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理由

前两天在写作群里看到一个简友的文章,内容是说人要多出去社交,理由是这样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他的一个朋友,从小就喜欢呼朋唤友,家里经常都是高鹏满座,所以后来这个朋友赚了很多钱。

对于人要社交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但对于给出的理由,我不敢苟同。因为你过得好不好,跟你是不是经常社交,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这样功利的社交理由,反而会让人远离你。

有时候我们习惯只看到表象,就得出自以为合理的结论。也许我们会看到那些成功的人,身边确实会有很多朋友,但就此得出他们是因为社交多才成功,未免有些武断。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把自己过好了,才吸引了许多人跟他做朋友。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在过好自己之前不需要社交,其实,就算你想不社交也很难做到。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不可避免的。马克思给人定义的本质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这个定义让有社恐的人听起来会觉得抵触,但却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便我们想活成为一座孤岛,也无法承受孤岛的寂寞。不管直接还是间接,我们总需要与人交流,才能感觉到一些生气。

在重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如果没有那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陪伴,派是否还能忍受那无尽的寂寞坚持到墨西哥海岸被人救下。虽然老虎不是人,但很显然派到最后其实是把它当成了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帕克头也不回地离开他走向丛林的时候悲痛不已。

社交对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必需品。不喜欢社交的人,不是真的讨厌社交,而是不喜欢那些让自己有心理压力的社交。所以是否要多社交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周老师说的,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我们没有理由强迫所有人都去过同一种生活,你喜欢的热闹,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只是吵闹而已。

当然如果想让自己的生活有所变化,想尝试走出舒适区,也是可以尝试“多”社交的。但我同样不赞同抱着功利的态度去做这件事,虽然也许最后的结果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但出发点不应该如此,这很重要。

在我看来,主动社交的出发点应该是给他人带去一点能量。不管是给别人一些反馈,还是只是倾听,都是为了能给别人带去一些温暖。

这样想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你不会再把自己看的那么重,不会产生被围观的错觉,因为你是解围者,这会大大减少社交恐惧感。

那么我们就算自己过得不那么成功,也可以给别人带去能量吗?当然。

我之前一直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要照顾好自己,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到自己发达了,就去帮助身边的人和回报社会。

虽然这个观点听上去很合理,也很励志。但现在我却认为它并不具备普适性,至少并不适用于精神层面。物质的东西给予别人就会减少,在自己没有一定条件的时候帮助别人确实很难。但是精神的东西却不会,相反,它会因为交流互动而变得越来越丰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很多很厉害的人也会有烦恼,很多生活条件没那么好的人,也会有让自己开心的方法。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就能给别人带来启发。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医者难自医,每个人都很容易对自己的问题束手无策,但我们天生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这也变相告诉我们该多与人交流。不管是提供建议还是鼓励他人,都是在为这个世界提供自己能量。就在你给别人带去能量的同时,或许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无戒学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