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了左晖的访谈录,里面的一个观点,谈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深有启发。偶然间在书架上发现了《如何持续的做正确的事》,书名与视频的观点有共同之处,就顺便阅读了。
因文章过长,所以分为一、二、三、四、五来记录。
第四章:积极意识,先撕裂再成长
人生需要停止无效努力,但是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努力呢?
一、识别目标(将努力本质化)——拆解目标(将努力精准化)——实现目标(将努力专注化)——及时反馈(将努力动态化)
1、识别目标——将努力专注化
让你的目标脱去结果这层外衣,回归到过程的本质,将它落实到行动这个维度上。一切流于表面的目标设定,都只是徒有其表的纸老虎;而回归本质的目标,才对努力具有指导意义。
2、拆解目标——将努力精准化
即使目标已经本质化了,它其实还是过于笼统:每一个日标都是多种技能的组合。所以在准确识别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它进行进一步拆解将目标不断细化,直到它精准对焦到最小的量级。这时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逻辑清晰,容易处理多了。
3、实现目标——将努力专注化
在将目标明确到具体化行动后,就得开始大量的重复练习了,在练习的过程中记住一个原则,一次只抱有一个目的,根据已经细分化的目标,让努力变得专注化、纯粹化。
4、及时反馈——将努力动态话
准确的反馈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前提:合理的自我归因和成熟的评价标准。前者是自我驱使的内部机制,后者是衡量价值的外部体系。
首先,为了免受误导,我们尽量选择最合理的外部评判准则:其次,根据合理的评分体系,主动发现差距,缩小差距。在众多成功学的经验里,只有一条最可信,那就是不断试错。努力的方向绝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践和结果之间的偏差,不断地进行调整。
二、拒绝拖延症
拖延是因为太在乎完美,总想者万事俱备,十全十美,很多事不敢干,很多路不敢走,最终连第一步都没踏出,你的期待就死在了计划里,最终导致梦想的支离破碎。如果一个错误的认知,能点燃一个人的希望,让他开始行动,放长远来看,其实是一件莫大的幸运。
一个不完美的计划与开始,并不意味着得不到完美的结果。
改善拖延症的方法
拖延症从产生到治疗就是意志力摧毁与重建的过程,如何重建?
每天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做事,不拖延、不超时,不必过于照顾质量,只要顺利完成
1、第一明确时间,
2、第二对大型活困难工作进行拆分,
3、第三,二八原则,工作中20%的事情具有80%的重要性,时间分配上也要实施二八原则,用80%时间处理那20%重要事情。
4、第四动态比静态更有效,完美计划的作用,也会低估趁早出发的重要性,应该趁早出发,边工作边思考,不断寻求更完善的方案。
所以,治愈拖延症的关键,在于付诸行动;而令行动臻于完美的关键,在于不断思考。行动与思考,二者缺一 不可。没了行动,思考就会成为空想,就会在犹疑不决间持续拖延;没了思考,行动就会鲁莽,即使按时完成,工作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行动是为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去实现原有的计划;思考是为了在问题中找到答案,以修正原有的计划。
总之,思考与行动,分别是不完美与拖延症的治愈剂。
三、与习惯做朋友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一个习惯形成,那么它就会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很难被驱逐出境。做事的逻辑习惯,就是我们所在的电梯。当它与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步时,我们就可以不费力气到达终点;但当我们与习惯不同步时,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事倍功半。如果耗费精力与自己的朋友做斗争,就是无谓的内耗。而让习惯这个朋友与自己同步,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率—爬上行的扶梯总比爬静止的楼梯更快。
1、改变不好的习惯:21天法则
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 天的现象,称之为“21 天效应”
1、第一阶段:1~7天,开始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我们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岂,并花费较大力气抵抗原有习惯的阻力,所以有时候感觉费了很大工夫却没有太大进展,但是一定要坚持。
2、第二阶段:7~21天,过程阶段
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我们仍需要刻意地用意识去控制,也需要花费心力与自己内在的阻力去博弈,这阶段事情己经有了一点儿进展,对自信心是一个有力的鼓舞。
3、第三阶段:21天以后,巩固阶段
在21天之后,我们就会进人不经意、自然的阶段。此时无须意识控制,就可以用最小的力来做最多的事。
总结:习惯性的学习和提升是一种复利式的成长。克服最初懒惰的惯性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每天被强大的助力推动着完成目标。而这一天的进步,又会对第二天产生良好的催化效果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和持续提升中,新的习惯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2、如何培养一个好的习惯
第一、认清自己能力,不要太高估自己
