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陪伴
陪伴的真谛你了解吗?
陪伴,听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在新的《妈妈是超人》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应该是黄圣依的儿子安迪。
从最初开播的时候,他和黄圣依的生疏让人吃惊。被问到“爸爸妈妈不陪你的时候怎么办”时,他说出“我已经习惯”的答案,让人听了都唏嘘。
最近,他去参加入学面试的时候,被几个老师轮流问到英语、逻辑、数学等知识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让老师和黄圣依忍不住默默赞叹。
这时,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在上幼儿园或者家里的时候,最让你开心的事有没有?
此时安迪皱起了眉头思索良久,却还是沉默,当老师再追问时,他说“没有”。
听到儿子说没有,站在门外偷看的黄圣依脸上表情有点尴尬,也有点肃静。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能跟爸爸妈妈一块儿玩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光,对于从小就养在爷爷奶奶家的安迪来说,是奢侈的。就连老师在跟黄圣依交谈的时候,也希望她能多抽空陪陪孩子。
陪伴,非常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有些陪伴不但无效
还会起反作用
陪伴的缺失,尚且还有办法补偿,只要用心地去跟孩子沟通交流,孩子总有敞开心扉接纳的一天。
但是,有种陪伴,不仅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还会给孩子带来阴影。
陈乔恩就是在这种阴影下长大的。她提到童年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经常被妈妈呼巴掌,被妈妈用枯树枝捆成一把打下来,打得狠会见血。在这样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陈乔恩,对母亲的感觉,恐惧是占大部分的。
尽管离开童年很久,但那样的生活对于陈乔恩来说,是无法磨灭的阴影。以至于她和妈妈一起上节目的时候,大多数的情况都是相对无言,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尴尬。
在陈乔恩的心里,童年的记忆是她永远都无法打开的心结,也许关系会缓解,但从前的伤口不会平复。
我在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碰到过一个小女孩,总是留到图书馆关门才回家。有一次跟她聊起来的时候,她告诉我说不想回家。我以为家里没人她才不愿回去,仔细一问,才知她爸妈都在家,但是她不喜欢跟爸妈待在一起。
“他们总说我笨,说我不爱动脑子,还说我懒,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那还不如不让他们看到我。”孩子才七八岁,但言语是里满满的委屈,听着就让人心疼。
明明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却总是不被父母认可,还被贴上很多的负面标签,这样的相处,的确给人很大的压力。
其实现在像这样的家庭也很多,明明跟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在一起,但却无法做到有效的陪伴,甚至会让孩子有种被禁锢的感觉,这种就可以称作是低质量的陪伴了。
对孩子们来说,这种陪伴还不如没有好。
多少孩子父母双全,却活得像孤儿
好的陪伴,要走心
刚刚涉猎早期儿童教育,参与了一个多伦多大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在线课程。
其中一堂分享课就讲到了“陪伴”这个话题,分享嘉宾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儿童心理学家,她对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蛮犀利地问题:“你们只告诉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多数陪伴其实是无效甚至起反作用的?!”
一直以来,我们下意识地把关注点放在“多陪伴孩子”的“多”上面,习惯了用时间为爱做计量。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却发现,妈妈的陪伴时间和孩子未来的行为表现、情绪健康以及学业成绩根本没有关系,对孩子有害的反倒是妈妈不好的状态。
我回忆了一下,的确有很多时候,为了简单追求陪伴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有时,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搞得人焦虑、烦躁,还没来得及做情绪切割就急着奔赴陪娃现场,焦虑的心情很容易转化成陪娃时的不耐烦,一不小心,娃还可能被当成“出气筒”;有时,明明自己身体状况不佳,还强打精神扮圣母,结果熬不了多久就炸毛……
想想很奇怪,有娃前大家都是正常人,怎么一有了娃,就莫名把自己往神的方向逼?
