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思维模式让你陷入自己讨厌的生活状态

思维是行动的根本。——爱默生

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什么,从而决定了你选择追求什么。

每一次,你的成长或者生活的改善,都是因为你调整了一种思维模式。

以下四种思维模式将你陷入到你讨厌的生活状态中不能自拔,而你自己很可能还在努力加固这个陷阱而不自知。

01. 苦尽才能甘来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生活在被管控的状态下,事情很少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我们在委屈中求得生存。

到了成年,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的负面事件也在一直教育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想吃甜枣,要先挨两巴掌。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虚假普遍性」,意即我们常常高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比如你为了养家,除了白天上班外,下班后还要做一份副业增加收入,当你的妻子或丈夫抱怨你没有时间陪她或他和孩子时,你觉得所有我这种阶层(出身)的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都是这样辛苦过日子的。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你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你自己在内。

你继续做着你讨厌的工作,因为生活本就艰难。直到你唯一的财富 — 时间也站到了你的对立面。

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02. 做你讨厌的事,过你热爱的生活

如果我想要更多的钱、时间和自由,我就必须忍受当下不喜欢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 在你用顽强的意志力坚持着996和007时,你这样想。

这种思维模式,正在逐渐侵蚀你的人生质量。

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然后用电电它,时间长了,这只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只狗就算处在可以逃避电击的情境中,它也只会被动的蜷缩着遭受电击。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也同样存在。狗和人在这种环境中丧失了意志从而屈从现状。

2011年,微博营销专家杜子建出了一本书叫《微力无边》,豆瓣评分 6.4 基本上全是负面评价。

不论这本书是否有干货、是否能启迪思想,我们都不能否认10年后的今天,是凭借一台手机做直播卖货都能成为亿万富翁的时代。

只有做你讨厌的事,才能过你热爱的生活 — 这种思维模式,让你不敢改变现状。

03. 成功才能快乐,有钱才能幸福

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提起成功人士,我们脑袋里会浮现出衣冠楚楚、面带笑容的形象,有钱人的家庭总是洋溢着幸福美满。

似乎成功有钱和幸福快乐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2020年11月27日,46岁的谢家华因火灾重伤去世。1998年微软以价值2.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谢家华创办的LinkExchange,25岁的他成为亿万富翁。后来他又一手打造了有“卖鞋的亚马逊”之称的鞋类网络商店“Zappos,” 2020年8月,谢家华卸任Zappos执行长职务退休“安享晚年。”

2008年谢家华(左二)与比尔·盖茨及微软高管合影
谢家华以约1600万美元在犹他州帕克城买下的豪宅

看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为这个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扼腕叹息。

然而,伴随着他的死讯,关于他个人的负面信息也不断传出来。他的朋友说在出事之前,他一直沉迷于吸毒和酗酒,甚至在屋子里点燃了上千只蜡烛。也许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状态,在事发当晚,他原本计划去一家康复中心就诊。

想象一下,假如你失去左手(假设你是右撇子),你能否预估一年后的感受?你是否会因为失去的左手而永远活在悲怨中?

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你的情绪会受这一事件及其它所有事件的影响,因为你心里主要关注消极事件,所以就会过高的预期自己的痛苦,从而完全忽视其他所有积极事件对情绪的贡献。

你所关注的事其实不会带来你所以为的那样大的改变。

回忆一下,在你买了新衣服、新手机或者新车后,它们为你带来了多久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我们易受「影响偏差」的影响 — 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好消息或者坏消息带来的情绪痕迹,消失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得多。

无论多大的成功,为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都不会像你预估的那样持久。

谢家华的例子很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

如果你把成功和财富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那么你可能会有两种结果:

04. 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怎样定义你自己?

有时候,你会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或态度来了解这一点 — 你是顾家的、孝顺的、积极上进的等。

你可能一直都没有独立的形成对自己的定义。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你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于别人的认知之外。我们始终在掌控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这种渴望如此强烈,甚至可能让我们以不惜伤害自己为代价:周围的同事都吸烟所以你也吸烟(同事对你的期望),大家都无偿加班到深夜所以你也不敢破了规矩(老板对你的期望),大家都贷款买房买车所以你也借钱凑首付买房买车(家人、朋友对你的期望)。

心理学中的一个词「自我表露」— 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我)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通过掌控自己营造的形象来支撑我们的自尊。

对我们而言,有意识的自我表露,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获得社会赞许 — 这解释了另外一个心理学名词 —「自我监控」。

我们就像社会中的变色龙 — 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我们还会支持一些其实我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

在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多个角色。

如果能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演员倒也不错,毕竟有精彩的故事呈现。

可怕的是,你是一个既不能当导演也不能当编剧的纯演员,更可怕的是你一旦上了舞台就不能停下来 — 在公司要演一个好员工,到家要演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或好孩子,最可怕的是你既不喜欢这个舞台,也不喜欢这个角色,在空虚中了此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种思维模式让你陷入自己讨厌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