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与心

        几年以前,有一位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只看脸的社会吗?你又是否属于其中的一员呢?我回答:当然不是。从小,长辈老师对于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教诲:不仅要关注外在的美,也要关注内在的美。我的不假思索引起了他的不悦。他反驳:你看当代的电影明星,要么个个貌美如花,要么个个帅气逼人,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外貌,谁又会去看呢?我被他问住了,想辩解,却又无话可说。过去,我的思维似乎太过于理想化,认为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未考虑过其原因。我陷入了深深困惑:“面”与“心”真的那么矛盾吗?

        对于他的话,首先可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他的第一句话中有一个“只”字,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限制性很大的词。“只看脸”,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再关注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但社会对人的特征的关注是颇为广泛的。如果“脸”指的是其基本义相貌,那么社会至少还关了人的身材与体魄。若是“脸”泛指外在,那么社会同时还关注了人的智力、行为与价值观。相同的道理,第二个问题的原意是指人们只会关注相貌上乘的人,这里可能说得太过绝对。在演艺圈,同样有着一批不靠脸而靠才华吃饭的人,他们可能不够帅气或是漂亮,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最终也搏得了一席之地,我们不可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再看到第一个问题的落脚点:你又是否属于其中一员呢?这句话似乎有两重意味,第一重便是问你是否只看脸,就我而言,暂时没有这一习惯。第二重便是问:你是否是那些被看的人之一呢?人生于世,生活于这一社会,就如同站立于舞台之上,时时刻刻都要接受他人的目光,同样,舞台上的演员也要经过评委的评判、导演的建议与观众的褒贬。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只是看脸,同时也会注意到演技、情感与主题。不过,好的外貌显然是一个加分项,不那么优秀的外貌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加分项。可想而知,若是把“只”字去掉,问题的意味可能便大不相同了,“心”与“面”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势不两立。

        再从人的一生这个角度看。刚出生的婴儿,稀少的头发、未睁开的双眼,活像一团肉球其相貌显然并不太符合大众的审美。但人们依旧会觉得他是美丽的,因为他有着新生的希望的气息;进入青春期,孩子慢慢地成熟,人们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外貌上的优劣,更多的是青春的朝气与真实。而后的成年,人们更不愿意与徒有其表的人相守终老。步入老年,大家也都不再关注相貌,内心少了功利与浮躁,只剩些安宁与平静。尽管人的一生与“面”无法分离,但久而久之,漂亮已只用于形容相貌,美丽才属于“心”。

        再把视角拉高,无数的人生形成了历史。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审美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母系社会的“结实健康”、春秋战国时期的“柔弱顺从”、两汉时期的“秀外慧中”、唐朝时期的“雍容开放”、宋朝的“纯朴淡雅”、清朝的“含蓄内敛”,当然还有现代的种种审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但无论是在哪一时期,审美观似乎都是“面”与“心”的结合体。或许,“面”与“心”从来就没有什么矛盾。“面”由“心”生,“心”也能因为“面”而更加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