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加缪《局外人》读书思考

       四月份参加了一年读十二本书的活动,恰好今天也是世界读书日,所以尝试输出一篇读书笔记,也是作为自己读书打卡的一个见证。读书容易,但把一个东西写明白,还是挺麻烦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选的这本书是加缪的《局外人》,加缪和萨特都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我在某个时期也非常想要去解决,关于存在,人生意义,虚无等的这些问题,所以当时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顺便提一嘴,我很喜欢刘慈欣,大刘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通过技术手段不让人去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三体》当中的“思想钢印”。

      《局外人》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主人公默尔索观察别人的世界,后半部分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间用一场枪杀案的最终审判,将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了。前半部分是一个他看别人的局外人,后半部分是别人看他的局外人,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局外人。直到小说最后他才回到了局内,但这却是他生命终点的时候。

前半部分:一个叫默尔索的男人

        前半部分写这个叫默尔索的男人,他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没有通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因为也没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妈妈送到了养老院里面,而妈妈在养老院去世,他去参加丧礼,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甚至也记不得他妈妈到底几岁了(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毫不关心,但我不觉得这个值得批判,这个我们会后面讨论到),像死得不是他的妈妈,别人问他要不要打开棺材,最后看一眼他的母亲,他说不用了,理由是仅仅觉得打开棺材有点麻烦。而这件事在他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它仅仅是绝大多数人标准的流程,直到母亲下葬,他想到的是可以上床睡12个钟头的喜悦,在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的老人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他一定是一个不爱自己妈妈的这样的一个人,很冷血的一个人。但其实默尔索这个人不是一个带着仇恨的冷漠的人,而是一个凡事都无所谓的一种态度,一种旁观者,所以叫局外人,自己就像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一样他参加完妈妈的葬礼之后,很快就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同事玛丽,他们一起游泳,一起去看喜剧电影,一起滚床单,这是在他妈妈刚去世第二天。他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当然也并没有什么不对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在这件事情上去批判他,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权力。道德应该加诸到自己身上,而非加诸到别人身上)。没有觉得这种特殊的仪式必须延续下来,母亲死了之后,难道我就必须很痛苦到多少天,不能忘怀?(我见过的死亡不是这样的,死亡是为了照顾生人,而不是照顾死人,这是我在好几次的死亡当中悟出的道理。人死亡之后就由人变成一个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寄托的是生人的哀思)。他没有这种感觉。玛丽提出想和他结婚,他也觉得无所谓,他不仅仅是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去世,就在婚姻上,在爱情上他也无所谓(我发现现实当中其实还是有这样的人的,如果是想要感受到更功利一点的,更物化的爱情的东西,可以去看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当然书的最后是给人的一些希望,不完全是没有希望的状态)。摘抄一段:那天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娶她。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她要是想结,我们就结。她又问我爱不爱她。我像上次那样回答她,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我很可能并不爱她。“那你为什么娶我?”她说。我说娶不娶无所谓,她要是想结婚,我们就结。她总在问这问那,我连声说“是”。然后,她说结婚是大事。我说“不是大事。”她一时间不说话了,沉默地看着我。然后她又说开了,她只想知道,当初要是别的女人提这个建议,我是不是也会接受。我说:“当然会。”然后,她想知道我是不是爱她,而我对此一无所知。她又沉默了一会儿,咕哝道我这个人真怪,她可能正是因为这点才爱我,但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出于同样的原因讨厌她。我没什么好说的,就不说了,她见我这样,就笑着抓着我的胳膊,说愿意和我结婚。我说,她什么时候想结了,我们就结。(插一句话,我是觉得即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也能有这样一个女人去爱她,这个男人难道长得很帅吗?说实话,我去查了加缪的照片,确实很帅,甚至有人用加缪的照片去当头像。)

