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青春——严歌苓《芳华》

图片发自App

去年一片好评中看了电影《芳华》,有种自己脱离大众的感觉,这部片子就好似皮相好看的美人,内心却空洞无趣,人物刻画相比剧情转折缺了很多交代,看下来索然无味,于是找了书来看,果然电影改掉了很多戏剧冲突的性格剧情,但整体走向却没变。

那是个压抑人性的时代,我们推崇的,我们宣扬的,都是近乎于神一般完美的存在,比如现实中的雷锋,比如小说里的刘峰。小说里的所有人,包括“我”,都欣然享受着刘峰带给所有人的便利,不曾真正感激,却心里满是质疑。我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么无私的人,会有如此善良的人,他跟“人性”不符啊,“人性”应该是有小奸小恶的,应该是自私的,但刘峰太伟大了,伟大到在他面前,所有人的黑暗心思都仿佛被曝光在了光明之下。所以我们就去选择说他是假的,以至于到后来发生了“触摸”事件,大家才终于“豁然开朗”般的“恍然大悟”:你看吧,早就说了他是假的。其实一开始,作为读者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面对善良的人,大家却是这般反应。后来才慢慢理解了一点儿,可能因为时代吧……那该是一个怎样压抑人性的时代啊,没人敢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出来,哪怕这就只是人之本性而已。可能我们压抑的太久了,埋藏的太深了,才会那么不敢相信光亮,那么,去怀疑一个善良之人的初衷。

说完了刘峰,再说说何小曼。这本书刻画了两个悲剧,其中,还包括何小曼。何小曼的人生,大部分都在排挤和冷落中度过。她在文工团生活的这几年,无疑成为了“集体主义”下的牺牲品。小曼也许不知道,集体都是“排他”的,她也许从未做错过什么,受到这些,只是因为她跟别人不一样,她跟这个集体格格不入……没人想去问过她,她只吃一半的饭拿回去再偷偷吃是为什么,她不想去摘帽子是为什么,她衬衫下缝制的搓澡巾是为什么,也许当初哪怕有一个人愿意去关心一下她所谓的“不一样”,他们就会了解到她那凄惨的童年,知道她是多么渴望跟大家一样,也许就能被给予多一点点的同情。可是没有,没人关心过,大家都选择本能的排斥了这个“异类”,甚至是欺负。对待一个跟大多数不太一样的人,没人给予的是尊重,这也许并不能被叫做大奸大恶,却也真的是人性中,不太光明的存在。

其实刘峰是善良的,小曼也是,只是并没因此而得到什么过多的尊重。我不想去深究,他们两个人后面的悲剧,是不是起源于这个集体,那样可能会让我对他们更加深恶痛绝。毕竟,他们也只是跟了集体,随了时代。他们没干过什么恶人之事,只是偶尔,欺负了一下别人而已。

可是严歌苓是毒辣的,她把这层外壳轻轻的就剥开了,告诉我们,这就是人性面的小黑暗而已,只是这一面,你们都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时候的青春——严歌苓《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