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八日行思

写在前面的话:

两个家庭,四个大人,两个娃,一辆车,自驾贵州八天。

旅途中,写下些文字,记下些杂感,留给以后回忆时慢慢看。

这些文字,大多都是在结束一天行程后,在车上写的。

娃们,累了,睡了,车上安静了。

坐在副驾驶上,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低头写写内心的感受。

疫情之后的长途出行,难能可贵。自驾的自由放松,让人心情愉悦。

此时此刻,坐在老家的餐桌上,整理这些文字,很多画面,昨晚还梦到了……


7月15日 贵州行第一天

早晨,收拾停当,我拖着大行李箱,球球拖着小行李箱,球妈背着包,打车去北站。

一路上有点堵车,出发时已经9点20了,生怕赶不上10点半的高铁。好在司机比较给力,10点10分到达北站,进站直接检票上车。

球妈给球球拿的是旧的身份证,过闸机有问题,于是领着他走了人工通道。

旅行的准备,真要处处细心;旅行的出发,真要赶早不赶晚。

五个小时高铁就到达贵阳东,爽爽的贵阳,温度适宜,天高云淡。

两对夫妻,两个娃,租一辆别克GL8,坐着宽敞舒服。

昊昊爸驾车,一路感慨贵阳的道路弯弯曲曲,上上下下,兜兜转转,来到酒店。

还不能入住,停好车,决定步行去附近的黔灵山公园。

路途中,路过鲤鱼街,街两旁自然形成一个菜市场。绿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李子,好不诱人。

喜欢这样的市井气息,又很遗憾这些水灵灵的蔬菜水果只能看看而不能买回家品尝一番。这样一想,很多城市里的家庭民宿确实有存在的意义。很多人来一座城市,也许真的不是来旅游的,而是住上一段,亲近这座城市,亲近这里的气息。

走到黔灵山公园门口,气派的大门昂然矗立。犹记得十多年前来这里时,没这么一个大门,倒是公园门口那条小吃街,十多年还是那副模样。

带着两个娃沿着上路一直往上,走到麒麟洞,两个娃老问这里是干啥的。于是从抗战爆发讲到西安事变,两个娃似懂非懂,我倒是看着展板,重温了那段历史。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张学良给蒋介石写的这副挽联,深切揭示了两人的关系,现在读来,也唏嘘不已。

回顾完一段历史,又往山上去。上路旁一群群的猴子,让两个娃欢呼雀跃。


正是猴子的晚餐时间,一位老师傅拖来一筐破损的李子,一股水果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老师傅把水果一洒,猴子们不太感兴趣。这里的猴子每天得到的食物太多,根本没有朝三暮四的困惑,口味,也愈发的挑剔了。

山上还有两位老人端着手机喂猴子搞直播,老人打开包,把小面包送到猴子手里,猴子熟练地撕开包装,大嚼起来。

两个娃一直想投喂一下猴子,我指着牌子和他们说,这里已经有五千多人被猴子所伤,有二十多人还重伤住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安全第一,不要惹它们啦!

下到山来,两个娃想进防空洞看看。看看就看看吧,里面潮湿阴冷,摆放着各种武器。娃们开始还有点兴趣,后来也就这样,转一圈出来了。

晚上吃了酸汤牛肉火锅,牛肉嫩滑,蘸料热辣,味道不错。

开车回酒店,一夜安眠,挺好的开始。

7月16日 贵州行第二天

清晨,自然醒来,这一段每天都5点半左右醒,好像和清早特别有缘。

在贵阳的一角兜兜转转,来到一条名为“博爱路”的街道,这里的早餐也颇为博爱。

一路都是吃的,反倒不知道吃什么。随意走进一家,吃了碗牛肉面。老板问我是宽面细面,我寻思这难道还是西北吃法,结果面端上来,所谓宽面也不过河粉一半宽。面条很劲道,卤牛肉块也有嚼劲,配上一些萝卜酸和包菜酸,再撒上一些干辣椒粉,过瘾。

一直很喜欢《早餐中国》这档美食节目,节目中的宣传语是“只要早起,你就能找回故乡”,这句话真好!早餐,是故乡的标志;早餐,是家乡的味道;早餐,是一位游子对故土最深的眷念。旅行中,只要早起,你就能在别人的故乡找到别样的味道。

吃饱喝足,开车去毕节的织金洞。贵州早晨的气温很友好,一路上不开空调,开着小窗,吹着小风,惬意的啊!


