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用户分享率?试试这几个运营套路

如今互联网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拉来流量对运营来说是一个难题。那么

除了做广告外,其实也应该好好刺激用户的分享意愿,去进行流量的裂变与扩

散。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去哪里搞流量”是 

每个运营同学绕不开的一道难题。然而,无论是站内的资源位还是站外的直投广

告,本质上都是在做流量的“加法”,即:多一块曝光,就多一块流量。

这种“加法流量”在门户网站时期确实帮助各大产品完成了第一波用户积累,但

进入社交网络时代,用户的口碑分享就变得尤为重要。

利用用户的分享进行流量的裂变与扩散,就是流量的“乘法口诀”。可以看到的

是,当前几乎每个产品的活动运营同学都在或多或少地使用SNS活动的方式,希望

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实现初始流量的裂变。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首先是微信的围追堵截,使得诱导分享再难出现在朋友

圈;其次,用户可以利用通路上无法控制的“漏洞”完成分享动作,从而获取利

益,比如分享至文件助手、分享至朋友圈仅自己可见。

而运营同学想要规避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让用户拉好友进行一些操作动作,但

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来分享率立刻持续走低;最后,则是同质化的SNS活动过多,

导致用户已经疲软。

而最最根本的,也正是运营同学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用户没有分享意愿。这也

是本文将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很多运营新人同学都有过这种经历,辛辛苦苦搞到一批价值不菲的奖品做噱头,

想刺激用户分享给好友,数据却并不尽如人意,ROI低的可怜。而随便去问一个不

愿意参与的目标用户,得到的答案多半是“都是套路”。

笔者曾经在脉脉上发起过一个匿名问答,邀请大家讨论面试中遇到过的让人卡壳

的运营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获得100+的点赞:“有没有不那么套路的活动运营方

式?”

面试被问到这种问题会卡壳,是因为很多运营同学没有想清楚“套路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所有的活动运营都有套路,根本不存在没有套路的运营

方式,但是套路的定义对用户和运营方来说是不一样的。

与用户而言,“不那么套路”意味着“你要提供对我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付出的

成本不要超过这个东西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就算运营方不设置“套

路”,即:不需要用户做什么就直接给用户提供价值,用户也未必会买账(无功

不受禄)。

因此,

那么对于运营来说,“不那么套路”则意味着“我希望你做出我想让你做的行

为,同时别让我付出过多的成本”。

从两个层面厘清这个定义之后,围绕着想让提升用户分享率,实现流量扩散的目

标,我们就可以分别从用户端和运营端着手。

怎样让用户觉得活动提供的价值大于分享的社交成本?

1.提供物质激励,同时最小化操作成本

物质激励大家都不陌生,无非就是奖品嘛,但是如何设置物质激励才能达成更好

的参与分享效果,很多运营新人同学并没有经验。

先说物质激励背后的中奖逻辑,根据国外增长黑客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奖励的机

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比例机制比间隔机制产生更多的用户回应率;而这四种奖励机制,效果结论如

下:

变化机制比大多数固定机制产生更多的用户回应率

变化比例产生的用户回应率最高,比如赌场里的老虎机

套用上述结论,我们的物质激励无论采取幸运大抽奖,还是小游戏,或者是分享

拆红包,在奖励机制的设计上都应该采用变化比例机制去控制中奖概率,以催动

用户做出更多回应。

此外,根据笔者做过的一些SNS互动活动来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用户认为做出

指定行为就“必得”奖品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这也是用户认为分享抽奖的活动

是“套路”的原因:我巴儿巴儿的分享给那么多好友,却根本抽不中奖品。

因此笔者建议,有奖活动,尤其是短线有奖活动,物质奖励可考虑可采取组合策

略,将必得和抽奖得融合在一起,让用户先看到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例如分

享至X个群,中奖率百分之百等等:

(幸运大抽奖图片,价值较低的奖品设置为做出指定行为{如:分享拉好友}后

必得)

而长线的物质激励,则更应强化“必得”感知。

以拼多多的暴力现金玩法为例,用户首先点击现金签到,可以拆出现金红包,分

享之后还可以再拆一次;拆完之后还可以发起签到团,在规定时间内团满即可领

取现金。

尽管在运营层面,我们知道它采取的发奖机制属于变化比例(原因一方面是满10

元才可提现,另一方面后台机制也会控制用户到达10元所需分享的次数),但由

于操作成本较小(仅需点击或者分享即可),又是实打实可提取的现金,且为必

得奖励,用户就会产生“价值大于操作成本”的感受。

2.提供分享理由,同时设置双方受益

前阵子新世相的分销模式曾经引起一波分享的狂潮,但是最终却以被微信封链

接、多个用户群集体要求退款而惨淡收尾。作为见证这一切的用户之一,撇开微

信的政策不谈,笔者对用户的反弹进行了调研,除了新世相产品本身的问题(课

程时间较短)之外,用户攻击的点都在分销机制上面。

但仔细想一想,分销机制并非新世相的原罪,很多产品在拉新手段这块都或多或

少地藏了分销的影子,尤其是P2P平台,那为什么偏偏新世相被用户诟病呢?这其

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提供给用户充足的分享理由。

可能有人会说新世相课程本身就是分享的理由啊,将课程分享给身边的人固然成

立,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别人把课程分享出来之后,仅分享方获利,自己购买

反而更贵了(随着时间及购买人数的增长而涨价),这种不平等才是导致大量用

户反弹的根源。

其实,只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即:设置双方受益机制,

用户通过好友分享的页面进入购买环节之后也可以获得奖励,例如随机获得现金

抵扣券,或者加入一个抽奖玩法,用户有机会用初始价格购买课程等等。

双边收益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用户分享的思想障碍,让分享者产

生“我其实不全是为了自己收益,也是为了给别人实惠”,而被分享者也可以获

得比自己直接购买更为实惠的价格,何乐而不为呢?