一场莫名奇妙的杀人案

        默尔索在沙滩上遇到了几个一直跟踪他朋友的阿拉伯人,然后又反复纠缠了很久之后,默尔索这时候有独自带着朋友的枪,来沙滩散步,那个阿拉伯人拿刀子对他晃了晃,他们之间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他就开了五枪杀死了阿拉伯人,他的理由很荒诞,因为太阳当时很刺眼,而检察官在和默尔索接触之后,发现他没有宗教信仰,说话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悔过和怜悯,他甚至也不为自己辩解(这是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人的状态)。所以在最终的审判时,检察官认为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人,因为他母亲去世时,敬老院所有的老人都能作证,他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难过,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悲悯,所以他杀人不是意外而是谋杀。如果他杀人是意外的话,那么默尔索只是会被判一个坐牢,可能十年或者多少年?但如果是蓄意谋杀的话,那么他就会被判处死刑。整本书最伟大的地方是默尔索在整个过程当中,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样,他的律师认为他说话太诚实,不会表演出感人的样子(我想起了山泥若的庭审录像)。所以默尔索在关于自己是死是活的讨论中,并没有为自己做任何的辩解,也没有做任何的发言,甚至一度觉得大家在讨论的过程有点吵,他想快点回到牢房里去睡觉。在出庭的证人里面,所有人都在陈述事实,这本书里面没有人在撒谎。

结局:默尔索的死亡

        结果是默尔索仍然被法官判处死刑,他在被判处死刑的这段时间里,感受到了恐惧,他想要逃脱法律的制裁,他想象了很多偶然,包括绞刑架上绳子的断裂,发明一种有90%概率让犯人死去的药物给犯人吃,断头机器出问题,上诉,特赦等,让自己存活下来(但他仍然没有为杀死这个阿拉伯人而后悔,甚至一丝想法都没有)。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一样,它是那么的真实、严肃,像自己背后靠着的这堵墙一样。在这样的时候,他想起了玛丽和自己的母亲。他是爱自己的母亲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当然他仍然不信宗教,对这个不感兴趣。最后给他派来了一个神甫,神甫希望让他忏悔和赎罪,但没有(西方人真的很搞笑,因为自己的罪恶,不向自己伤害的人请求赎罪,反而向上帝请求宽恕,于是他们作恶的时候真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几个问题我的观点:

一、默尔索该死吗?

该死,因为他杀人了。

二、默尔索应该因为他的冷漠而被判处死刑吗?

        但不应该因为他的冷漠被判处死刑,因为他冷漠和他杀人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说了他并不是真正的冷漠,我认为他只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可能在外人看起来的他确实是一个把母亲送进养老院的人,不记得母亲的年龄的人,甚至不愿意见母亲最后一面,在刚办完丧礼第二天就和女伴出去鬼混了。但在他审判的时候,如果他真是那么冷漠的人,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帮他说话呢?在最后时刻我们其实也看到了默尔索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他并非冷血,而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这边延申出一点是,我们究竟是靠自己建立起来的自己,还是靠别人的注视建立起来的自己?首先我并不是一个真正冷漠的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但是我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因为妈妈的去世而必须难过,如果你的难过是真实的你,那么我的不难过也是真实的我,我需不需要因为这件事上所有人认为必须难过,而表演出来难过?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自己建立起来的自己,这是你之所以为你,你独特于其他人的的原因。其次,我们也有别人注视之下的建立起来的自己的部分。如果完全是自己建立起来的自己,那么你其实是一个孤岛,你和其他人是割裂的,那么人是社会的人这句话就不成立了,没有人可以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第二,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建立的部分,完全是靠他人注视的而建立起来的自己的话,那么这个人还能算是一个人吗?他就是在四面讨好的状态,你希望我是怎样的样子,我就成为怎样的样子,我觉得这样的人像一具空壳,但我不是嘲讽这样的人,我觉得人可能会有这种状态的时候,但不能一直是这个状态的。第三,如果完全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比如母亲死了,我一定要掀开棺材看一下,一定要披麻戴孝三年,是,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是仪式感成为一种表演的时候,它本真的东西没有了,这种仪式感或者说道德还有意义吗?我想起民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一个人的母亲死了,他不办席,不设灵堂,他的朋友说想来参加丧礼,他说不用了,你要是实在想来,就跟我鞠个躬吧。还有阮籍,其母亲死后,也没有按照礼仪去进行操办,甚至披头散发,杀猪饮酒。我是反对一种道德虚伪,因为你不想和别人不一样,于是你做了你不是真的想做的事情(我没有批评那种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只是按照普通大多数人做的一样的人),你只是享受那种别人认可和注视你的那种感觉。我更批判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道德高尚者,而做了那些事情,这种功利主义。