到达织金洞,大门内外装潢的很气派,两个娃坐着游览车兴奋得大呼小叫。进入织金洞前,看介绍说这是亚洲最大的地下岩洞群,全长三公里,想着三公里也没多长,哪知道进到地下,走到小腿肚隐隐作痛,都还看不到出口。

作为广西人,原本以为看过七星岩、芦笛岩,其他岩洞都不会感觉太稀奇,哪里知道,桂林的这些岩洞,在织金洞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

织金洞中各种钟乳石造型千奇百怪,让人目不暇接。一景接着一景,一洞连着一洞,走到最后,都有点审美疲劳,就想早点走出去。

不过走出洞,还是很感慨大自然的神力,而且我很喜欢这种有“观止”意味的景点,织金洞应该打出这样一条广告语“中国溶洞,看织金洞就够了!”

在织金洞景区内,还有一个大峡谷。坐旅行车一路旋转向下,来到大峡谷底部。走上一段,买张船票,沿着河流穿越峡谷,挺有趣。

下了船,沿着山路往前,游人并不多。

昊昊球球边走边玩,昊昊在一块石头缝中发现的小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球球凑近看了好一会,问我这蛇在干啥。我告诉他蛇在夏眠,天太热他也不想出来了。


正午,身上终于渗出汗水,大人孩子都感觉有些累了。我们鼓励两个娃,前面就有观光电梯,可以乘电梯直接逃出峡谷。两个娃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铆足劲往前冲,直到一架很普通的观光电梯出现在我们眼前。

“爸爸,就是这个电梯啊?”

“这也太矮了吧!”

“这有什么意思吗!”

我抬头望了一眼,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目标就是一个“饵”,用希望的线,牵引着你前行。

当你真正吃下这个“饵”,人生也就进了一步,至于“饵”味道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旅行,就是被“饵”勾引着,一直在路上……

7月17日 贵州行第三天

此刻,正坐在车上赶往荔波,回忆起昨天的行程,竟然要翻看一下相册……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依靠数字记忆,在庞大的数据量面前,文字和语言变得孱弱。现在我回想往事,最常用的方式是翻阅云相册,图片标记了日子,而不是日子留下了图片。

时隔十年,又来到了黄果树,感觉已经找不到往昔的模样。坐着旅行大巴进景区,发现景区里的很多房子都空置了。整个景区统一开发,把百姓都迁出去。一间间空房子扫过车窗,有点新闻里看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感觉。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标志性的自然资源是宝贵的,“圈起来”收费也是应该的。黄果树里一根有着大瀑布图案的雪糕,就卖15元,可见其中的利益有多大。只是不知道,黄果树周围真真正正的本地百姓,有没有生活的好了一些,或许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开发,不得已背井离乡了……

今年雨水充沛,我们来贵州的几天,经常在高速上遇到暴雨。黄果树瀑布得益于丰富的雨水,我们来到它面前时,它肆无忌惮地喷射着水汽,让人们纷纷披上五颜六色的简易雨衣。


说到这雨衣,黄果树景区外早早晚晚很多老婆婆在售卖。开始问价5元一件,顾客不感兴趣,就一路追着,最后10元五件都可以卖。

这样的雨衣,甚至不能抵挡这个时节瀑布的水雾。在水汽迷蒙的道路上穿行,动作稍大,就捉襟见肘。

同行人都穿上雨衣的时候,我却执着地把脸朝向瀑布的方向,让细小致密的水粒子沾在我的皮肤上,那种感觉,让我觉得自己和瀑布贴得更近了。

两个娃欢喜中又有点害怕,激荡而来的水雾欲拒还迎。穿过水帘洞时,更是想伸出手去,让水顺着手掌流到嘎鸡窝里。其实我也很想这样去触瀑布,可惜我已经不是个孩子。


游完大瀑布,坐车到天星桥景区,记忆中十年前来黄果树没这个景区。唐代元结在《右溪记》中提到“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 都 邑 之 胜 境 , 静 者 之 林 亭 。而 置 州 以 来 , 无 人 赏 爱 ; 徘 徊 溪 上 , 为 之 怅 然 。”

