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 Aug . 10 . 2018
“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了解到人类生活的灰度。”
在看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后,想起了前阵子的这部《我不是药神》。两部电影的题材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通点,以底层、边缘化的视角来阐述整个故事。只是,前者更多在探讨伦理道德,后者则反应一种社会保障的缺失。
两部电影讲了两种犯罪的手段。
《小偷家族》里的男女主人公捡走孩子是为了让他们逃离世界的冷漠,因为他们也曾被世界所抛弃,所以更加知道温暖的意义;《我不是药神》里程勇一帮人走私泰国低价版格列宁是为了给白血病患者、给那些努力挣扎的底层群众一个生的希望......两部都含有法理与情理扯不清的地方,以至于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无法果断地下结论,甚至无法理智的去评议事件的对与错。
老实讲,无论是伦理、道德或社会问题还是其他,能引起强大共鸣与电影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两部电影所表达的一种介乎它们之间难以诉清的灰色地带。
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了解到人类生活的灰度”,这话不假。
我“不是”小偷
(以下剧情涉及剧透,但是也不是完整的剧情)
电影小偷家族里的一家人,像是一张硬凑起来的拼图,虽然图案不吻合,但对应的节点却都能一一镶嵌起来。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各自被抛弃到成为一家人。
女主人公信代因为前夫的暴力错手杀了他(属于正当防卫),后来在色情工作中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田智。小三上位,被丈夫抛弃,属这一家人里年纪最长的奶奶初枝,“捡”回了信代夫妇,以及被他们称为是信代妹妹的亚纪(实际上,亚纪是奶奶前夫与那个第三者的孙女,估计是从事色情行业被父母抛弃。)然后信代夫妇在某个冬天,在车里“捡”回来的祥太,和最后同样是被“捡”回来的友里。
这家人里的每个人大人都做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然后教给家里年纪较小的祥太和友里一套偷盗的技能来维持生计。祥太和友里每次偷东西都需要先做个手势,似乎是在做一种偷盗前的祷告,乞求上帝的原谅。
大人们甚至欺骗祥太“只有没钱的孩子才去上学”,造成了祥太一直存在一种社会认知的偏差。
他们以谎言的形式生存,逾越道德法律的界限,在他们所营造的幸福家庭里活着。
故事从小女孩友里被“捡”回小偷家族开始。
友里的父亲经常使用家庭暴力,母亲懦弱无能,根本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需求,常常把友里扔在家里不管。信代夫妇看到后,于心不忍地将友里带回他们的小屋里,一家人一起吃着祥太从超市里顺手牵羊回来的食物,显得其乐浓浓。
他们原本打算将孩子还回去,但当把孩子抱到门口的时候。信代夫妇听见友里父母在吵架,基本上是后悔生出这个孩子,以为孩子丢了还互相推卸责任的话后,果断将友里抱回家去养。这也使友里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并不想回去,信代后来将她的头发剪掉,取了个新的名字,基本上算是改头换面,真正成为小偷家族的一员。
友里目睹了一家人的偷盗行为,也在充当“爸爸”一角的田智的教导下学习了此项技能,但她始终感到这是不好的,每每的顺手牵羊的时候都受到内心的谴责。
或许是友里的良知渐渐唤起了祥太的醒悟。一次在小卖部偷东西,被店主发现,不过店主并没有教训他们,反而拿起两根雪棍给祥太,让他以后不要再带妹妹(友里)做这种事情。
此后,祥太开始反抗这种行为,这也是最终令一家人解散的导火索。
祥太最后一次带妹妹偷东西的时候,终于拗不过内心唤起的良知。他将东西抱起来就往外跑,故意引起所有人的注意,这或许就是他所能做的反抗和释放。超市里的人员在追着祥太跑的时候,祥太被逼到捷运站的高墙上只能纵身一跳,摔断了腿。
友里目睹一切,跑回家通知。不过信代一家人却准备收拾行李跑路,原因是怕被警察发现他们每个人背后隐藏的秘密。
最终,警方将他们都带到了警局,一一拷问。
信代坦白所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责任。(因为他丈夫有前科,被关的话会判更严重的刑。)
记忆犹新的是,当警官在质问信代“你承不承认诱拐孩子?因为你自己生不出孩子,就抱走别人家的孩子吗?”
信代表情凝重,她知道她犯了错,但她很矛盾承认她的错。因为她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建立在诱拐孩子(友里)的基础上。所以她对警官说,怎么能是诱拐,那样的家庭都说出了不要这个孩子这种狠毒话,我待她才是真正像个母亲。正如,在祥太内心里也早已把他们俩当做父亲母亲一般,他们对两个孩子,媲美得上真正的父爱母爱。
之后,警官告诉信代友里主动回家了,信代说道“她一定不可能希望回去”。
因为只有信代知道友里的恐惧和害怕,她和友里的手上都有被熨斗烫过的疤痕,或者说都有着被家暴的痕迹。信代知道,这是一辈子都揭不开的疤痕,她希望拯救这个深陷于沼泥中的孩子,或许,这也是一个她获取救赎的机会。
只不过,友里在她真正的家又回到跟曾经一样的处境,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内心。友里用脸颊去触碰母亲的脸,她那年轻的妈妈,一脸没好气的叫她离开,深怕弄到她脸上被家暴的伤口。
而这一亲昵的举动曾是信代经疼爱她表现,也是友里在那之前从未感受的温暖。
电影结局,友里站在阳台俯视楼层之下,她幼小的心灵沉思着令她难以理解的世界。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
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在“诱拐”问题上,其实信代和田智只是偷走了是那些被抛弃的人,给予他们温暖,用他们发自心底的善良去对抗这个毫无感情的社会。而真正的坏人还逍遥法外,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那些抛弃妻子的恶魔、那些施暴者......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他的善良,只有真正处在那个环境下的人才会体会。所以,也才会有当警车关押着程勇进监狱的时候,车外围着满满地因他而有了活着的希望的白血病患者和家属。
可他们谁都不是救世主,所有被搁置在灰色空间里的善良,都反映出严峻地社会陋相。我们最稀缺的往往是忽略了这块灰度,看到的只是表层的黑与白,这灰度或许更是折射问题的入口,因为世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在这背后,存在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暧昧不明,在某些情感上道德正义似乎胜过了法律正义。只不过我们又深刻明白,必须回归理智。
所以,当问起这句,
目的正当能否证明手段的道德合理性?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因为,即使是出于一颗善良的心,想去拯救,或是做一个翻越法律道德规范的“救世主”,最终错了就是错了,免不了法律的制裁。
可这个世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情,正义与公平从来都不是平衡的,想起芳华里的一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如果只有不被善待的人才能唤起人性的善良,那么与底层人民相对的精英阶级就可以泯灭良心、为所欲为吗?
从假疫苗到ME TOO性侵事件再到拼多多售假;从《我不是药神》到《小偷家族》;精英阶级与底层大众的博弈场中,在道德与伦理的灰色地带,聚集着一群相对弱小,难以评判,不被理解,却满怀善意的人。
法律会去维护摆上台面的黑白是非,却极少或者几乎很难去看到、处理处在灰色地带的问题。但法律又不是忽略情理的,法律把道德编为法典,为道德提供支持,而缺乏道德或道德含义,法律便空洞无力。
法律当然也有它的灰度,也有他的不健全,只是希望对不义之法的矫正未必是更多的法律,而毋宁是生活与该法典之下的人所坚持的正确的道德思考。
“正如导演自述的,
影片是讲‘不可见的’共同体的故事。
社会生活的底层,
不是家人的家人。”
THE END .
PHOTOS BY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