花怒放,就是身心无我,就是程子说的‘浑然与物同体’。

所以朱熹在《识仁篇》开头就说,‘学者须先识仁’,识了仁,体证到了仁的境界,尝到了仁的滋味,自然就能知行合一。仁,是知行合一的本体,一心才能识仁。尝到了仁还不够,这只是见道,见了道、知了道,更要行道。

就是说,知道了理,还要在事上磨炼。怎么磨炼,就是知行合一,践行知行合一,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理上纯熟,事上纯熟,就是至善,就是孔圣人的‘时中’。这是相辅相成的,达到了一心,可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纯熟了,自然归于一心。如此一来,你说,哪里还会有两副嘴脸和两副心肠的笑话!”

席书越听越欣喜,听他说完,激动地说道:“茅塞顿开!”突然起身离座。王阳明背东而坐,席书职位高年龄大,坐北朝南。现在,席书绕到石桌西面,后退两步,双手撩起袍子下摆,对着王阳明跪了下来,磕了一个头,说道:“这不就是道嘛!踏破铁鞋,我竟然在这荒山野林里寻到了它。我今天不来这里,也许今生今世,都没有这个机会听这样一番教诲。先生,请受我一拜!”

从这之后,第二天,又来听课,请教。

第三天,继续听课请教,并把王阳明从乡村请到了贵州城里讲课,听课的人也越来越多 。

03

个人感受

从席书感悟:

在读此传记之前,我一直觉得不耻下问已经是很高的境界,没想到席书的这翻动作让我更加佩服。

闻道有先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也经常听到说,问路才不会迷路。很多时候,我们会碍于情面,碍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敢打破这份宁静。

席书何许人?进士出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论学识,论年龄,他们尚有不惑之处,我们作为普通人,其实更加要多读书,多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能提升认知和见识的书!

从阳明感悟:

阳明先生的修练只的是到了一定境界。不然,席书也不会在他面前说自己是普通人。阳明心学,其实到了后面,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他的变化多端,多次屡建奇功。这与阳明先生的扎实基础有关。

同时阳明先生对学习的追求和感悟,也非常人可比。毕竟是中国最后一位圣人,后来对日本,朝鲜等其他国家影响非常大!

总之,系统的学,学经典。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从心外无物——2、事上练——3、知行合一——4、致良知!

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

我是灵哥哥,读人物传记,品智慧人生!

··················END··················

--------推荐阅读--------

《周三》分享:不读张良,不懂机遇!(七)

《周三》分享:从小白开始,日更78天,我慢慢有了这些表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为何“省教育厅高官”,反拜“乡村老师”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