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你以为是真的吗?|《像心理学一样思考》

你是否经常会发现生活的小乐趣,比如天上的云看起来像什么,总是一些自己熟悉的事物?

老同学好久不见面,聊起当年的事情,好像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说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当你买了耗油量的车,有违你的环保理念,你是否将其用另外的方式将其合理化?

同龄人都结婚了,都有车有房了,自己是否也急迫的想要去实现这些?


有趣、矛盾、失调、逆反、从众,这些看起来眼睛和大脑同时工作的事情,结果却可能让人产生困惑。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


几千年来,人类如何思考,为何思考在思考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使我们着迷。心理学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在理解人的心智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们可以有效的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安妮·鲁尼《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当中,通过27个好玩的心理学议题构成了这本有趣的指南,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学习,如何解读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错觉现象理解大脑的运行方式,看似矛盾的举动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似遵从自己的内心的决定知晓他人、环境对自我的影响。


大脑是如何决定我们的看到的世界的?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的感知有一部分来自感官对眼前事物的识别,而另一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的认知。



上图当中的秋千,看起来很像我们熟悉的忍者神龟。当看到秋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没有单单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秋千,而是看到忍者神龟的样子。

它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原文:

幻想性视错觉是大脑在随机图像或声音中寻找意义或归类的现象大脑对于我们熟悉的事物印象比较深刻,它会对一个眼前的事物努力地寻找意义、试图找到它归属的种类,但这些归类不一定是对的,它只是给我们的所见所闻赋予一种解释的方式。幻想性视错觉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烤奶酪三明治上看到了圣母玛利亚或安拉的图案,或者在火星上看到了人脸而不是一座山。


大脑会在随机的图片或声音当中找寻意义或者归类,这也就说明我们会把随机的事物套在熟悉的事物当中,并且做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这是因为大脑有区分和归类的功能,哪怕两样东西看起来并不相似,我们能识别出他们属于同样的种类,可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识别出来一个人类不管他高矮胖瘦,也不管他长成什么样子,同样的呢,我们也可以轻松地识别出来一棵树,一把椅子和一只猫,哪怕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样子的树,椅子和猫,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距离位置识别出来一个物体。

大脑的这些特征能够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呢?

从认知的层面上来说,当你经历不熟悉的事物时,你会把它归为你熟悉的事物,并将其合理化,这也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因此而错过真相。

幻想性视觉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在生活当中也经常发生类似于幻想性视觉的事情,比如当你看到熟悉的事物时,你就会给他赋予意义,特别是不好的事情。


如何去避免大脑给我们进行的干扰,

首先描述你当前所处的客观事实。

其次不要轻易归类不要使用“这不就是什么”的描述,如果这样的话了,那你就上了大脑的当,回到了过去你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当中,并且看到的也都是过去经历过事情当中的投射,以及在事件当中你的情绪。


大脑不仅仅会产生幻想行视觉。而且也更倾向于将记忆扭曲使其合理化。

原文:

假如你看到两个人在街上打架,一个人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另一个人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妇女手里拿着一把刀,之后你跟别人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可能会说那个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拿着刀,因为这样更符合你脑脑海当中的刻板印象。


在我们的脑海当中的图片是,年轻人更为强壮而上了年纪的妇人更为软弱,那么合理化就是年轻人拿着刀。不仅如此,在这个描述当中,他们也会漏掉故事当中与他们无关的信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改动故事的细节,情节顺序和重点,对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情节的细节进行合理化,给出自己的解释。而且也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改变故事的内容和风格。这也就是这,也就是即使一群人经历了相同的事件,那么他们所描述的故事却各有各的不同。


虽然我们的记忆会产生扭曲,如果你真的想要记住一些东西,比如说复习,考试

首先、重复阅读资料,因为复习至少三遍,有助于长期记忆知识点呢,

其次、用你自己的话详细的描述出来解释清楚,这样你才能够理解

然后、将其融入到你的知识库当中的某一种语境,或者是说图片让你成让他成为知识库的一部分,

最后、创造一些能够帮助你回忆的线索,比如说编一个顺口溜,或者说给文字加上曲调都是可以的。

同时呢,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会忘掉一些事情,弗洛伊德认为大脑会有意识的忘掉或压抑一段创伤,这是一种保护机制,不过这种遗忘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如果真的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呢,还是需要心理上的疏导调整。总之大脑会看到你认为合情合理的画面以及你想要的世界。


认知失调如何合理化?

