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花系列—— 心中的舞台
每个人都会有心中的舞台。当63岁的符晓从中央电视台第五届夏青杯比赛的赛场归来,她获得三等奖的消息,已传遍了家乡。 手捧奖杯和证书,一时间她心朝起伏,难以抑制,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花甲之年,自己竟登上了这样的大舞台,然而不仅如此,还有令人惊喜的事。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四川卫视《诗歌之王》角逐中,她以《老了》的深情朗诵,得到了当代国家级朗诵大咖徐涛等老师的一致好评,她成功进入徐涛老师的朗诵团队。向全国实况转播的那天,符晓的故事成了洛阳朗诵界的头条,人们对她伸出点赞的手,由衷地感叹“真不简单,好样的!” 退休后的中老年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并不稀罕,而能一次次进军北京,能代表洛阳到北京参加顶级朗诵比赛,近距离和国家级语言及表演大师们接触,聆听徐涛,于芳,李立宏,赵忠祥,杨立新,张秋歌的朗诵和讲评,她简直不敢相信仿佛是在做梦。 符晓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朗诵精英同台演绎,其中的幸福与惊贺难以言表。
符晓是了不起的,她是洛阳朗诵界的骄傲。 和她约了见面,一会儿,迎面一个直挺,时尚的女人吸引了我,她就是符晓。可不等我说出对她的赞美,她竟是快人快语,自我介绍起来。 她的连珠炮似的每一句话,令我忍俊不止,也使我的笔尖发热,让我的思絮随她的故事绽放。 “从北京回来,别人都说我这下身份不一样了,说话办事可不能那么‘二’了,你可是名人了,可我觉得我还是原来的我……” “打小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干啥都想干好,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我还有点胆大,不知道啥叫害怕,因为我是当过兵的人。” 说起朗诵,她说,我是个刚入门的人,虽然普通话讲的很好,但朗诵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基本功的。无论哪一首诗,我都要求自己熟读,会背诵,了解作品的内涵,一个作品差不多都要看过五十遍,才读的明白,才敢开口,为了读诗背诗,她坐过站,误过机。为了演绎好作品,树立高雅大方的舞台形象,对着镜子一遍遍看表情,练动作。
听她说这些,我有所明白,她在花甲之年在朗诵艺术的舞台上取得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从北京一回来,映入眼帘的是另一个场面,她说“回来后,看到不能自理的妈妈,病更严重了,甚至不能认出我来,我感受到无助和无能为力,觉得自己并不强大。” 她叹了一口气,又说“老伴身体不好,他做过心脏手术,我的小孙儿也需要去照顾,而我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我真感觉觉累了,招架不住了” 此时,那一惯硬气,不服输的符晓像是换了一个人,脸上多了几分小女人的柔弱,那额头上的几缕白发也更添了几许疲惫和略显苍老。 其实符晓那掌声,喝彩,荣誉,名人背后隐秘的故事才是对我的诱惑,也是我真正想了解一个普通而又非凡的符晓。
我知道,我的心和她的心已经架起了桥梁…… 符晓姊妹四个,她是老大,她出生军人家庭,爸爸是老红军,她十五岁当兵,妹妹,和两个妹夫都是军人。家庭的氛围,使她性情秉直,敢说敢为,大大咧咧,乐于助人,更能严以律己,凡事,努力进取,专注的品质。 说起当兵,当年15岁的她,1米65的个头,90多斤的体格,文文静静,梳个小辫,从两个中学校里层层目测考核选拔了她一个人。或许因为身高和清秀的容貌早已被人瞩目,但十五岁的女兵在七八十年代,是件多么光荣的事,即使在现在也是多少少女渴望而不可及的事。
这样一个姑娘带着无数羡慕的目光 到了部队,然而,谁都不会知道,经过新兵连三个月集训后,她被分配到部队的一个科室,任务是养犬。同时要掌握杀狗剥皮煮肉等等相关的技术。 看到我一脸的惊愕,她小声说,除了家人和部队战友,这是她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坦露了自己这段经历。
养狗是工作的需要,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但她至今都难忘,第一次去领养新狗时的那种害怕,胆颤,而刚刚和自己的狗熟悉了,因为需要,她还要经常领养新犬回来。 15岁的姑娘,这是件多么不可思议的和可拍的事,但她坚持挺了过来,部队的生涯就是这样度过的。 有一次,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记录片,需要一个普通话讲得好的女孩子讲解员,她自报奋勇,毛遂自荐 没想到,就被选上了,至今还留在那久远的荧幕上。拍摄结束后,她又回到了养狗的岗位上,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多好的机会,让家人或者找找关系,趁此机会换个工作。 “那时的人是多么单纯,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我有想法,说出来,爸爸妈妈也不会支持,那时候的人生信念就是服从命令听从安排,干一行爱一行! 在养犬的三年里,她和男兵一样,抗起180斤的大米包,颤颤抖抖往粮食堆上的走去,她像个假小子,直到她累成了肾炎,住了很久的医院才康复。三年后她想父母,想家乡了,率直的她放弃了提干要求复员。 她向往洛阳的大厂矿,谢绝了组织上给她在郑州的安排,也谢绝了洛阳公安局,医院等处的接收,她选择了到洛阳轴承厂一个化验室里当了一名化验员。
