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遇到很多人。而有些人,即使在多少年后回想起来,仍是很温暖。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老人,他是我的外公。
在很多人的童年里,一声“外公”,链接起隔代之间的情感纽带,浓缩着无比亲切的感情。那些来自隔代的人和事,总在有形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渐渐组成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外公他不仅是一位亲切和蔼的老人,更是一位明事理、思想开明、有书香气息的人。
我妈曾经和我说过,小时候外公是无条件支持他们几兄妹读书的。关于读书,他从来没有说不,只要孩子愿意继续读书,不管是男孩或是女孩,他都会支持读书,除非你自己选择放弃。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我觉得外公能做到这样,实属难得。
小时候关于外公的回忆,其实也不是特别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脑袋里一直都有这样的画面:每次来到他家门口,冲门里大声叫一下“外公”,然后你会听到他响亮地应了一声,接着就会看到他踏着慢悠悠的步伐向你走来,背部稍微有点向前倾,两条白花花的眉毛下藏着眯成一条直线的眼睛,他乐呵呵地说“来啦,来啦”。
在过去的时光,我曾习惯了这样的存在,却没想到多少年过后,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画面之一。
我不曾了解外公的过去,也不曾晓得他曾读过什么书,接受过什么教育。我只知道在外公家的二楼藏着很多很厚的书本,像《红楼梦》、《三国演义》、《鹿鼎记》等。也许这些都是表哥的书,也许外公也曾读过。但我敢肯定他是一位充满书香气息的人,因为他写得一手清丽娟秀的毛笔字。
二楼客厅有一张他的书桌,其实就是一张饭桌。桌子上堆满了各种的书本或笔记本、报纸,当然还有一个大的笔筒,里面装满了各种大小的毛笔,这些是外公的珍宝。在外公家,你不会发现有一张空闲的报纸或废纸,因为都被他拿去写毛笔字了。在记忆中,写毛笔字就是他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一天你到家没看到他在一楼时,他肯定躲在二楼的书桌写毛笔字了。
我曾看过他写的毛笔字,内容都是一些诗句,类似《满江红》等。那时年幼,这些诗句对我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翻看外公写的毛笔字,更多是出于心中的好奇。
有好几年的时间里,外公曾在家门摆了小摊,写起春联来。那时很多人对手写的春联都有着传统情怀,家门贴上哪位大师的手笔,在春节闲聊提及倍感自豪。
我的外公虽然不是出名的书法家,但自摆摊以来,也有人愿意花钱请他写毛笔字。后来印刷的春联越来越盛行,而且价格更便宜,外公家就再也没有摆摊写春联了。
现在想想,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当时没好好和外公学写毛笔字。尽管我也曾受过他的影响,在家用报纸、废纸学写毛笔字,甚至在用水作墨、跪在地上练字,但我终究没有坚持下来,上初中以后,这件事更被我忽略了。
长大后,与外公相处更长的那段时间就是高四复读那一年了。
初受高考失败打击的我,选择了去县城一所重点高中复读。可我才到那里没几天,浑身水土不服,几经纠结后,我重回到镇上熟悉的高中复读。傲气心高的我觉得这样子打退堂鼓很是丢人,对此,外公只是说一句话,却让我觉得自己选择是对的。
他说:“因为你的根在这里,你在那里就是离了根,你肯定不适应。”也许他是为了安慰我,或者给我台阶下,但在当时外公的这句话却给我了一颗定心针。
外公家离镇上的高中就几分钟的脚程,于是这一年我就留在他家住了。每天早上,我都被外公“嗒嗒”的跑步声叫醒。那时他有些风湿关节炎,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他坚持每天早早起来在二楼客厅小跑10圈。当我洗漱完毕,他就坐在一楼的饭桌旁慢慢喝茶。这样的画面,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变成了他的日常,也成了我那一年的日常。
尽管如此,但其实每天见面聊天的时间不多,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我就赶回去上学了。而那一年的暑假,发生了一件让我觉得心有愧疚的事。
高考放榜的那一天,外公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传来了他关切的问候,他说:“新闻说今天可以查高考成绩了,你查了吗?”就在我听到声音的那一刻,我心中思绪万千,因为我早就查了成绩,结果是考砸了。面对外公的关心,我有口难开,沉默了一会,就吞吞吐吐说了一句“没有查啊”便直接挂电话了。
后来的一天,我踩着自行车从他家门口慢慢经过时,却看到外公刚好出了家门,他满怀惊喜和关怀的眼神望着我,一边走上前,一边慢慢说话“你考的怎样呢”。而我居然用力一蹬脚踏,扭转头一声不吭就马上往前冲,抛下身后那个热切的眼神。那一刻,似乎盛夏所有的热量都聚焦在我背上,无比的烫。
一直到我去读了大学,我打电话回去给他。电话那头依然是他亲切的问候和关怀,对于那件事,他却只字不提。可于我心中,我却始终对他心怀歉疚。
外公去世的那一年,刚好是2008年。那一年是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在关注这件盛事。外公也不例外,他会每天守着电视机旁观看赛事。有时,我到他家玩,他会和我分享奥运赛事。而就在那一年的中秋,外公生病了,住院了。
我从大学里回去看他,病床上的他因为拆掉了假牙,脸颊像缺了两块肉一样,都塌下去了,变得格外的瘦小。他鼻子里插着吸氧管,眼睛紧闭着,我静静地坐在他旁边,叫了一声“外公”。他没有睁开眼睛,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回来啦”就没别的话了。
离开病房的时候,我特意抬头望望了门廊,总觉得“ICU重症监护室”这几个大字格外清晰。而那一次,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
后来,我听我妈说起,外公临走前曾对她和大姨说过:“别难过。人生自古谁无死,连皇帝也会死,更何况是我。”
现在回过头想想,外公似乎一直都在站我们的角度替我们着想,给予我们关怀、理解和包容。究竟他的心是有多大,才能在生死弥留之际,仍能用言语宽慰我们?
外公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我突然发现我没有一张和他的合照,而关于他的回忆是那么零碎,却又那么宝贵。今天,我谨以此文怀念您。您不在的这个世界,我们都很好,只是很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