天下多少的好山好水,由于人迹罕至,不为人知。而现如今很多景点的出现,就在“开发”二字,要开发,自然要修路以及一系列配套工程,让人能至。不仅能至,还要“至而乐”,因此,自然之景有时反而成了点缀,配套的吃喝玩乐喧宾夺主,不足为奇。

天星桥里的石板路很多都铺在水中,颇有特色。在一块牌子上,居然看到梁衡写的一段文字,描绘天星桥景观的奇秀。

天下文字中,写景点的文字重复很多,出彩很少。但大家就是大家,读过梁衡不少游记类的作品,水平很高。有一次读到汪曾祺写的燕京八景,感觉老头写的文学性与趣味性兼具。读了读这篇文字的背景,原来是老头给一个旅游公司写的宣传册文案。旅游公司专门派人上门劝说老头,开出不菲的报酬,老头才答应试一试。

斯人已逝,景色依旧,留下点好文字供人欣赏玩味,不挺好吗!

在天星桥景区里走了两个小时,依旧是看山看水看人,最后搭乘一小段缆车出去,两个娃又开心一把。

游了大半天,困了,倦了,两个娃上车就睡了。大人们聊着天,开着车,往安顺驶去,一路平安顺畅。

7月18日 贵州行第四天

早晨,6点15醒来,刷个牙出门。清晨的安顺气温二十度左右,加上昨晚的一场雨,竟然有点深秋的感觉。

在不宽的街道上来回走了一圈,闪进一家羊肉粉店,要了一碗羊肉粉。

在贵州,每天都吃粉,每家粉店的做法都有所不同。今天这家,汤很淡,粉比较爽滑,羊肉也没有一点膻味。

贵州的每家粉店,都会配酸萝卜和酸包菜。舀上一小碟,或者干脆扮进粉里,脆口酸爽。


吃完,顺着路边的菜摊走进去,看每一样菜都那么新鲜动人。拳头大小的青南瓜,卷卷绕绕的扶手瓜苗,疙疙瘩瘩的绿苦瓜,就是看看,也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沿着桥边,自然形成一个小集市,桥的另一边,还有一块玉米地。桥下的水,清清的,浅浅的,缓缓的。桥边的人,慢慢走,慢慢看,看好了俯下身子挑挑拣拣。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内地六线小城市的早晨。


走累了,到一家茶店坐坐,喝一杯安顺当地的绿茶,豆香气挺重。

娃们醒了,吃了早餐,出发去平塘。

平塘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用来收集来自外太空的各种信号。

天眼从1994年开始选址,到2016年投入使用,历经二十二年。

平塘这个西南边陲小镇,也因为天眼,变得热闹起来。

参观天眼,不能带任何电子设备,寄存了手机、手环和IPad,搭乘大巴往山上驶去。

下车,再走700多级台阶,天眼就闯入我们的眼帘。

六个高耸的铁塔,一口六个足球场大的“炒锅”,就是一般人眼里的天眼。

娃们开始新奇,问这问那,后来累了,想休息。找来找去,宽大的平台上没有坐的地方。后来干脆席地而坐,打开包,拿出蛋糕和玉米一通啃。

苏轼《松风亭记》中说: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娃们不懂啥叫解脱,但是看着巨大的天眼,吃着软糯的玉米,吹着凉爽的山风,的确挺洒脱。