孩子是个神奇的物种,他带给了我们从所未有的幸福、满足,也带来了从所未有的劳累和艰难。我知道,妈妈们都不畏惧艰难,但我们常常在变身女战士后,忽略了人的有限性。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独立女性,你有个人自由的诉求,大量时间给孩子,必然侵占到你的个人空间,这会让你心情糟糕,陪伴孩子的时候,难免有股怨气。也就是说,你能给孩子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必须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
同时,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不会一年365天每天都充满能量,除了生病,还有长期压力累积出来的身体疲乏感。你得承认,你能给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该休息的时候就得休息。
科学管理和分配
从量到质才是陪伴的真谛
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能帮助我们从“多陪伴孩子”的强迫症里走出来,转而关注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去提高陪伴质量。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关注量到关注质”的教养升级。
在这次升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管理和分配”。
给大家分享一个科学管理分配清明小长假的实例。清明假期还没到,我就和千寻达成了一个协议,假期里,前两天我会全心全意陪她疯玩,但最后一天得用来休整。休整的意思就是我要独自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她不能打搅。
同时,我给她提供了几个充实度过最后一天的可选项,可以在自己房间看绘本、也可以在自己房间画画,如果觉得前两项无聊,还可以选择到小伙伴家玩,我会提前帮她约。
达成协议后,前两天我陪她去了科技馆和游乐园,全程没刷手机(除了拍照用用),每个项目都认真陪她玩,积极回应她的各种无厘头问题。最后一天,她也很遵守承诺,可能前两天玩得比较嗨,选择了在自己房间画画。不但没怎么骚扰我,还给了个惊喜,出品了一幅比较主流的水彩画和几幅带故事情节的连环画。
比较主流的水彩画,她说名字是《山坡上的小羊》
相对随意的连环画,作者本人介绍是电影《公牛历险记》里的场景,第一幅是小女孩和公牛见面;第二幅是女孩和公牛跳舞,爸爸在旁边弹吉他;第三幅是公牛在山顶看花;第四幅是公牛赢了斗牛士。她不解说,我还真没看出来……
这个假期,我们俩都过得挺满意。因为有最后一天的期待,前两天我动力十足,陪她的心情也十分愉悦,陪伴质量很高,而最后一天的自由也让我前两天的疲惫感得到了充分修复。
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技巧吧,大家在管理假期时间时,可以尽量把最后一天作为独自休整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前头带娃的你有个盼头,想着熬一熬就能休息,积极性终归会高很多。二是孩子在最后一天做点安静的事,看似无聊,却能帮他稍稍沉淀一下,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心理准备。
这个约定的方法也适用于非假期的日常。
平日里,如果我感觉到自己精力不济或者情绪不好,就干脆放弃低质量地陪伴,告诉千寻我的真实状况,然后给她一些不错的可选项。
有妈妈可能会疑惑,孩子能理解吗,不会哭闹缠着你吗?实话说,会的。刚开始,我还没讲出协议,只说今天不来接她,都会遭到强烈反对。
这时候,坚持很重要。坚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需要自己的时间空间,也会疲倦。坚持告诉孩子低质量的长时间陪伴不如高质量的短时间陪伴,这一点,孩子很容易感受得到,要相信他们权衡利弊的能力。
也许还有妈妈会问,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小小朋友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团队协作了,不论是老人还是队友,总能找到一个人帮你腾腾手吧。有时候,不是没人分担,只是能干的你做完了所有的事,让别人无事可做,你得赶紧从全能选手的角色里跳出来!
曾经的我,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呼百应,娃在我就在。只有熬到周末,趁队友在家看一会娃的时间,自己出去逛逛超市,买买菜,虽然只是短短几小时,心情却比解放区的天还要明朗。
那感觉,真像是潜在水中的鲸鱼,需要时不时浮出海面透一口气。没了这口气,恐怕就会窒息。
如今,我认清了自己就是需要时不时透口气的物种这个现实,从“好妈妈”神龛下到了凡间,不再追求那些看似很美其实很虚无的目标,不得不说,轻松了好多。
有意思,以前陪伴多,亲子关系却越来越差,现在陪伴时间减少了,亲子关系反倒变好了。
我自己的状态和孩子的状态开始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我们珍惜彼此在一起的亲密时光,在一起时就开心地玩,天南海北地聊。分开时也不再纠结,因为她知道妈妈充饱电后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识时务者为俊杰,眼前这点失去能换来更大利益,何乐而不为呢?双赢,才是真的赢!
摘自:成长路上好爸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