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万圣节,Sir也来给节日氛围造造势。
来部吓人的。
Sir知道,每到这种时候,一大批毒饭都会做出以下动作:
点开文章→迅速关网→回到文章确保动图加载不出来→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地重新认真看完文字。
哈哈哈,是你吧。
又怕又想看。
好消息:这次不用关网了!
胆小的,可以放心看;胆大的,更要认真看。
综艺中,近年有一种大受欢迎的类目叫“慢综艺”。
而今天Sir要安利的,叫“慢恐怖”——
《鬼入侵》
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
海报平平无奇,古宅与小孩,恐怖题材常见配置。
故事一开始,也不惊艳。
二十年前,一家七口,搬进了一个叫希尔山庄的古宅。
在某天深夜,母亲离奇死亡,化身“鬼魂”。
父亲带着五个孩子仓皇而逃。
自此山庄废弃。
二十年后,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妹妹,被发现在山庄里自杀。
这一家人,再次被拉回那段黑暗回忆。
没错,又是一部鬼屋题材的美剧。
题材不新,故事不刺激,关键还有两个大槽点——
1、慢;
节奏非常非常慢……3集内容给你磨蹭出10集
剧情进展太慢,恐怖片果然不适合拍十集
2、散;
两条时间线,二十年前,二十年后,被叙事搅成麻花……
性子急一点的观众,都会忍不住想骂人:什么鬼,看不懂!
Sir只能认同一半。
慢没错。
但慢,不等于拖。
散没错。
但散,是为了更好的“聚”。
但凡恐怖悬疑剧,为了抓人,都会在前两集最大可能地吸引观众。
有的导演设置悬疑反转,有的导演洒下血浆惊吓。
总之就是要让观众停不下来!
可这位拍过《鬼遮眼》的导演,迈克·弗拉纳根,偏不这么干。
在Sir看来,人的恐惧分两种。
一种是被突然刺激神经而产生的生理惊吓,来得快,去得更快;
一种是无意识地被扯进深渊后无力反抗的心理压抑,慢慢积累,一旦爆发就没有尽头。
《鬼入侵》带来的恐惧,无疑属于后者。
而这种前期的积累,必须来源于慢工出细活。
散和慢的表面下,是信息量巨大的内在。
形式的散,实际都由强大的逻辑串起。
剪辑上,导演就在一板一眼地攒包袱。
Sir随便挑两段:
大女儿谢丽的办公室,老公准备在墙上挂照片。
锤子锤墙的声音,直接跳到二十年前:
父亲和工人在锤着老房子的壁炉。
这里切了三个镜头。
钉钉子→谢丽的近景→二十年前,推进镜头,看到父亲和工人在敲东西。
为什么这么跳?
首先,导演用同样的声效,把两个相似的动作连接。
其次,在两个动作之间,插入了一个对谢丽的特写。
这不是闲笔,而是重要提示——
接下来,是她的回忆画面。
于是下一个镜头,正是以童年谢丽的视角推进的。
而为什么谢丽会想到这一幕?
因为此前,她刚听到妹妹给她的电话留言。
而二十年前那一幕,正是她和妹妹一起经历的回忆。
所以,这一段真正的逻辑是:
妹妹的留言,和钉钉子的声音,让谢丽想起童年时与妹妹一起玩耍的情景。
这样看,还乱吗?
根本是一段教科书级别的剪辑示范——
什么是用画面讲故事,这就是。
但这还只是技巧。
而技巧之上,是框架。
如果你看过《权力的游戏》,那么一定知道一个词——POV(Point of View)。
翻译过来,叫做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从不同人的视角,带着观众慢慢进入整个故事。
而导演就好像是照着POV的说明书,把两个时间线上的故事,翻来覆去地讲。
一条是二十年前的山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母亲之死。
一条是现在的山庄又发生了什么事——小妹(奈尔)之死。
用这两个女人的死,串起一家人的爱恨情仇。
Sir刚才提到的那一段,是以姐姐谢丽的视角为中心的叙事。
下一秒,就切换到了长子史蒂文身上。
同样通过剪辑。
这一次的线索,从声音,换成了台词:
谢丽的回忆画面,以妹妹的一句台词结束:
爸爸,我们还需要别的钥匙
(这是)紧急情况
下一个镜头,谢丽打电话给史蒂文,对话中同样提到了这个词:
但对于奈尔来说
什么事都很“紧急”
这一集的内容,正是小妹奈尔失踪,家族全员进入“紧急情况”。
点题同时,两人的通话,又把视角转移到史蒂文身上。
镜头如幽灵般在几个人物身上游离,包袱一点一点攒起。
最后聚焦的一刻。
观众也像被鬼魂控制住一般鬼使神差地喊出“卧槽”。
高潮来临——
Sir眼看评分蹭蹭地涨。
豆瓣8.0涨到8.6。
IMDb飙到9.1。
现在我们知道:
所有的“乱”,其实服从于一个严谨的框架。
而所有的“慢”,其实在酝酿恐怖以外,更深层的追问。
人的恐惧,从哪来?
《鬼入侵》的原著《邪屋》曾被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盛赞:
“20世纪下半叶最好的恐怖小说之一。”
因为它很大程度,是史蒂芬·金恐怖理念的延伸。
史蒂芬·金的《小丑回魂》中,小丑会变成你最害怕的东西来吓你。
它在说:你恐惧的,就是你在逃避的。
《鬼入侵》更进一步——
你恐惧的,是你在逃避的,更是你在疯狂追求的。
这并非一出老宅闹鬼的戏码,而是家庭崩坏的过程。
回头看那张“平平无奇”的海报,其实暗藏玄机。
下半部分,是母亲的半张脸。
老宅,和发光的窗户,是她的脑子。
这暗示着,这位母亲深爱着她的家庭。
一个“齐齐整整”的家,是她所疯狂追求的。
但也因为爱,她让家人处于危险之中。
她相信:
短暂的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死后的亡灵世界才是幸福的。
死后,她依然希望把孩子们带回山庄一起团聚永生。
这就是为什么,导演要事无巨细地,展示每个家庭成员的视角。
母亲自以为是的“爱”,在每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不同程度的阴影。
小儿子卢卡的毒瘾,长子史蒂芬的麻木,小女儿奈尔的脆弱,二女儿西奥的洁癖,大女儿谢丽的倔强……
全部,有迹可循。
就像剧中那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台词:
恐惧是逻辑的退让
理性模式的自愿退让
爱是逻辑的退让
理性模式的自愿退让
近似的话,陈奕迅也唱过:
“爱是妒忌,爱是怀疑,爱是种近乎幻想的真理。”
《鬼入侵》用慢的方式,最终植入了一种慢性恐惧:
我们总是用“爱”做借口。
去掩饰我们被鬼附身的样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