在天眼上花三十元,可以让摄影师拍一张胶卷相片。摄影师坐在高高的位置上,举着尼康FM2,身边一排柯达胶卷,让我感到莫名的亲切。


作为一个曾经沉迷胶片摄影的爱好者,家里好多架相机躺在防潮箱里,胶卷也都早已过期。

真相夺下摄影师的相机,透过裂项对焦屏看看天眼。手指不自觉地做了一下过卷的动作,那钛联的快门声真好听。

回到现实,抬着头,对着摄影师露出傻傻的笑容。

看天眼的两小时,远离手机的两小时,充实快乐。

对未知的探索,对深邃的求知,让世俗中的人有了崇高的内心。

7月19日 贵州行第五天

前几日看到一位地理老师发朋友圈:这个假期,我的朋友圈由世界地理变成中国国家地理。疫情之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在贵州的几日,虽然进每个景点都要出示健康码和测温,但也就是走个过场。外出旅行的人,已经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疫苗大面积注射,人们好像生活在了一层保护罩下,只是偶尔人员密集的时候,会让孩子戴上口罩。不知孩子什么时候能注射疫苗,他们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18日晚就已经到了小七孔景区门外,晚餐后,在荔波县城漫走。两个娃看到一只蟑螂,居然蹲下观察了许久。可怜的城市娃,对小强也稀罕起来。接触自然是人生的必修课,这堂课,小时候就应该开起来。


两个娃六岁半了,暑假过后就要上小学。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还很不懂事,也没有吃过什么生活的苦。饭店里,他们吃完饭若无其事地玩着Ipad,旁边饭店服务员的孩子却开始帮着收拾桌上的碗筷,还蹲下来把装着碗筷的箱子推到后厨去。

我看了,很有感触,让他俩也看看,随即说了一通他们“不怎么懂的话”,没关系,他们迟早会动,也必须要懂。人,要有怜悯心,要懂得生活的不易,要珍惜幸福的生活。

19日一早,我们就进到小七孔景区。第一个景点卧龙潭,就满是游客。我看了看景区图,有了个主意,是不是可以尝了乘车到东门的大七孔,倒着玩,人也许会少些。

我的提议得到大家的同意,巴士在山野中穿行,半个小时才到东门。

大七孔的人果然不多,走一段路,看了天生桥,再折回来,乘船到码头。

小小竹排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竹排上,我唱起这支歌,两个娃也跟着哼哼,经典能跨越时代。

小七孔景区的得名,就是一座七孔的小石桥。传说有情人牵手走过,终成眷属。我和妻子牵手慢慢地走,娃早就一路跑过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能与谁牵手而过?

石桥两旁人头攒动,人一多,旅行的体验就极速下降,还是往前走吧。

游贵州,就是看山看水。这个假期,朋友圈里的好友们纷纷涌入贵州,一位朋友游了几天后说了这么一句:在贵州几日,看水和瀑布都审美疲劳了。


确实,短时间内反复看同质化的景点,确实会有疲劳的感觉。至于李白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应是作者内心本身的一种安适。“独坐敬亭山”中的“独”字,才是“两不厌”的根源。

换句话说,一群人走川藏线,可能会有疲劳,而一个人走川藏线,却每天都有充盈的体验。

小七孔内的瀑布虽然比黄果树的规模小,但人却可直接触摸。如果你把瀑布当成一个大型的淋浴喷头,在下面爽快地洗个澡,也是完全可以的。

娃们见了水就来劲了,瀑布下冲,潭水里泡,我跟着湿身,脸上挂着笑。

走完大半段,来到鸳鸯湖,这里是小七孔景区著名的水上森林。

两家人,一家一艘船,在湖上划起来。

铁皮船,木头桨,划起来有点费劲。不过好在一下就掌握了技巧,划划漂漂,悠游自得。

船划进水上迷宫入口,风云突变,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激荡着湖面,暴雨来了。

赶紧划到树下躲雨,可是雨越来越大,妻子撑着把小伞,我和娃缩着头坐在船舱里,颇为狼狈。

不一会我和儿子身上都湿了,雨不见小,我说了句,还是划出去吧。儿子也同意了,我俩就配合着,往迷宫外划去。

我力气大,儿子力气小,所以我划一桨,儿子划两桨才能保持船直线前进。于是我们就喊着口号,彼此鼓励着往岸边划。

也只有旅行,才能让一个六岁半的娃有这种暴雨中行船的体验。也正因为这种体验,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没有丝毫抱怨,有的是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参与游戏的快感。