以笔者做过的一档拼团活动为例,这档活动最初的设计是成团最快的三个团,团

长可获得奖励,活动上线后,开团分享率极高,但是成团率很低,分享订单的转

化率也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分享率高,但用户分享的实际价值却大打折扣,所以仍然不

能算作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

在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做了如下的优化:

1. 成团最快的三个团,团长和团员均可获得奖励

2. 为了激励开团分享,团长的奖励要高于团员

这样,团长分享的动力依然存在,而团员在参与的时候也有了动力,最终在开团

分享率稳中有升的情况下,成团率回到了正常水平,且分享订单转化率提升了28

个百分点。

3.提供印象管理标签,满足形象价值需求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社会交往就像戏

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

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愉快的评价。

而随着社交网路的崛起,人们表演的舞台也延伸到了社交网络中。以朋友圈为

例,你所能看到的每个人的朋友圈中展示出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要表现出的自

我。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想让用户分享的内容,如果有助于他建构自身的形象,也

就等于提供给了他印象管理的价值。而“分享”这个动作所付出的成本,是必定

小于你为他提供的“建构自我”的价值。

尽管个体并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特质是每个人都希望纳入个人形象的标签,例

如:善良、优秀、聪明、颜值高等等。

从善良层面,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是不是可以绑定慈善事业,例如用户每转发一

次活动,就有X元汇入希望小学账户等等;而优秀和聪明都可以引入游戏排名机

制,比如邀请好友共同答题,根据得分排名一起瓜分红包等等;颜值可以做的事

情就更多了,简单一点如分享邀请好友一起生成美图,评选最佳合照等等。

除了共性的印象管理标签之外,运营同学还要考虑目标用户群体的个性印象标

签。这就需要运营同学深入研究目标客群的社交网络,看看他们分享的内容,建

构出的自我形象有哪些共性,并加以提炼。

例如很多上班族会分享专业知识,或者在加班到深夜的时候发一条朋友圈,这些

做法的背后都是为了树立一种积极工作,勤奋上进的形象。如果你的用户是上班

族,那么做活动的时候,能不能帮助他们展现出这种形象?

以大家熟知的网易云音乐的年终盘点举例,网易从歌曲及听歌时间频率等层面,

帮助它的目标客群——文艺青年,树立了音乐品味及文艺的细分形象,一时之间

在朋友圈引爆了流行。

支付宝的年度账单则满足了目标用户“炫富”的心理,并成功形成了潜在的攀比

机制,引发了大量用户参与分享。

控制运营成本,很大程度是要解决如何控制费用的投入,就要先明确哪些地方需

要花钱。通常来说,一档活动需要花钱的地方集中在“流量”和“奖品”两个部

分。

其中如何减少流量的获取成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这里的投放渠道,主要是指基本渠道,这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流量大,二

是流量精准。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是基本渠道。由于每个产品适宜的投放渠道不

同,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为什么把这一点放在成本控制中来讲,是因为流量很贵,而好的标题与一般标题

之间的点击可以相差几倍的量级。标题的研磨是个技术活,运营同学如果拿捏不

准,可以多拟几个,邀请几个目标用户进行点击意愿测试。

流量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置换是常用技能,但这里需要考量的是,换量平台的

用户群是否与自己的活动目标人群有相当比例的重合度?

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如果可以找到一批核心用户,利用社群进行第一波分享裂变,

可以使得活动流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做线下实体店的百果园,目前正在以门店辐射的小区为单位,着力发展自己

的社群,同时将社群的购物行为承接到百果园自己的线上app,沉淀了大量的用

户。百果园通过这种社群运营的方式,可以完成用户数据收集,后续依照用户购

买偏好进行精准营销。

这些策略略过不提,单说一旦上线大型活动,百果园就可以利用社群的裂变,做

到最快速及最全面的用户触达。

而奖品这里的成本控制,也有两个建议供运营同学参考:

根据全面讲到的“必得”参与性更高的特点,可将价值较低(但必须足以撬动用

户完成分享动作)的奖品做100%中奖(嵌入变化比例机制以控制预算)。而大额奖

品数量不必多,只要有,用来做噱头就可以了,毕竟多数人都很清楚自己没有那

么好的运气。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便预估流量及参与量级,也很难做到精准测算可能

发出的奖品。因此建议在活动规则增加一条:奖品有限,发完即止。

这样的好处是给运营同学留了充足的余地,如果活动太过火爆导致必得奖品发

完,也可以用规则来解决用户投诉,同时依据效果来考量是否追加奖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提升用户分享率?试试这几个运营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