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班的数学课(11)-2022-12-16

通则不痛。

《一次函数》学到后面综合内容,确实有点难。数形结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课前范理泽说,吴老师,我对图形的有关内容一点也不懂,我说确实不好懂,今天这节课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难点。

在稍作铺垫之后,讲了一个数形结合的基础题之后,呈现昨天讲义的第23题。


乐宇轩马上就说道,吴老师,这个题目的意思看不懂。没事,我们按照综合题的理解题意三部曲来进行。

首先,读题目。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理解题意,对于行程问题,一般可用线段辅助,并让大家明白,虽然甲、乙都是从A匀速出发,并且沿相同路线前往同一目的地,但是,由于甲先出发,到达B地后乙再出发,并且自变量是乙车行驶时间,而且设甲、乙两车与B地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所以,本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甲在乙前面20km处,两车同时出发,甲出发时离B地0km,,所以可知是一个正比例函数,从而在图中标注。

而这就是理解题意的第二步,作标记。那么另一条折线就应该是乙的函数图像,是一个V字形,什么意思呢?通过计算和实际生活经验得知,当时,逐渐向下,意味着乙逐渐靠近B地,当时,逐渐向上,意味着逐渐远离B地,而乙的速度已知没变,通过计算可知是120km/小时,而后来通过待定系数法分别求得两条线的函数解析式,发现=-120,=120,结合方楠原来提到的方法我开始整合。

两条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中的k到高中就叫做斜率,它在行程问题中的实际意义就是速度,这两条线与x轴的夹角为,,这就是初三要学习的三角函数。同时左右两条线与x轴的夹角其实相等,在科学中相当于光线入射反射中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如果结合小马饮水模型,不妨把左边的线段沿x轴翻折,则交y轴于-20 ,就是右边一条直线解析式中的b的值。

当然,以上已经是第三部,并联想了。

到了此时,反应快的学生会把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常识进行联系,发现都有关联。趁学生有一定感悟,觉得神奇之时,我停下来慢慢说出:“数学学习也好,其他学习也罢,其实到后来都会达到一个境界,那就是把它学通了,做题目会做通,不同的几道题目其实都是同一种思想方法,数学和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中的常识也可以相互来往。”

然后,我继续提升,板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我说到,这是中医的观点,说的是人的经络在穴位处受阻,不通就痛了,而通顺就不痛了。并且,以此可以类比到生活中大量的实际情景。

数学课并非一定要让学生学习中考的必考知识,在记中学,适当的提炼、感悟可能会让个别同学更有印象和收获,甚至终生受益,所以也应给与学生在悟中学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12)班的数学课(11)-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