雨渐渐小了,湖面上泛起迷蒙的雾气。儿子还埋头费劲地划着,我却为此时此景而陶醉。旅行,就是与未知相遇。


终于到了岸边,儿子还有一套干衣服可换,我却只有一件干的上衣和一条泳裤了。

没关系,穿上宽大的上衣,遮住腿上的泳裤,旁若无人地走出景区,暴雨后,天际又透出一丝阳光……

7月20日 贵州行第六天

这一天是从凌晨开始的。

20日凌晨12时,贵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的观景台上,人头攒动。游人还不断往上涌,喧闹声此起彼伏,闪光灯极其刺眼,平台上的感觉,就像一个露天巨大的夜店。

三个小时前,我们就来到了这里。在木屋结构的民宿放下行李,排队搭车下到寨子下的河边吃饭。

吃饱喝足,慢慢上行,原本以为深夜游人会散去,谁知这里是一个不夜的地方。人看灯,灯照人。房间里的人看窗外的灯,路上的人看房间上的灯,灯把夜照亮,也把人照亮。

千户苗寨,灯的夜,不眠的夜。


不知道这里的原住民原来的作息规律怎样,按照现在这个架势,他们的作息应该和一线城市的网红差不多,昼伏夜出,灯下狂欢。

千户苗寨是贵州行以来最闹腾的一个地方,回到房间,疲惫异常,沉沉睡去。

一早,就感觉房间在震动。一个人下楼梯,整个房子都在摇,好比浪中行船。

明明在山上,睡出了在海里的感觉,醒来天已大亮。

顺着寨子往下走,楼梯异常陡峭。找到一处咖啡馆,坐下喝一杯,望着远处山上层层叠叠的苗寨,想着到底还有多少原住民住在自己的家里。

一个地方被开发成景点,有时不是意味着传承,而是意味着摈弃。金钱之下,千户苗寨变成了千户旅馆,腾出地方给游客住,想尽办法赚游客的钱,也算充分利用了老祖宗的资源。

顺着寨子走到河边,很多游客穿着民族服装在拍照。球球在地上捡到一个小铃铛,他告诉我,爸爸这肯定是拍照服装上掉下来的。

是的,这种给游客拍照的服装就是个花架子,掉下个铃铛不足为奇,而是这个铃铛也不可能是银的,放在手心里,没有一点光泽。

寨子中间,居然有一小块水田,旁边的旅店为了展览游客,请人在门口吹起了芦笙。球球忽然来了兴致,伴着芦笙的声响即兴来了一曲舞蹈,我一通连拍,定格下各种有趣的动作。


旅行中随性的一些举止,让人忽然剥离了游客这个身份;旅行中随拍的一些相片,比装模作样的游客照不知多了多少趣味。旅行,就是要随心所欲。

走过风雨桥,到河对岸的寨子边,穿过一个小小的市场,里面卖的还是这几天看到的各种蔬菜水果。比较让我好奇的是青花椒和红花椒,新鲜的,刚刚从树上摘下来放在竹篮里卖,这东西买回去怎么吃?

走到寨子里的一个小广场,一场斗鸡比赛即将上演。两个娃蹲下仔细观察起斗鸡来,斗鸡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两人的兴趣。

让我颇感惊讶一个细节是,斗鸡的主人在比赛前给斗鸡喂熟鸡蛋。蛋黄斗鸡会自己啄食,蛋白则由主人捏碎,喂到斗鸡的嘴里。

为什么要给鸡吃鸡蛋?我仔细想了想,看了看斗鸡腿上发达的肌肉,猜测答案应该是为了给鸡补充蛋白质——用鸡蛋补充效率比较高,这是斗鸡,特别是一只赛前的斗鸡所需要的。

斗鸡的主人还要给斗鸡称重,并且缴纳70元的费用,金奖斗鸡的主人将获得3008元的奖金。


中午12点,比赛终于开始,赛场中的鸡上下翻飞,鸡毛四散,鸡血染地,两个娃看得一愣一愣的,潜意识里应该意识到“斗”这个词的残酷。

午后,在苗寨里匆匆吃了碗粉,拖着行李,迅速离开。

“太商业化了,没什么意思,没来这之前,根本想不到这里有这么多人。”昊昊的爸爸嘟囔着,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山路蜿蜒,车后,是喧腾的苗寨,亢奋的人。

