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别人的光环下,便习惯自己是一处阴霾@《超越自卑》

1、虚构主义:怀亨格认为人都是依靠一些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的目标而生活。比如,人生而平等、善有善报等观念并非真实存在,相反,现实的世界恰好与这些观念相矛盾。

2、阿德勒的揭示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每天生活在梦想中,尽管不断的失败,他仍然固执于自己的目标,他把自己虚构出来的幻想错误地当成了现实的生活。

3、失败者或精神病患者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生活目标,改变对自己或世界的看法,重新鼓起勇气,克服自卑,面向未来。

4、阿德勒认为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都是由于太专注于个人的目标和利益,而缺乏社会兴趣和对他人的关怀,不能与他人合作造成的,因此他主张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合作的精神、有利他意识。

5、主观上的自卑感带有柔弱、服从、依附的品质

6、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生来具有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你的资质。例如,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其一是自惭形秽,被自卑所压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绪”。其二是刺激引起相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利益,极端地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绪”。其三是上述二者的中间型,他既正视自己的自卑,又兼顾他人的利益,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

7、如何确知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呢?阿德勒指出了三条途径:一是看出生顺序。比如最小的孩子容易受宠、被娇惯,日后就是会有依赖、软弱、自大的性格。二是看早期的回忆。回忆不一定是准确真实的,它带有选择性,而对儿时的回忆更带有想象的虚构的成分,从这个回忆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三是对梦的解释。阿德勒认为,梦主要是体现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8、生活意义——对团体贡献力量。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优良方法,必然也能为他人解决类似的问题。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被别人认定为对他们很重要时,他们才会称他为天才。

9、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例如祖先留下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成果;不会奉献的人身后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而且整个生命都是贫瘠的。

10、第一种失败者——自卑情结,例如,天生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第二种失败者——过分放纵私欲,例如被宠坏的孩子;第三种失败者——被生活忽视,例如当他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被忽视的儿童必然没有发现值得他十分信赖的人。

这三种情境出来的儿童几乎需要帮助修正他们对待问题的方法。他们必须帮助选择较好的生活意义。

11、缺乏独立性的征兆:有一个女孩子,在被问到她最初记忆时,说的是我和妹妹及两个女孩子一起游玩。可是她提起最大的恐惧却是怕别人不理她时,可以感受到她的挣扎。

12、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只在不同时间,激发起一些散乱的动作,这是没什么用的。

13、感情是可以随需要而呼之即来或挥之即去。一个对群众患有恐惧症的人,当他留在家里或者指使另一个人时,他的焦虑感即会消失掉。

14、情绪的格调也像生活方式一样的固定。例如说,懦夫永远是懦夫,虽然他在比他柔弱的人相处时,可能显得骄傲自大,而在别人的护翼下时,也会表现得很勇敢。没有人能够证实他的焦虑之感,可是她性格中的懦弱部分,却在他不厌其烦地保护自己表露无遗。

15、情绪影响生理机能。比如,心理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一定有所动作。个人拍桌子、咬嘴唇、咬手指或吸香烟作为其紧张的发泄。

16、迄今为止,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审视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17、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绪。我们如果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绪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所以不必问对方是否有自卑情绪,而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

18、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驾凌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需要他做出体术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比如。个子矮的人往往要踮起脚尖走路。

19、用悲哀来实现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实现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

20、如果一个人觉得软肉时,他就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大的环境里去。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

21、自卑情结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22、个人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23、公共场所恐惧症: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24、即使是最会合作的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

25、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在别人的光环下,便习惯自己是一处阴霾@《超越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