在这里,她又开始了一个产业工人新的征程。也是在这个工厂里结识了她的爱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说起这段爱情,因为他也是当兵出身,家里父母哥弟也都是军人,很容易接受,没想到但和她的性格完全不是一个类型。 圈内人都知道,她称他老伴为哥哥,她喜欢朗诵,前前后后比赛去北京,一路支持陪同,很是羡慕这夫唱妇随。也有的说她朗诵获奖的的作品《老了》就是说给她的“哥哥”听的。
谈起老伴,符晓说:我俩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我爱说,性子直来直去,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他不爱说话,但脾气很倔,时间久了,我说少了不管用,说多了,人家不理我的岔,年轻时,我们也冷战,不搭理对方,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和负担压在了头上,尤其是随着工厂的不景气,我们两口都面临着内退和下岗,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老公不得不再外出打工维持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我意识到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和爱人沟通,同时,更要多一些宽宏大度对家庭对丈夫。
当问她“你后悔不后悔,没到医院和公安局工作时”,她坦然一笑,“不后悔啊,当年我就是喜欢工厂,当一名工人很自豪的。不过,我们那些战友除了班长和我是在工厂,其他的现在就工资待遇都比我们高。”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说来,这些正是符晓的可爱之处,不后悔似乎也不可能,但她是能想的明白的人,她没有唠叨和埋怨,倒是,乐意干自己喜欢的事,她说,钱买不来快乐。
别看符晓个头大可心是少有的细心,在外无论唱歌,主持还是朗诵,她一天不怕地不怕,像个女汉子。但她照顾老人,那是出了名的好闺女好媳妇。她爸爸生病那年,她放下所有事情,全心全意伺候老人。从早晨起来问好,洗脸刷牙,到擦洗身子,喂饭,翻身按摩,安排的井井有条。 她每天把时间定好,请闹钟叫醒,不辞劳苦,一直侍奉自己的爸爸,爸爸走了,自己的公公又重病住院的,当时老公内退后刚又找了份工作,她把伺候公公的事一人扛了起来,作为儿媳,照顾公公可能很多不便,而她没想那么多,她说公公和我爸爸都一样,她怎样伺候自己父亲也怎样伺候他。 她轻声告诉我“给老人洗刷,甚至照顾大小便,而且每次弄脏了我给他洗屁股。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女儿,后来才知道是儿媳,他们说这个儿媳,太了不起。 后来她的婆婆因摔坏了腿,一躺几年,她也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凡是老人吃穿用需要的她都是一式两份,所有这些,她说除了自己大咧的性格,更多的是朗诵读书,给自己的胸怀打开了,使我对待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不认识的人我们还要献出爱心,对待自己的家人更应该做好,她对公公婆婆的好,老伴感激不尽,反过来,他对她的妈妈像儿子一样尽心尽力。 两个人不图富贵荣华,追求着踏实互敬互爱的日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给子女做个榜样,她的家确如此。
2011年,她在赶坐公交车的路上崴了脚,很严重,打着石膏,这时她的母亲也生病,和老人还不在一起住,老伴的工作又不能请假,他一天几头跑,符晓非常感动,那股拼劲又上了来了,她颠着受伤的腿,总是赶在丈夫下班前用好腿跪着把菜择好,为丈夫减少点辛苦。 儿子在外地,虽不能回来,可每天打电话关心叮嘱,使她们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在她喜欢上朗诵后,夫妻间的恩爱也从这一日三餐中,转移到了朗诵这一业务爱好上,老伴成了她第一个听者,为了背诵文章,大大小小的纸条贴满了家里每个能看到的地方,厨房客厅床头,老头也不埋怨,甚至到最后老伴也都会背了,她被推荐到北京参加诗歌之王比赛和《夏青杯》决赛,前后四次北京之行,老伴陪着她,衣食住行成为她最好的帮手, 她被老伴的理解和支持感动,这个大大咧咧的女人,从不娇气的女人,终于发自内心叫老伴一声“哥哥”,没有想到这句话很受用,老伴每次都美的不得了,从此“哥哥”就是老伴的名字和称呼。