如果一个人被诱导做出或说出与他个人观点相反的事情,他会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观点,让他与自己的言行一致。这就是利昂,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

实验介绍:

在1959年他做了一个无聊任务的实验,就是分两组,给了两组实验者比较枯燥的任务,而这个实验真正开始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开始的,在任务结束时他会告诉来测试的学生,向下一批学生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是否愿意向。然后告诉下一组学生这个任务非常有趣,作为回报呢,有的学生得到了一美元的报酬,有的学生得到了20美元的报酬,最后实验者再次表示很多人觉得这个任务很有趣,他们希望学生们能够享受实验的过程。

关于实验感受的访谈。实验者和学生都会觉得他非常有趣,而真正有趣的是那些撒谎之后得了1美元报上的学生比那些得20美元的学生,认为实验更有趣。

费斯廷格用这个认知失调的结果来用认知失调来解释这个结果,因为20美元的学生因为说谎得到了足够的报酬,而那些只得到一美元的学生认为,要么承认自己为了一点钱而说谎,要么改变自己内心,对于这个任务的评价,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认为他们内心对任务的看法是错误的,也许任务并没有那么无聊,从本质上说他们需要以一种挽回自己尊严的做法,于是他们选择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观点。

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在决定减肥或健康饮食的时候,仍然会去超市买甜甜圈决定少喝酒之后还是会继续买酒,而且也会出现比较矛盾的行为。在购买甜甜圈的同时呢,也会购买减肥药的运动器械。

自己之前有夜跑的习惯,后来就不跑了,因为发现呢,每次跑步跑到烧烤摊的时候,我根本停不下来,那段时间,我不仅没有瘦,而且还胖了好几斤。每次我都会安慰自己说,哎呀我都跑步了,我都消化了这么多,这么努力我应该给自己有回报,但是按照正常的认知来说,当我跑步到30分钟的时候,我的卡路里消耗200大卡而一顿烧烤的卡路里2000大卡,但是我就是这么合情合理的做了,而且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后果,我才会停止。

那怎么样才能减少认知失调呢?

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一致,比如喜欢吸烟,并不想真正的戒掉。

要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样,可以通过增加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

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在于态度有冲突。


隐形从众心理如何显性化?


你和你的朋友正在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你不是很喜欢其中一位表演者,但其他人都支持他,这个时候你会逆势而上批评这个最受欢迎的表演者,还是开始动摇随波逐流的认为,这个人可能也没有那么差,毕竟你的朋友也喜欢他的表演,也许他的身上有一些闪光点,只是你没有发现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对从众抵抗压力的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即使不从众,没有任何物质成本,我们也会选择随声附和,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容易的随波逐流呢?


这就得从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说起了。

这个实验当中有假的,被试者他们按照约定好的剧本去配合完成实验,而当真正的实验者听到假的被试者说出中说出,他们商量好的答案是。有百分之。13的真被试者给出了错答案,而有75%的被试者至少给出了一次错误答案。

在实验结束后,阿西采访了这些被试者,他们认为他们有以下几种想法

认为错误的答案是正确的。

认为自己肯定是自己看错了,因为其他人的答案都跟自己不一样,

意识到其他人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是为了避免与众不同或电力等,只好符合了这个观点。

而选择不从众的被试者,他们的想法有以下几种

即使感受到了冲突,他们也要自信的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但不想知道冲突,

虽然自己对答案表示怀疑,但仍然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因为他们觉得有必要正确地完成任务。


阿希实验研究的是同辈压力,这是一种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的从众压力。比如你想买某品牌的手机,不仅仅是因为你自己的喜好,也是会被周围拥有这些产品的人所干扰。很多时候呢广告当中塑造了像你一样成功,有魅力有智慧的人在使用他们产品的幻觉,所以即使你周围人没有使用他们的产品,你也会认为如果自己没有使用就会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实际上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会在身边,每个人都拥有最新款手机时,毫不在意的买一部便宜过时的手机。工作生活当中,我们其实也会运用到同辈压力,比如公司所举办的团建活动,那大家都去对吧。而且让大家相信大家不仅是同事,而且还是朋友。

其实我想说,不合群也没有关系。很多时候呢,我们为了合群,做出了一些让自己觉得很离谱的事情。其实对于实验的人来说,不喜欢从众的人,他之所以能够预料到最坏的结果就是受到一些陌生人的嘲笑,而那些对于从众的来说当得知实验真相的时候,那种尴尬简直就像是灾难一样,原地抠出来一个3室2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以为的你以为是真的吗?|《像心理学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