7月21日 贵州行第七天

清晨,青岩古镇,一个人走在石板路上,阳光还没有照进来,空气中有着淡淡的卤水味道,应该是昨晚留下的。

作为青岩古镇的招牌美食,卤猪脚出现在镇上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一只猪能四肢健全地离开青岩,虽是一句戏谑的话,却也体现了这里的人对猪脚执着的喜爱。

昨晚,来到青岩已是华灯初上。来到友人的店里,端上来四斤卤猪脚,大家套上手套,大快朵颐,肉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青岩的卤猪脚,香滑软糯,不粘牙,不油腻。六个猪脚下肚,感觉自己还能吃。

终于,吐出最后一块骨头,舌头尖都泛着卤水的香气。

这香气,充斥着青岩的日与夜。

吃饱喝足,古镇中散步。红灯笼挂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照得青石板都泛着红光。

游客不多,走走拍拍,凉风吹进狭窄的街道,舒适惬意。


走出古镇,还走了挺长一段路,才回到酒店。古镇外围,展示了一个普通小镇的样子。居民们打着麻将,吃着烧烤,看着电视,普普通通的夜晚,平平常常的人。

夜晚走过的路,清晨再走一次,感觉是不同的。

石板路泛着青光,麻雀落在地上啄食着,路边小院种的花探出院子,只有这个时候,它才愿意看看周遭。

依旧从北门入,从南门出,沿着古镇外湖边的小路走上一段,又从西门走到城里。打开地图搜一下怎么回酒店,地图居然给出了一条在城墙上行走的路线。

好,就城墙上走。城墙的台阶起起伏伏,石阶都很高,上上下下挺折腾,加上阳光出来了,难得在贵州的早晨出了一身汗。

沿着城墙,从西门走回南门,发现青岩古镇就是一个四方城,四周的城墙,把镇子围在中间。古镇里做生意,古镇四周生活,这就是小镇人的状态。

回到酒店,收拾行李,带着娃去夜郎谷。

夜郎谷是此次贵州之行唯一的“人造”景点,而它的创造者,是艺术家宋培伦。

来之前看了很多相关报道,对宋先生的奇特经历很感兴趣。真正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粗粝、怪异、大胆的艺术品,心中满是崇敬。


手工垒这样一个人偶难度多大,耗时多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整个夜郎谷是宋先生耗尽半生精力一点点搭建起来的。

一块土地,一个人,一辈子,这种艺术的追求,本身就是艺术。

冯仑在一篇题为《伟大的力量》的文章中写到:成就伟大,一是靠时间,二是靠伙伴。

宋先生在岁月中修筑属于自己的夜郎谷,寻找愿意与他一同完成的伙伴,最终成就了伟大。

夜郎谷不大,“夜郎”二字让人自然想起了夜郎自大的故事。古时夜郎国的主人是被嘲笑千年的对象,而今日的夜郎谷的主人却有理由自大,有理由骄傲,因为,那一座座石偶,成为了一个还原梦想与历史标志。

走出夜郎谷,遐思阵阵……

7月22日 贵州行第八天

睡到自然醒,一碗羊肉粉,步行到贵阳省博物馆新馆。贵州八天,好像一切都驾轻就熟了。

博物馆里,重点展现了贵州的多民族风情,可惜这一路上,真正接触的当地少数民族并不多。



中午参观完,吃了一顿野生菌火锅,打车到贵阳东站,结束八天的旅行。

回程的高铁上,翻看上千张相片,记录的都是一路的风景与心情。

多彩贵州,精彩你我,后会有期。

写在后面的话:

以上的文字,随感多于随记,思考多于风景。想来大概是因为“坐下来”写的缘故。旅行中一路走,在动中,看的多玩的多。而旅行中静下来,则多是在想,而且写在走后,回味刚刚走过的路,想的会更多些。

一直在想这篇文字有个怎样的标题,写到这里忽然明白了,就叫“贵州八日行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贵州八日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