在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计划之初,一定要懂得量力而行。在与日习惯-自我保护机制最初的斗争中,人的意志力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意志力就会选择性放弃甚至是崩溃。一开始的重量不要太重太急,不让自己因感到负担过重而增加失败概率,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
第二,看不到成效也要坚持
看不到反馈的努力最让人崩溃,最初的坚持越不适越痛苦,养成好习惯后的改变就越显著。我们需要忘却短暂的不可得,才能换取长久的收获。无论做什么,方向要明确,内心要执着。否则,我们前期投人的成本就会付之东流,还会对下一次的习惯养成造成巨大阻力。
第三,不断强化新习惯
即使一个新习惯形成,我们也没法把旧习惯从脑海里连根拔除,只能用新的习惯去掩盖它。但是旧日习惯并没有离开,它只是被暂时挡住了。如果没有不断去强化新习惯,旧习惯就会在人主观机能较弱、整体状态不佳的时候突然冒出来。就像情绪崩溃时的暴饮
暴食,压力过大时的酗酒放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化不断地固化新习惯,以增强对旧习惯的制衡。
第四,选择目标时,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
为不感兴趣的事情斗争会增加内心的痛苦感,使自己处于劣势。而借用感兴趣的事养成习惯,会加强满足感,使抗衡旧习惯的痛苦感削弱,这样就可以节省21天阶段内与反势斗争的能量及意志,增加习惯成功养成的概率。
总结:习惯是与我们终生相随的伙伴。如何掌控并利用好它,如何与它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需要智慧和技巧。虽然列化它是个难题,但一旦你将它转化为你自己的助力,那么做任何事情都将变得轻而易举、事半功倍。
四、学会套路,让生活更精彩
生活处处是套路什么是套路,套路怎么产生的?
套路可以理解为从生活中精心总结出来的,能有效应对特定事件的经验规律或者是方式方法。它们之中有些太好用了,以至于被写到了某些书本当中,成了非常正式的方法论。
历史上,每个行业,或者说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要经历发展的过程。早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就成了该领域的前辈。新踏人这个领域的人很傻很天真,在不断地被套路后,也学会了用套路去对待后来的人。
五、如何时刻保持积极
精神状态对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消极的生活态度是两个世界。所以如何在充分自主的情況下,平衡好学业、社交、工作和娱乐?如何避免一个人的时候陷人消极情绪?如何元气满满地生活,给自己最饱满的精神状态。
1、抵制消极情绪——置入环境法
应对这种情绪的最佳措施,就是把自己强行置人一个热闹的大环境,让自己感受被关注、被对比、被监督的压力,从而激发出与人相处的热情,调动自身的情绪与状态,从而发动引擎开始元气满满的生活。
2、提供持续动力——利益驱动法
驴子眼前挂胡萝卜,诠释了一种看似愚蠢,却像永动机一般的零成本正收益的驱动机制。比如,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奖励一下自己。对于暂时看不到成效的努力,可以人为赋子其一种成效的意义,将其转变为看得到的努力成果。而这种自我勉励机制,会在无形之中为你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3、排除外在干扰——兴趣转移法
爱迪生的名言应用于今天,大概如此:“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远离手机。学习效率深受手机影响,却又做不到彻底与它告别。要怎样才能在保持心情欢畅的前提下,尽量少浪费时间呢?我问自己,做什么事情得到的愉悦感堪比玩手机?仔细想想,好像只有读书带来的愉悦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手是,我把随身携带的手机换为kindle看电子书,吃饭学习寸步不离。每次学习,想玩手机的时候,就打开电子书看一会儿,看膩了再继续学习。原本用来刷朋友圈的时间,如果全部投人到读书当中,一年之后肯定会有明显的差异产生。但是,我获得的快感却并未因此而降低。
总结:随着自己的成长,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彼此独立而且无甚交集。各自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不过就是一场独自的修行。很多人在踽踽独行时会感到寂寞,甚至发展为抑郁。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并调动自己的情绪,让生活的效益达到最大。
六、先撕裂,再成长
如果你的大脑和身体需要跟上高速发展这个时代的节奏,要想不被时代甩下,就必须经历一次指数级般的撕裂式成长。
诺贝尔经济学兴得主西蒙教授在他的 “锥形学 习法〞 中提出,掌握一门学科所用的时间越短,学习质量就越高,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深。也就是说,在短期连续的时间内,学习越专注,精力越集中,知识越浓缩,学习效果往往越佳。
撕裂的实质是“思裂”。坚持虽然是一项耗时的投资,下定决心却是一念之间的事。要想实现撕裂式成长,首先要开启一场 “思裂”的风暴——头脑的撕裂,要先于行动的撕裂。撕裂式成长,始于下决心,胜于行动,久于意志。痛苦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强大,这是因为,人在此时,内心是极度挣扎的,痛苦的体验会让人深度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思考过后,会想办法解决如何战胜痛苦,应该做出哪些调整,这时,人的境界也会随之升华,忽然间明白许多问题,人就成熟升级了,这就是变强大的原因。
成长就是撕裂、重组、痛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