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圈划重点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P2)

总体上来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概念上)

  • 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宝库添加新的内容;(实践上)

  • 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P3)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P19)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 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4)

  •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

    • 无产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

    • 农民阶级是主力军

    •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

    • 民族资产阶级是动力之一

  • 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前途: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40)

  •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建立与之对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P45)

  • 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

    •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地

  • 意义: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P46)

  • 内容:

    • 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展现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现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八、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P58)

  • 内容——"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的是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并举(或者说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九、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72)

意义:

  •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 极大地巩固了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败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十、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P76)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性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八大分析主要矛盾变化

  • 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思想——《论十大关系》,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查询--------------------------------------------------------------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十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P107)

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十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P129)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实践

十三、三个代表的核心观点(P143)

观点: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十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P166)

总体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具体上: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十五、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P18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续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理论成果,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P189)

  • 内涵

    • 历史脉络上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 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 人民性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 民族性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 世界性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时代

  • 意义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人类文明进程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扩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P192)

  • 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经济方面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城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产业、科技

  • 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国际政治方面

  • 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全球治理越来越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

  • 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

十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P197)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十个明确——————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确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十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P198)

  • 秉持人民至上

  • 彰显历史自觉

  • 坚持实事求是

  • 突出问题导向

  • 强化战略思维

  • 发扬斗争精神

二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P207)

提出:在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首次提出中国梦

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

  • 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梦想

  •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二十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P207)

第一步:在2035年前,基本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十二、贯彻新发展理论 内涵(P218)

总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论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十三、构建新发展格局(P220)

内涵:畅通内外循环、内外并重、内外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措施: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二十四、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措施(P226)

  • 推动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以质取胜的转变

  • 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持续推动“三出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二十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措施(P227)

原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

措施:

  •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 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十六、如何理解人民民主全过程的民主(P237)

我国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些环节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集中反映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有效防止了西方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问过的现象,既保证了人民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保证了人民在民主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权利,是全过程的民主

二十七、如何做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十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239)

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

  • 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二十九 、坚持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举措

举措:

  •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是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三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P245

  •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 完善社会治安防治防控体系

  •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十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P247)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三十二、推动绿色发展的措施(P250)

  •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三十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P257)

  •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项协调的现代化

  •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三十四、全年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分别是什么,怎么理解(P260)

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原则: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十五、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P262)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等等(不仅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上狠下功夫)

三十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P274)

  • 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中

  • 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三十七、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P281)

内涵: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十八、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措施P283

措施:

  • 预防风险所在是防范风向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

  • 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

三十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四十、一国两制的内涵和影响(P290)

内涵:在统一的国家内,国家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现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四十一、一国两制的原则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爱国者治港

四十二、推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如何创建(P304)

内涵: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共赢而不是单赢

措施:

  •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四十三、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P307)

  •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正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存

  •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四十四、一带一路的要义、如何构建(P309)

要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措施:

  •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 坚持共赏共享原则

  •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 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紧密结合起来

四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P314)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 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来源

四十六、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P317)

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关系: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 伟大梦想指引正确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提供领航导向

  • 伟大斗争昭示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扫除障碍、提供牵引

  • 伟大工程锻造领导力量,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保证

  • 伟大事业富示道路旗帜,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开辟前进路径。

四十七、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动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课后题

第一章

  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时代背景: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外交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1.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2.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建立与之对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3.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必要性:

    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到帝国主义压迫
    2. 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重要意义:

    中国革命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革命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 内容:

      • 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 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展现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现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 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 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 怎么理解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井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为一化三改"。“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对党在过渡时期。

    4. 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3.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 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问题九

第四章

  1.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问题十

  2.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1.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 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党的基本路线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 “三步走”战略

    6. 改革开放理论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 “一国两制”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3.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问题十二

第六章

  1. 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

    2.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 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发展

    2. 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 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 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

  2. 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问题十四

  3.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第八章

  1. 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2. 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1.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理论特质:问题十九

    3. 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3. 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历史地位: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1. 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1. 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 2035-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3. 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1.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从现代到21世纪中叶是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远的新发展阶段

    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

    3.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型布局和先手棋

第十章

  1. 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4.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5.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6.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7.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2.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1. 恪守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

    2. 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3. 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斗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4. 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4. 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眼于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更加充实、更加保障、更可持续

  5. 如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三十二

第十一章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问题三十三

  2.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如何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立法、全民守法

    9.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 涉外法治

    10.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4. 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具体来看: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 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十二章

  1. 如何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是涵盖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诸多领域的国家安全体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

    •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国家安全工作的必然要求。实施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国家安全战略,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做到坚持发展不停步,维护安全不懈怠。

    •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 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这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基本定位。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大前提来谋划思路,立足我国发展历史机遇期大背景来统筹工作,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安全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外部安全环境。

    •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更为有力的统领和协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2. 如何把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 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 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 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

    • 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

    • 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 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 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 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 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 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 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3. 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 实现祖围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坚如磐石的共同追求

    • 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

第十三章

  1. 如何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十个坚持”。

    1. 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 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3.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5.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路”建设。

    6. 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7.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8. 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9. 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0. 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2. 如何推动建设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 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

    •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 经济上,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四章

  1.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 党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有很多特征,党的领导是它们发挥作用的保障。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1)党的十九大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个统整体提出来, 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四个伟大之间紧密联系。 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2)实现伟大梦想的三个必须:

    •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 必须把党建设好,把伟大工程建设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3.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基本内涵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一方面指在当今中国没有高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另一方面强调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 同时也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政治领导力在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2. 具体体现 ①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②党是政治体系的统领者。 ③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 ④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者。 3. 决定因素 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先进性成就了中国共党的辉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 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赢得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是外力扶持的,不是上天恩喝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③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铸就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靠自己解决自身问题,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不断实现伟大的跨越。

2021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 知乎 (zhih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