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痛

图片发自App

上周日的晚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火锅,儿子在碰翻了暖水瓶,把左脚烫伤了,宝贝哭的撕心裂肺,大人急得乱了方寸。抱着他一路小跑到了附近医院,结果急诊没有外科医生,又转到了儿研所。

晚上的儿研所人满为患,来的都是急诊。让医生看了眼伤口,医生说了3句话"先去挂号,然后包扎再打破伤风"。因等待时间太长,担心伤口感染,想让医生先给包扎,后补手续。但被医生毫不客气的拒绝了,理由是没号不能开药,没药就不能包扎。

结果是用了20多分钟挂上了号,医生看来1分钟就直接处方了,需要每三天来换一次药,问医生是否有其他方法,医生很冷淡的说,我们就是这样处理伤口的,你要是想用其他办法就去积水潭医院,我们做不了。听了这话,孩子爸立马就急了,差点和他吵了起来。接着又是排队缴费取药,花了20分钟,终于可以包扎了。包扎完去打破伤风,需要皮试,20分钟后皮试过敏,需要更换药品,换药回来后,护士发现药房拿错了药,又去换药回来才打了针。从烫伤到包扎再到打针,路上花了30分钟,排队等候70分钟,这100分钟过得比一年还长。难熬的不是时间,而是病人家属的耐心,看着孩子忍受疼痛的折磨,除了等确没有丝毫办法。

虽说是看的是急诊,但看病的人实在太多,都是急诊也就没有急诊了。患儿家属心急火燎的赶来,在他们看来,孩子受伤生病是天大的事,可是到了医生那,一天见几十个类似的病人,在医生那所有的病都是小儿科,因为他们有专业知识,看一眼疾病就有了判断,除非人命关天,其他的在他看来都得照章办事,所以你急他不急,可能还会觉得你在小题大做。为什么医患纠纷那么多,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医生一句话的事,这句话没说好,就会引火上身,你能想象得到,当鲁莽患者家属这团火遇到医生这块冰,冰与火的碰撞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自己从事医疗行业十年多,接触最多的就是各个领域的医生。经常听他们讨论技术,讨论学术问题,分享临床经验,却很少有机构或者学会组织医生学习如何才能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怎样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或许,从他们角度看,患者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一个三甲医院的门诊医生一天看100多个患者,工作10多个小时,精神疲惫,已没有精力去考虑得更多,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对有些患者的无理取闹,谩骂,谁又来安抚他们的情绪?谁又能体谅他们,这仿佛就是一个死结?国家的分级诊疗解决的是患者分流的问题,大医院的患者少了了医生的工作量减轻了,工作量减轻了态度就能好吗?就能更加体会患者的心情吗?


图片发自App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道出了医学的本质,我想作为患者或患者家属来说,一句良言暖三冬,这比药更能治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冰与火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