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模式
来源于微薄:教育繁星点点
一、无为而治的理论简述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的统治艺术。其"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教育家魏书生曾身兼校长、书记、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有社会兼职30多个,还教着课,还要不断外出开会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在“家”的班主任。但他的班总是优秀,这就得益于他的宏观管理——“无为而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创力,是一种艺术。“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同样要求班主任“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各司其职的班干部
“无为”治班的奥妙在于抓好宏观管理,而走好这一步,关键要培养好、利用好班干部。班主任要大胆放权,不是做班干部的领导指挥,而是做他们的后盾,做他们的参谋,做他们的顾问。要敢于把一些事情交给班干部去做,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他们。“无为而治”的重点就是做好班干部的工作,培养好,用好班干部,抓好班级的宏观管理。“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要求班主任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强的控制力,有足够的辨析力。从而使班主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看班级,看班级中的学生,看学生中的问题。
经过细心的发掘和大胆的培养,我班的班干部迅速的成长起来,不仅各自独当一面,更重要的是,在处理班级事务中善于动脑,善于合作,富有主动性。举例来说,我班的卫生有几次打扫的不干净,主要是值日生不负责任,不认真干。卫生委员王敏跟班委商量后,主动罚自己扫地,并罚该组打扫班级卫生一周,全班同学无一反对。有一次课堂上,因为纪律原因把老师气走了,以班长王超为首的班干部组织全班同学签名作保证,并亲自去请老师原谅。还有就是我班的黑板报文字材料内容,全是学生自己写的,这与板报组同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再有就是元旦运动会的组织与筹备,全是班委们完成的。这些事情,有的我事先了解,有的是随后知道的,虽然其中还有许多不当之处,但我从未责怪过他们,有的只是象朋友一样帮他们分析和探求更合适的方法。
班干部培养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鞭策意见。上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发现班级有些浮躁倾向,“五一”节过后,我立即召开了班委会议,指出这个问题,并帮他们分析根本原因有四:一是班干部以身作则不够。时间一长,有些班干部产生特权思想,对己对人尺度不同,而难以服众;二是对个别同学的管理不力,光见管理,不见效果。三是艺术节准备节目,使得班干部顾此失彼,学生的兴奋度高涨;四是个别班干部的管理方式不妥,强迫式管理是不能持久的。通过这次的分析与指点,班干部又精神饱满的投入“战斗”。
隔了几天,我又召开了团员大会,充分说明班级目前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要求团员发挥自身作用,以团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快速的进入期末总复习,带动全班同学积极认真的迎接期末考试。通过团员配合班干部的工作,从而较快的扭转了班级的不良情绪,也使我一颗悬了好久的心,终于安稳的跳动了。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更好的完成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过渡,乃至他们今后的学习过程都至关重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做人习惯,则会使之在学习生活以至以后的工作中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基于这些思考,我确定了培养良好习惯,经营和谐的班级文化的管理思路。
1、要紧抓学生的生活习惯。小学升初中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的生活大部分在父母、教师的呵护与帮助下进行的,而中学生的生活绝大多数是要靠自己去面对的。这时的中学生是自我感觉长大,而实际又没有长大;自己感觉能解决一些问题,而又很难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理解和关注的孩子来说,“逆反心理”始终占据上风。因此,父母也就难以管理而束手无策。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去指导,去帮助他们。
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应当包括中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确立的中学生一日常规,这是每个班主任天天在抓,天天在做的工作。也应当包括学生合理的安排在家的时间,如早起的时间应当怎样安排,中午的时间应如何利用,晚上要做什么等等。但一定要指导学生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比如洗洗衣服,洗洗碗筷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使他们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不至于使他们感觉到每天除了上学和玩,别一无可做之事,从而形成单调的生活,对学习感到厌倦。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状况的基础。由小学升入初中,学生面对的科目增多,面对的教师增多,面对的作业增多等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应接不暇,搞的晕头转向。因此,给予必要的学习习惯指导是及时的,恰当的,必须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学生来讲,要指导他们做好每天的课前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安排和课余时间分配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手段。通过调查和分析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外乎有两点值得关注:一即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则是会学习。而会学习也正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上的。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一要靠班主任做好督促,常关注,常提醒;二要发展班级内部的“带头人”作用;三要特别关注班级内部的特殊学生,以免干扰这项工作顺利持久的进行,即做好预防工作。
对于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本不用家长和教师操心,他做的自然而然,恰到好处。而达到这种程度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几个,大多数学生是需要督促的。个别学生是要经常谈话,经常鞭策的!要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比较艰巨的。对学生要因势利导,方法要因人而异。
3、培养学生的做人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不是独立的,而是始终贯穿于上述两种习惯的培养之中。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是非观念,不能让学生存在片面强调理由的行为。其次,要慢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从而改变学生强调理由、避重就轻的看待问题和片面的理解问题的现象。要从做人的角度给学生阐释问题所在,遇到问题时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原因和所作所为,为对方考虑一下,作一“换位思考”,而后再分析整个事件。另外,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找其谈话并不一定就是批评和训斥等不好的事情。自然能做到“根正苗红”,为班主任今后的“无为而治”打下基础。要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因素,让学生敞开心扉和教师作朋友,那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良好的做人习惯。
对于班级的做人习惯的培养,班主任要率先垂范,身教感染和“为人师表”。班主任作为学生目光的焦点,应切实认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学生中的影响,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班主任要带领班干部做出榜样,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从而起到“花开一朵,香飘十里”的效应。
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要将他们的习惯标准树立好、固定好,自然能做到“根正苗红”,为班主任今后的“无为而治”打下基础。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