三、默尔索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人物,但我生活当中常常有观察到这个人物,甚至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冷漠,空虚,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在被审判的时候,都不会为自己辩解。这让我感觉他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很不敏感的人,甚至是和人群割裂的一个人,他好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的一个人,有人评论说他是一个太诚实的人,以致于会忽略掉其他的人。他和世界去建立的仅有的联系甚至也不是出于他主观的意愿,而是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对一切都无所谓。连他自己都说“如果我只能住在一棵死树的树干里,什么事也做不成,只能抬头看看天空,我也会慢慢习惯的”。我甚至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感受不到他的魂魄,他是一个空壳,他所有的行为是由他的肉体牵引着他完成的。我甚至觉得如果剥夺了他所有的由社会赋予他的事情,让他呆在房间里面,他能在房间里面腐烂。就像他不为自己辩解一样,当一个真的危险来临的时候,他不会有任何的动作,等待着危险的到来。

        第二个点是我感受到他的这种无能为力,其实他还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也没有。我其实更感受到一种迷茫的痛苦,就是其实他是知道应该怎么做的,但是现实条件下的,他想要做的,达不到,或者说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所以他宁愿什么都不做,不做就不会犯错,不做就不会有痛苦。但同样,不做也就没有希望了。

四、关于死亡

        默尔索在最后面临死亡的时候,有所感悟了。我觉得在面临存在危机,也即思考人生意义这个主题的时候,死亡主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人活到底有没有意义,有一种说法是,你生来不是去想这些问题的,而是去享受这个世界的,我觉得很对,所以我那么喜欢大刘(刘慈欣),希望他赶紧给我脑子盖个思想钢印,最好再加一个我很幸福的信念。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许只有在想明白了死亡之后,才更能明白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五、书单推荐

        《局外人》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加缪让主人公在最后阶段觉知了,但可惜没有办法让我们看到完全觉知之后的这个人的行为,虽然我对这个世界不报什么幻想,但是还是愿意相信希望。如果你想看一种特别现实的生活,我觉得可以尝试去阅读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如果你想看一种绝对理性人的生活,我推荐安·兰德的《源泉》,其次再推荐一本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所作事情的意义的书,希望对于活着本身这件事情有一定的启发,书名为《我的团长我的团》。

六、其他

        小说的第一句话,“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不知道。”,有人说对于这种冷漠感很奇怪,对我而言我并不绝的奇怪,我觉得好像在说一个平淡的事实。假设一个情感丰沛的人又应该怎么去说这个事情呢?可能会用如遭雷击,崩溃,哭泣,恸哭等的描写。我经历过死亡,我也看过死人,现实的,影视作品的。但现实中肯定要更感受到的要多一些。因为影视你最多是通过看和想象去建立这种死亡的样子,而且由于审查,有些部分也是不会给看到的。但现实不会,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一系列感觉感受到一个人的死亡,一个人的生命是如何从有的状态变成无的状态。一个人如何变成一个物体。

七、思绪断章

“她丈夫死的时候,她已不再年轻,但她终究还是在老去之时,趁着最后一点春光,找到了一个男人。现在她的儿子已经长大,她再也不用忍受孤寂到自我折磨的日子。现在,她有了生活。”

     “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我们来自哪里,去往何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我爱着你。”

     “他挠着他的头发,像翻起一块贫瘠的土地。”

      “我一头钻进了人群当中,人们一开始会因为你的粗鲁而感到惊讶和愤怒,但他们很快就恢复到彬彬有礼的样子了。在人群中,我感觉很安全,因为过不了5分钟,人们就会把你忘了。而你又可以在人群当中获得某种被同化的快乐,你明知道不是那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23加缪《局外人》读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