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学习成长认可是阻碍一线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

缺乏学习成长认可是阻碍一线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

——从我的三大本“内部资料”想起

老师最信奉以激励的方式认可学生的表现,让学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幸福感,激起学习动机。其实,老师作为成人,在教育教学的作为中也需要得到一定的认可,得到认可是最大的激励,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动力,加足劲向前冲。

在“冲”的过程中需要补充养分即学习,于是学习热潮涌入教育教学,然而由于缺少很多的认可,热爱学习的老师变得很稀奇。

是啊,为什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那么大精力去学习呢?热爱学习的教师和不学习的教师,最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潜在的所谓的精神世界层次不同而已。而外在的教育圈子中一定要呈现出来的成绩、成果,能有多少和教师读过多少书、教的过程有多幸福完美有关联呢?

所以,我直言不讳地讲:我以及包括如同我一样的众多脊梁式普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饱受委屈的。

记得十五年前,也就是2005年。这是我调入初中任教语文的第三年,一届两个班的教学总算完成,或许自己原本的全日制中专文凭的水平受限,或许自己刚刚接触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成绩也算可以,但整个三年的教学非常吃力。

于是,决定从2005年9月起边教学边专研并牺牲长假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梳理。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形成了自己从教以来的第一大本“内部资料”,我把她取名为《初中教学一本全——语文》。足足64万字,足足花费我700余日日。


2007年8月我带着“战果”,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大城市——昆明,找到了“云南版权局”,做了作品登记认证,也算是份省级证书,心里美滋滋的。

在出版书记的事项咨询中我了解到,出版社接收出版得需要很高很高的质量,费用是赞助的。我知道,我作为一名渺小的几千万教师队伍的一员,作为没有上过大学的一员,哪里能有很高很高质量的“创作”。

如果自费出书呢?差不多近3万元。不用多说,我灰溜溜地带着自己的“战果”回到了课堂。就这样,她陪伴着我让我胸有成竹、也可说这两年的编写让我脱离课本地站上了讲台。

随着教材的改编,这一本“大内部资料”渐渐地成为了我的第一份纪念品,直到三年前统编版初中语文的“问世”,她成为了躺在书架上的一道风景线——激励自己砥砺前行的象征。

2016年9月起,接触新教材后我用一年的时间编写了第二大本“内部资料”,我把她取名为《九年级复习总汇》,共计10余字。

幸好,同年级的三位老师比较看中我们各自做成可一本书,沿用了几年,也算发挥了一点点作用。

2018年9月起,我用一年的时间,结合自己近五年来的一个县级、三个州级、一个省级课题科研的做法和产生的科研理念编写了第三大本“内部资料”,我把她取名为取名为《从优秀走向卓越——一名草根教师的科研之路》,共计16万余字。

说实话,这是我最最心爱的一份“战果”,我最最想出版的一本,而且是自我生涯的一本书。可是……


我依然清楚,自己不可能写出最最有高质量的作品。只能自费出书,我每隔几个月会联系各种不同的出版商或者营业员,希望能遇上自己能承受的价位。七八万元确实太贵了!

很多时候,我依然鼓励自己,向前走,走自己想走的路,走在对的路上。

不仅仅我,众多众多的一线草根教师也有和我同样的梦——发表梦,出书梦,教育梦!

我的这三大本“内部资料”的夭折,我能想明白这是必然,但我也想表达得不到“认可”的遗憾之心。

这是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行业绝大多数已经商业化的必然,部分非商业化出版行业的激烈竞争“且能容得下”水平低劣的我等一线教师。

这样也好,有论文不易发表,有汇编不易出版,索性一线教师们就随心、随意读读、写写吧。

殊不知,读着读着不读了,写着写着也不写了。

最终的原因是成就不了什么、也得不到什么认可!

