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六)

比拟

就是将人拟物,或者将物拟人。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说起比拟,不由想起“比喻”这个修辞方法。很有些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

比喻包含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三部分。比如说:朋友一般,陪我度过那些或快乐,或孤单的日子。相比较来说虽然略显生动,但这种形式本身比较生硬,一物比另一物。

但比拟就不同,更加自然,没有固定的形式。

拟人-例:看到书架上那一本本,想起那些或快乐,或孤单时与它们促膝长谈、推心置腹的日子。

这里并没有比作人的过程,但却用了只有人才有的词语。少了些生硬,多了些深意。

书中有个特别好的例子:每当日光隐灭的时候,黄昏便从地下起来。这黄昏——一个大的夜的军队,有几千不可见的部队和几百万的战士。这强大的军队,自从不可记忆的年代以来,与世界相反抗:每朝退走,每晚得胜。从日入以至日出,是他为王;在白日里,被打败了,躲在窠里等候着。

本来一个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如此描写却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故事。

似物-例:每次去天安门,看到驻守的武警,总是不觉的停下脚步,一颗颗盎然挺立的向阳花,风吹不倒,雨打不落,向阳而生。远远的,让人百看不厌。

拟物用的相对较少,用起来文风就显更加硬朗。因为少了物本身的情感。但拟人却恰恰相反,把物拟人后,增添了人的情感、思想。文风更显细腻、柔和。

这里再提一提“讽喻”,它是假造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见到的像“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现在我们都把他们当成语故事或者寓言固定的故事来读。但它们最初也是出自文人笔下,一点点根据事物的本质杜撰出来的“故事”,用来说明或者讽刺现下要说的事情。比如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齐策》。

这么说的目的就是我们如果文中有需要,也可以自己假借动物或者事物的本质,去杜撰足以说明自己意思的故事,只是,这对事物本质的了解有极高的要求,不然故事太过虚假或者牵强,不但不能寄托自己的意思,反而弄巧成拙让人不知所云。

这么看,修辞之方法,能准确掌握便用,如果稀里糊涂,云里雾里绕半天,还不如不用来的简介、明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