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属于胜利的时刻终将会来到

战争于现代的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存在纸上、话语中的一个略显不同的名词,它其后的山河破碎、骨肉流离、荒烟蔓草,种种悲凉的苦难不是课本上的三言两语又或是脑海里偶尔出现的惊颤所能容纳。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经受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安定平和欢颜笑语的平凡日子变成遥不可追的奢望。生活逼着人们去做选择,或是在敌人的铁骑下苟且偷活,或是勇敢起而抗之,时代从未给出第三种选择。

动荡的年月出枭雄也出英雄。平凡普通一如历史中尘埃的小人物被时代潮流裹挟流离的同时也成为改变时代的一份子,为了国家尊严,为了自身原因,他们投身挽救国家于危亡中的艰巨任务中,成为不可计数中的无名英雄中的一个。

历史从来便是由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民创造的。

《明月几时有》反映了1941年香港沦陷后社会中的各个小人物拯救国家危亡的故事。没有一般战争片中炮火连天、死伤无数的惨烈血腥的交战画面,也没有运筹帷幄、惊心动魄的指挥画面,《明月几时有》只是在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片段性的穿插着为普通人抗战的奔走努力,从小人物的视角反映沦陷后,抗争的最底层、最真实的样子。反应出他们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代如何在家庭与国家、小情与大义,个人与集体间取舍断绝,是为维持自己的一己私利甘愿捂耳堵眼不见时事,还是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自古以来家始终让位于国之后,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安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之中有的名留青史成为被千古传颂的大英雄,在岁月的河流里一次次接受着后人的拜谒崇敬。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留千秋万岁名,他们更多的只能是散于指缝的流沙。作为普通人,他们肩负着冲锋陷阵的重任,直面着每次战斗时汹涌而来的危险,像齐发的万箭黑压压一片中虽难辨彼此,却箭箭射中敌人要害,发挥着最真的力量,他们是普通人也是最不普通的人。

《明月几时有》中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在香港沦陷以前他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为生活奔波劳累。是战争改变了他们,曾经平淡安定的生活像被掀翻的饭桌,杯碗瓢盘狼藉散落一地,生活也被战争的炮火蹂躏撕扯的破碎皱皴。

方兰无意中牵扯进护送文人的任务,淡定果敢的表现让刘黑仔眼前一亮,用一个半茶饼刘黑仔成功将她招进游击队中。半个茶饼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如何便当的说服人的筹码,只是那时的人心中总有一份家国之情的大爱,因这份大爱,他们不冷漠,不想做国难危急之时的缩头乌龟,即使知道投身的是一场前途未卜的事业依然毫不畏惧的坚定走下去。

方兰是普通人中别无二致的那一个,在整个革命的事业中她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但正是有无数个一份子坚定不移的参与才终能看到明月再有的那一天。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永远只会自私为己之人,即使动荡岁月,面对家仇国恨他们想做的也只有对当权者无耻巴结以便中饱私囊。人性道德等立身之本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不复被称之为人,只是在利益驱使下失去思考能力的社会蠹虫。但国家不能不救。就像方兰所说的若所有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真的完了。方兰毅然决然投身于救国之中,她的选择不仅是环境的造就也是内心光辉的驱使,总有人要为国家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与其苟安偷活她更愿选择后者。

在习惯了精打细算自私为己的今天,这种无私显得更加的难得与可贵,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必说能像革命先贤们一样为了国家不顾生命之危向前冲,一点无回报的付出都不肯去做,人心渐渐变如得寒冰坚石般冷漠冷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正一点点消失无影,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往来,对比曾经贫苦生活中的协同一心更觉现实的寒凉。

当方兰忍痛放弃营救母亲的计划时,她知道放弃营救意味着什么,但在短强队和市区中队的存亡的对比下她只能做出这一选择。母亲的生命很重要,但其他人的生命、革命的事业同样重要,她不能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情感而赔上其他人的生命。没有人逼迫她做出做出这个选择,是心里的对于国家的一份责任,对于革命的一份责任让她忍痛牺牲母亲,在亲情与国家这个两难的选题中选择国家。

为这一场晦暗不明、前途未卜的革命赔上母亲的生命是否值得,或许在她心中是值得的,为此可以换回两支队伍的存活,革命的继续,国家希望的延续……

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生命、亲情、爱情都是多么的脆弱不堪,霎时间便可以被摧毁殆尽,人命贱如草芥,情感更是无处容身,每个人都被逼上绝境,是屈服还是反抗亟待选择。

方兰的母亲表面上反对方兰参加革命事业,暗地中却帮方兰偷偷送情报,被捕后抵死不说出战友的名字。她有她的固执与坚持,始终没说出口的名字是对方兰的一份承诺与自尊,又何尝不是她的一份熊熊爱国之情,这份爱国之情浓烈炽热一喷洒便足以撼天动地,媲美千古豪杰,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唯有泣下沾襟。

还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于尚未成功的革命事业。刘黑子机智幽默,处事灵活镇静,活跃于地下,优秀的完成组织派下来的各项任务。他是方兰革命路上有力的伴侣,烽火乱世中的真挚友情。

方兰的男友李锦荣卧底于日本机构中,以中文老师的身份伴在捉摸不定的日本军官身边,经受着家国之恨与恐惧不安的双重压力。日本军官七步成诗的命令像极了一个残暴君王之举,自以为无所不知,当“几”与“何”的错用被指出后恼羞成怒,其中更是蕴含着他作为外来侵略者永远无法穷极中国文化的自卑。他深谙征服一国之道在于文化征服,志得意满以为以知己知彼之时却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他是合格的甚至是突出的,但当文化的目的被用于政治,他永远无法以侵略者身份融会贯通广大博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李锦荣的卧底身份被发觉,演完两刀放人的戏码后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将他杀掉。吟诵的那句仿若胜利者宣言一般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将他的残忍暴力显露的一览无遗,彻彻底底揭掉他脸上自欺欺人的面具,侵略者的嘴脸恶心又丑陋。

这场革命中方兰失掉亲情、爱情,送友情踏上他乡的土地,孑然一身独立于苍茫大地,凄清暮色笼罩全身。没有月亮,没有温暖,所以还不能放弃,还要坚持,路已到此,便无退路。

无数的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切实的投身于保卫国家的事业中,让人感动又骄傲,在那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时代里终有一群庞大又坚毅的人成为这个国家永不倒下去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青春换回国家的尊严、如今的和平。

明月几时有?明月总会有,可能会迟到,但永不缺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月几时有》:属于胜利的时刻终将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