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机制Ⅰ

       根据词典上的解释,激励与动机是不同的,动机是名词,在心理学上用得较多,涉及到行为的持续性。而激励作为动词,在组织行为学中用得较广,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能够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但我们也可以化而简之,激励其实就是是一种精神状态,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从而引导主体的行为指向客观的目标。而从时间轴上来看,就是当目标实现的时候,激励结束,而当目标未实现时,激励一直都在进行之中。

       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有单单从人们自身需求出发的,也有从整个激励的过程出发的,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观点: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明确地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揭示了人性的两端:一方面是固定的,即保健本质;一方面是变化的,即激励本质。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认为,造成员工非常不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作条件、薪水、个人生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他把这类因素成为"保健因素"。对于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发展、成长,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3、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人们每采取一种行为,其实内心中都是有某种把握能够达到其相应的结果的,并且这种结果是他所期望的。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他认为公平感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直接影响到员工们的工作激情和他们的工作态度。

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产生的结果,而非整个过程,他认为,若行为的结果对主体是有利的时候,那么这种行为会一直重复下去;若行为的结果对主体不利,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最后终结掉。而强化的手段也是众多的,既有正面地奖励,也有负面的批评、惩罚。

      激励机制,这个词在现代文明中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它更是促进部门与人员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谈到激励,必然跟奖惩相连,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沿用的方法,只是之前没有用激励这么一词儿来概括,但通过一些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由于我国公共部门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编排和岗位的分配上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加上传统的僵化思想的影响,虽然采用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套理念,但单单就其中的人员激励机制,就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并未按其进行操作,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部门管理成本偏高,管理的方式更是单一,管理思想僵化,最终群众失望,民众的某些日常生活需求更是得不到满足,民众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信心,这些都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其不利影响是极大的,所以必然要引起政府的重视,足够令人自省和深思,更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加以防范和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激励机制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