这是因为得不到学习成长“认可”而阻碍一线教师学习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缺乏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成绩核定机制,无形地不认可教师学习。

成绩核定、评优选模缺少对“教学过程性”的评价,依然“不认可”教师的学习。

热爱学习的老师,教学过程活动充分、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全面,交给学生的是完整、全面发展之所需。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属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教学,但就如同《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所言:当老师这样深度教学时,学生就会被传统的检测所困扰。

于是乎!不用学习,没有更多的教学理念、新招的老师,靠着死记硬背的方法,成绩大增,评优选模榜上有名。

我曾搜集过近五年的每年县级百名优秀教师的获奖人员所任科目情况,学生喜欢的、课堂上最有气氛、活动最充分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任教教师占比不到百分之二十,生物、历史、政治居多。

一线的教师可以看看他们的教学过程,背!抄,甚至于十多遍的罚抄!

这样的缺乏过程性评价的成绩核定机制,谁还想着把心思用到自我成长的学习上去。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成绩上去了,领导满意了,家长高兴了。

第三个因素是职称认定,教师的学习成长得不到认可。

为鼓励更多的老师留在一线任教,为一线作出更多奉献。论文、出版、科研几乎忽略不计(当然全国各地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少量的加分),达到基本条件,看看是否具有表彰,就可以。其实,所谓的表彰水分多少我想人人心知肚明,以此取胜,怕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争夺表彰而“狗咬狗”。

不是吗?哪来的共同学习体?你我都要晋级,我把我的“好东西”给你了,我岂不是多了一个评优选模的对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评优选模的争夺,不是不要优秀。而是对教师学习成长的考评也要取到一定的认可。

评职称、晋级所提出的是禁止“唯论文”,并不是不要论文之类的成果,有和没有应该是有区别的。只不过,区别上不要太过于高处相关的激励教师积极工作考评范畴为佳。

就像前一年我申报正高落了,我还是有点纳闷。

和我一起申报并被评上的一名城区老师,有最强的2016年省教育厅优秀教师奖状(在履职期内加到表彰分),而我的是2010年省教育厅骨干教师荣誉(不在履职期内算硬性条件过但加不到表彰分)。或许就因为这4分,我只能等到来年。

可是,我做了各级四个课题,发表了四篇文章,我还在乡村学校坚持着,坚持着,已经23年了。

请问,学了有何用?我为什么要学?我为什么又要去做科研呢?

或许吧,我的“落”不仅仅这个原因,年纪小啊,省级表彰不在履职期间啊,等等各种。

但是,我的天啊,我们一个县每年能获省级表彰的就仅仅四五位,猴年马月才到很多也真正付出的乡村教师,这就是所谓的宁缺勿滥吗?

难道除了这四五位,其他的学习成长、让教育变得更好完美幸福的老师们留不优秀吗?就值不得“认可”吗?

反而最无用的学习还派上了用场(我这里有点过激但希望人们能正确面对这一不良现状):一个学分五分的线上培训项目,弄得美其名曰,有榜有眼。但是,由于学习时间、学习现场、指导、内容等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九牛二虎之力之后,留给教师学习并成长史是什么?

一百多元的学习报名费用生均公用经费划交了,老师们机械地动动鼠标,甚至于花个四五十元找人带学。完了,结束了,证拿了,滋补了什么机构,提升了谁。

或许这是人,包括老师,也包括领导钻空子的本能,“装聋作哑”的本能,不思进取的本能。

第四个因素是学有所成后的不认可。

1.发挥不了榜样效应。

有一种怪现象我不防一说:大多数人,一是嫉妒你比他强,比如校长一定不会让一位在管理层面学有所成的普通教师搞管理主题讲座,那么排出去学得的有何用;二是不承认自己弱,因为承认自己弱会让同事看不起,领导处理你。

于是,导致榜样常常被埋没,这是事实。一个学有所成,而且带动了教育发展的“学者”是不应该掩藏着的。

2.缺少管理,没有提供相应平台。

学习者获取了什么?实践了对教育教学有何意义……

这是需要规范管理,组织交流。而不是一盘散沙,各自自满地各行其是。

总之,兑现“认可”很重要,或许很多的应该提供的参考和平台很高大上、带给管理部门较大压力,基于目前条件不大可能。

但有些起码的条件和体制改革应该深思。教育最可怕的是“教书人不读书”!仅仅拿提升自我精神层面“幌子”,或许只是自欺欺人。

所以,教育教学中,特别是一线乡村,稀奇的教师学习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缺乏学习成长认可是阻碍一线教师成长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