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毛泽东传》读后感

不愤不启

原本我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而读这本书,直到我看到了这段话:

毛泽东开始发表他的观点,这对他而言,是迈过了一道门槛。读书、学习,在教科书的边页上写出一万字的批注是一回事,在公众面前采取一种立场则是全新的另一回事。这是采取行动,是敞开自己的心扉,会造成一定的后果。毛泽东现在不只是在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而是在采取行动塑造这个世界。

我之前已做过相关的思考和行动。在某个平台发布了文章,文章提到了写作的作用如表达自我、锻炼思维、纾解情绪等。但我未曾想到,发表文章,是在改变世界!我如被当头棒喝,灵魂为之一震,随即体会到在认知层面上被更深刻的观点洗礼的飞升般的快感。以前看到有人问:有哪些令你醍醐灌顶的好书?我会对问题本身提出质疑,真的有这样的书吗?看一本书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吗?现在我会说有,不过不具有普适性。若是你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程度并进行相关思考,有的书确实会给你带来“顿悟”之感。所以我决定重新精度此书。

角落

首先是历史的角落。之前已经读了路遥和余华的一些作品,这次得以从较高的视角看到某些特殊时期的细节。同样,对其他只知课本梗概而不知细节的时期也有了了解。底层生活与上层思路得到了统一,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窥视“某些历史本身就充满着诱惑。

然后是零散的感悟。如”马克思主义者常常绊倒在民族主义这块石头上“一段对阶级和民族的思考;“总之,在1954年新宪法形式的背后,事实是中共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这一对54宪法另一视角的解读;在“但我们不能把在有生之年看到共产主义,作为制定计划的基础。”中看到他对“人民公社”的反思,以及从个人角度对一个急迫的英雄迟暮的理想主义者的同情。就整本书而言,偶然看到些负面的评价,读书时就更多了些审慎的态度。“太史公曰”也仅是一家之言。但反过来说,作者本身的立场、情感、知识等带来的独特的如国际关系视角下对毛泽东的解读,也正是他的价值所在。

最后是窥一角以览理想。“一切新的社会制度都必定从某种理想开始—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早期也不例外—共产主义中国的理想诞生于长征的血、汉和冰雪之中。他们激起新秩序后续建设者们的责任感。在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长征怎么不算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呢?看这一章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在提到长征时我们常常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来概括其精神。我想,在其背后的,是共产主义目标和理想,贯穿全书的,时至今日的,也应该是它。中国革命,其星火不灭,其理想不死。

建构主义的读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青蛙给从未见过牛的模样的鱼讲解牛的外貌体态,鱼则根据自身结构来组织牛的形象,得出“鱼牛图”实为自然。

毛泽东酷爱读书广为人知。“他对萧三开玩笑地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他‘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后来他认定这半年的读书生活,是他一生中的制高点之一。”这种读书的状态令我自愧远不如。他作批注一事也为人津津乐道,”在长沙市第一师范的5年半中,他在书籍或副本的页边上,写下了不下100万字的分析性、有独特观点的批注。在页边上,他常常写下‘荒谬’或‘不通’之类的批语。“读书是获取知识,批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并建构起对新的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恰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但建构性学习、甚至学习本身的意义何在呢?《教父》中有这样的话: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听闻湖南抢米暴动后,“他做了一种甚至他的同学们都没有做的联系。他觉得他的同学们同情那些暴乱者‘只是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看问题,‘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而泽东则看到一个世界在颤动”;听闻有人因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自杀后,他说“与自杀而死,宁奋斗被杀而亡。”“像赵小姐那样自杀,并不是在反对腐朽的旧社会,那是对注定死亡的制度的肯定,是去适应它。”;后来,我们都知道,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重重探索下作出了真理性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走出了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这是我观看本书感悟最深的一点。按读者接受的某些说法,我们在读书时其实都在读自己,我自然对他的少年、青年时期最有同感。我本来是抱着探索终极的评价体系的目的,以及对存在和虚无的追究来看书的。但是这本书中的观点,使我的专业知识、思考同一位伟人的经历得到了如此紧密的联系。给了我相对形而下的现实意义的启发:我于是确立更明确的读书的目标,作批注并保持输出的方向。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建构,我读的书越多,建构起来就越发轻松,得到的认知就越准确。在读完本书后上毛概,大异于之前。作批注是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最高的一级—评价,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保持输出则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检验,尽管接受旁人的评价,善者从,不善者改。来探求真理,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来指导自身,去更好地改造世界。

建构主义同时也符合辩证法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我在看到红军长征的部分时,感慨于长征之难,于是很想读《红星照耀中国》,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读的一本书。读完后也想读《周恩来传》、《邓小平传》之类的书,甚至之前的列宁、斯大林时期,晚清……于是一个广阔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在我眼前展开了。另外,我在读书、批注、输出时本身就是在建构自己的认知,其间某些时刻的快感甚至超过了玩电子游戏。我建构的一部分重要结果是:我读书的原因不再是从小到大别人告诉我应该读书,而是我完全自发地,由内而外地去读书。我终于知道在大学我该干什么了,我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