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无与伦比的“白”

年轻的时候,心情浮躁,往往看不得很长的诗作。近十年来,有机会沉潜下心来,我深爱上了白居易的“歌行体”诗作,因为它那无与伦比的“白”。

这个“白”,是通俗的意思。

这世上没有哪个古代诗人比白居易的语言更通俗了。通俗的如同大白话一样。“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脍炙人口的句子,却又是那么通俗,大约读了小学三年级的人就可以认全这里面的字,读到小学六年级的人就可以彻底理解文字的意思。而这样明白晓畅,或许也正是这些句子成为流行句的一个原因吧。

同是写音乐,我固执地认为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比李贺的“老鱼跳波瘦蛟舞”要好。虽然我不能不佩服世称“诗鬼”的李贺那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但是,他实在太有想象力了,我这等凡夫俗子,在赞佩之余,实在没有办法产生共鸣。反而是白居易的比喻,活色生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琵琶的丁冬之声,又觉得眼前有如珠玉相撞击,温润的光色闪跳,既透明又清脆。

用这么简单的文字,你几乎忘记了他诗歌的技巧,觉得说这话的人率真得像一个孩子。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还不是这样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句子多少还有一点儿看得见的匠心在那里。比喻啊,通感啊,这些个修辞是明摆着的。最牛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匠心,找不着修辞痕迹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叙事,于是眼睛不亮的人往往把它们疏忽过去了,让它们如同蒙尘的宝贝一样夹杂着遗失在角落里了。

比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是写唐玄宗丧乱之后,从皇帝变成了“前皇帝”,从逃难的四川回到长安,看见从前的宫廷花园依旧,想起当年共同享受美景的那个人,不由得伤心落泪。“太液芙蓉未央柳”是这一组句子中的神来之笔。这个句子就是那种蒙尘的宝贝。首先,太“白”了,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典故或修辞。可是这一句,直接把对归来的普通叙述转化到岁月无改的美妙景物的描写上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对“物是人非”的悲伤感情的抒写。这些转换竟然就在这什么修辞手法都没有的朴素一句里,这怎不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白”!

而且这个句子还延续着前面“iu”的仄声韵脚,保持着撮口呼仄声的压抑之感,虽是重归富贵与太平,但是一切都恍如隔世,字面上是叙述与描写,竟也把复杂伤感的心情表露无疑。这样信手拈来又浑然天成,怎不爱煞人也!

白居易的妙处,其实最是在这种不起眼儿的小转换上。这种地方,他的语言朴素得简直就是口语,但是却又极有上古时代民歌的韵味。比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问此语重唧唧”,这简直就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又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前面一句的感觉多么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兴”的味道。怪不得他是“新乐府”的领袖,着实深得其中三昧。

他这种“无与伦比的白”就是一种朴素的美。这种朴素的美,常常让我觉得什么样儿的评价分析都是“隔靴搔痒”,常常让我觉得如同畅饮清水,铅华尽去而肺腑滋润,不由得心底浮起一句“真水无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水无香——无与伦比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