正是这种爱情的滋养,和生活的积淀,才是她一个《老了》的作品朗诵的深情感人,就连赛场上徐涛等老师,都被打动了,他们也热泪盈眶。 获奖归来,一方面邀请她参加朗诵参加演出很多,一方面家里家外的事也不断涌来。尤其是母亲,已经不能自理,完全需要照顾了,母亲喜欢热闹,符晓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让母亲多多开心乐呵,现在母亲不能外出了,她不管母亲能不能听懂,她坚持就不停地和母亲说话,每天给洗澡,然后喂饭,大小便的料理,她说,她愿意为老人做这些,这样她的心里踏实。
从北京回来后,她一头闷在家里,一方面等儿子通知她到外地帮忙带孙子,一面照顾母亲和有些老师担心她中断了朗诵,她说,朗诵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舞台,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到我的血液里了。而家庭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诵读开阔了我的胸怀,给了我更多的修养,我首先是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我要用孝敬慈爱和责任,演绎这个舞台,使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无怨无悔。
符晓的随意,健谈,开朗,如一朵池塘里的水莲,无论多大的空间她都能随遇而安,无论怎样的天地她都能盛开,她在执着和追求的舞台上,用付出努力赢得了人生的芳华。 比起符晓的人生,我的笔墨还不够精彩,但愿这篇文章能给这个平凡而又执着的女人送去满满的祝福,祝她走得更远更好!
为朗诵而精彩的女人 符晓,一个年过六十岁的女人,把朗诵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短短的几年里,在洛阳这块纷繁多姿的朗诵艺术王国里,从小讲台到大舞台,从洛阳走向北京,她先后获得四川卫视获得……,被徐涛收为门徒,而后在2018夏青杯赛场上荣摘……奖牌。 她荣归故里时,那关于比赛获奖的视频已在家乡人的手机屏幕里盛传,当很多人向她发来祝贺时,她说“朗诵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到我的血液里了” 说起朗诵,无论哪一首都必须熟读,背诵,这是朗诵的基本功。而她更了解自己,她说看过五十遍才读的明白,才敢开口,才能把作者的意图领会,为了读诗背诗,她坐过站,误过机。为了读诗背诗,她家里的冰箱,门,柜子凡是能贴的地方都贴上了纸片,随时瞄上几眼,加强记忆。 她还对着镜子一遍遍看表情,不断修炼表演的技能,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她天生的女中音,嗓子条件有点局限,加之身材属于人高马大形,很多人并不看好她,而她硬是不似弱,当过兵的她,又一次拿出军人的作风,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趴下。 她敢于向自己挑战,凭着自己心直口快的性情,不耻下问,向高手请教。同时做事认真,不放过任何磨练的机会。
终于在洛阳朗诵的春天里,有了她的这片绿叶,在夕阳西下的余辉里,又走向了更加绚烂的天地。 所谓成名之后其实难符,她迎来新的挑战,邀请演出,讲课,交流,应接不暇,稍有不慎,会有微词种种。而她,尽力尽量满足主办方的需求,因为朗诵不仅仅是爱好它还是一门艺术,她要利用这个舞台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做诵读的传承者,给更多的人带来诵读的快乐和精神世界的提升。 因为朗诵,她还忙坏了老伴,每天不停地朗读背诵,老伴也成了半个朗诵家,他是她的坚强后盾,家里家外,她参加活动了,家务事就留给老伴儿了,她还有一个老年痴呆症的妈妈,有时脱不开身,她会把妈妈推到活动场地,一是能照顾老妈,二是让母亲也受到感染,用女儿的一招一式,让老人家开心。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她还一直帮助洛阳市朗诵协会做一些有益的朗诵活动,从台上到台下,从演员到评审,她都做到一丝不苟。 因为朗诵她多了高雅大方的艺术气质,那先前的马马虎虎大大咧咧也都改掉了很多,连穿衣打扮也都认真起来,因为这是对作品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
现在她身边的粉丝越来越多,小姐妹们也把她当做楷模,一个个像模像样地活跃在朗诵的艺术殿堂里,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像她那样的朗诵者成长壮大,为洛阳的朗诵艺术添绣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