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死火》有感

小时候读鲁迅的作品,认识的字依次跳入眼帘,组成一句读得通,但看不懂的话,莫名其妙地读完,大惑不解地合上书,再也没有勇气读下去。不久后,心有不甘地再次翻开,索性抛开作者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读,怎奈狗啃刺猬无处下嘴,鉴赏能力与文字无法契合,从此作罢。对鲁迅全部的回忆就是在懵懵懂懂的青春,听老师讲莫名其妙的鲁迅文章,颇记住些稀奇古怪的句子。

二十多年后再读鲁迅,那些稀奇古怪的文字,竟在我眼中蜕变为华美绚烂的词句,锐如刀锋的思辨,忽然觉得被自己束之高阁的鲁迅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具有想象力,超凡脱俗又真实真切。

翻开《野草》,被《死火》深深地吸引。《死火》单这名字就特立独行,瞥一眼就让人全身冰冷而又灼热,仿佛是冬天打完雪仗通红冰冷的手,冰冽冽又火辣辣,被冰粒一样的雪冻僵又被自己沸腾的血烤熟。冰火不相容的真实存在,在鲁迅营造的死火的世界里被颠覆,“我”在冰山间奔驰,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动摇,全体结冰”的火焰吸引,“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多么神奇的想象,存在于冰与火之间的矛盾和紧张,被融入到一个“死火”的意向中,青白与绯红,冰冷与焦灼完全融为一体,将非生即死,非死即生的矛盾的对立面,用一种奇特古怪的方式融合起来。道家的阴阳鱼也是一种融合,但它是一种自然的、平滑的、柔顺的、优雅的、以时间为牵引的转化的融合,鲁迅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激烈又冰冷的“嘭地一声”的瞬间融合,生命和死亡、白冰与热火瞬间的并置,产生一种猛烈、夸张让人瞠目结舌的爆炸性的美,让人陷入深深的紧张,又似乎是瞬间释然的情景,但又不知是紧张还是释然的情景。鲁迅用一个现实中不能一起存在,但想象中却可以并置和融合的意向,展现了矛盾之美、矛盾之震撼。

《死火》最吸引人的另外一面是其隐含人生哲学。死火被人遗弃在冰谷,差一点冻死,倘若不是“我”使其温热, 死火不久就会灭亡,可是如果“我”带它走出冰谷呢?那么,死火将烧完,如果留它在冰谷,它将冻灭。这一个高度概括的命题,抽象了人的一生,不管是绚烂绽放还是苟且偷生,结果必然是死亡,别无二致的死亡。大概这就是鲁迅的风格,将黑暗的世界揭开了让你们看,给你一个清醒而不虚妄的人间世界。然后死火将如何选择呢?“那我不如烧完”。死火和“我”在认识到必死的绝望现实之后,用一种积极进取的方式去反抗了绝望,因而是有希望的,是明亮的。鲁迅呈现的是一种盛满光明的黑暗,是一种看透绝望之后的希望,是一种在路上的人生态度,是勇敢者的人生哲学,是更加看重过程的人生哲学。

读懂鲁迅大概需要契机,需要人生的准备,也许走过很多挫折、失败,体会过孤独、绝望,明白了过程重于结果,积淀了足够多的人生智慧,才能走近鲁迅,才有能力感受盛满光明的黑暗,然后在看透绝望中昂首前进,“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死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