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后阵地

自从人工智能机器人击败了最顶尖的围棋棋手之后,人工智能就变得所向披靡无所不能了,事实上,各行业的专家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威力,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人工智能在癌症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精准度,完全不逊于全球最一流的癌症专家,而且诊断效率完全碾压人类专家,人类专家十年的工作量,AI可能一天就完成了。人工智能其实已经可以从事大部分人的工作,之所以大部分人还能有工作,是因为人工成本比人工智能便宜,等人工智能足够便宜之后, 目前很多人类的工作就会由人工智能来从事了。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哪些人类的工作是最难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学会提问》这本书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是一本探讨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作者尼尔•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杰出的经济学教授,四十多年以来,布朗教授致力于传授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能,通过学习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掌握批判性思维提问的方法,并成功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两个部分为大家讲解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了解一下批判性思维与海绵式思维以及杠精有啥不同,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来系统性地了解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问。

下面就开始第一部分的讲解。

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之前,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海绵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指的是像海绵一样的思维模式,海绵的特点是遇到水就吸收,不管这水是纯净水还是污水,海绵都会一视同仁地全部吸收。

海绵式思维其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思维模式。古代私塾里,先生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念三字经,学生就跟着一起念,如果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少不了一顿戒尺的教训。到了现在,老师在讲台上一个劲儿地讲例题,学生忙着记笔记,虽然中国学校表面上提倡学生多提问,但是“喜欢问奇怪的问题”往往是坏学生的标签。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会逐字逐句地细读文章,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笔做标记,又或者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会不时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

海绵式思维能够让人记住结论,却无法掌握形成结论的逻辑过程,用海绵式思维的人,就算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可能也只是一日游,看了看风景,就下山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要想克服海绵式思维的弊端,我们就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对一切都保持质疑的态度,只有被严密的逻辑和全面真实的数据所证实的观点才是可信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批判性思维和海绵式思维最大的本质差别,同样是一视同仁,一个是质疑一切,一个是吸收一切。

很多人说,如果我质疑一切,那我岂不是就变成一个人人都讨厌的杠精了。的确,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很容易被视为在抬杠,就如同《生活大爆炸》中,那个从小到大让人头疼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一样,但是两者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杠精或者说喜欢抬杠的人,他们虽然也会使用批判性思维,质疑别人说的一切,但是他们使用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捍卫自己的观点,他们辩论的目的是让别人同意他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者,他们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如果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他之前的观点有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所以批判性思维者捍卫的是真理,而不是自己。

讲完第一部分,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看看如何系统性地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问。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学会提问,那么我们应该问哪些问题呢?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对方的问题和观点是什么?好的文章都是围绕问题和观点所展开的,一旦你找到问题和观点,就可以将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作为你提问的重点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是作者写一篇文章的目的。但你或许会发现,有些文章根本没有观点和结论,写到哪里是哪里,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作者的问题,这种文章根本不值得任何人浪费时间,请马上丢进垃圾桶。

找到了问题和观点,下面就可以问第二个问题了,你需要问作者,你得到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理由支撑的观点才构成了完整的论证过程,没有理由的观点只是猜想,猜想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费马大定理被证明是正确的猜想,而费马数猜想则是一个错误的猜想。因此,如果只有观点,没有支撑观点的理由,那么这个观点也是不足信的。

如果作者提供支撑观点和结论的理由,我们就可以问第三个问题了,理由里提供的数据是否全面和可靠,是否有意义含糊的定义。因为数据是有欺骗性的,即使是科学家,往往也有自欺欺人的时候。就在几百年之前,科学界还允许科学家故意丢弃不符合自己设想的数据。比如我做了一个假设,一个六面的骰子,丢出来的结果必然是1、2、3中的一个。我开始实验,丢了一百次骰子,我只记录丢的结果是1、2、3的数据,丢到4、5、6我拒绝记录数据,直接重丢。这种片面的数据根本无法支撑结论对不对,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觉得这是正当的,而且现在还有很多科学实验中会有这种作弊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质疑数据的全面性。说到意义含糊的定义,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 高收入是指多少收入?幸福感又是什么东西? 如果这两者不说清楚,再多的抒情,也只是胡说八道而已。

找到了问题和观点,了解了支撑观点的理由,并对理由里的数据和定义做了细致的考察,我们已经可以避开大部分的坑了,之后,我们还可以考察理由中的推理过程对不对,是否存在诸如偷换概念,虚假两难选择等等的错误。还应该问问,这真的只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吗?因为一件事情可能是多个原因的综合结果,就如同《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所说的,“如果你只关注一个嫌疑犯,那你永远无法锁定谁是凶手,每个人都有可靠的不在场证据,而真正的凶手是所有人。”

总结

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分享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为大家分别介绍了海绵式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杠精的概念。海绵式思维什么都相信,批判性思维则只相信最严密的逻辑和全面真实的数据,至于杠精,他们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斗争到底,哪怕自己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提问,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其实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你避开大部分的虚假命题,让你成为谣言的绝缘体。

以上就是《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让你学会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通过提问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后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