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日随记|我与鲁迅公园的半生缘

上海的秋天,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顺着空气里的桂花香,我的记忆也随之飘散,飘到了儿时的鲁迅公园。

记忆里,我就是5、6岁的孩童模样,蹲在公园长凳旁,拨弄着落叶,玩着小石块,无忧无虑。那一刻,时间仿佛消失了,或者说定格了,我那个小小身影,可以玩好久好久。那一刻,空气里的桂花香,或浓或淡,似乎提醒着我时间是流动的,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确有一件小事,发生在鲁迅公园,影响着我的一生。

【一】

我是一名85后,出生、成长、求学都在虹口。可以说,虹口就是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小时候,我家住在虹口公园(鲁迅公园)附近,这个公园自然就成了我家的后花园。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已然初具“国际大都市”的模样。鲁迅公园时常能见到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我已记不清那时对外国人的印象了,反正是不怵的。

据我老妈后来的回忆,有一天,鲁迅公园里,三三两两的人围着“老外”聊天。或许是当时最早的“英语角”?或许只是老外路过的随意闲聊?不得而知了。但老妈清楚地记得,人群中有一个小孩,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神彩飞扬。老妈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因为看起来那小孩和我差不多大。随即,老妈见机问了那小孩,英语怎么那么棒?小孩答:父母都是外交官。老妈又问:今年多大了?他说:6岁半。

老妈听闻,扭头看了一眼快6岁的我。而那时,我正蹲在公园长凳旁玩树叶和泥巴呢,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于是,老妈下定决心,让我学英语。

因缘际会,就这样,我开启了英语启蒙之路。6岁还没上小学,还没学汉语拼音,我就先学起了英语,比同龄的孩子都早。

在这之后,我的英语成绩始终是开挂的,学起来觉得有趣又轻松。谁能想得到,十多年后,我还如愿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每次走出上外(虹口校区)的校门,一条马路之隔,对面就是鲁迅公园的侧面。我内心总有一种命运的眷顾感。

【二】

鲁迅公园于我的缘分,不只是英语,甚至关乎我后来的职业选择。没错,那就是写作。

说起来,虽然儿时就在鲁迅公园玩耍。但真正知道鲁迅这个人,是后来上了学。从课本中读到鲁迅的文章,知道了长着粗粗大胡子的鲁迅爷爷,一知半解地读着他的白话文小说,只觉得他神情凝重,心里装着大事。

长大后,再读鲁迅的书,从《呐喊》到《彷徨》,从《野草》到《朝花夕拾》……慢慢感觉能读懂一点“鲁迅”,读懂他文字中的苍劲与热血,读出他“立人”思想的用心良苦。

特别想说,因为身在虹口,感觉和鲁迅又多了一份亲近。我走过四川北路,这是鲁迅曾经看过电影的“三角地”,这是鲁迅曾经逛过的“内山书店”。我走过多伦路,这是鲁迅曾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呐喊地。我走进鲁迅公园,这里的人们铭记着他的“民族魂”……甚至,如今虹口还有一条“鲁迅小道”,让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走近鲁迅。在虹口走着,就像是走在鲁迅走过的路上,和他同频思索,有一种时空的穿越感。

每个人,在求学和求职的路上,难免遇到挫折。在我灰暗低谷的日子,最常翻阅地就是鲁迅的书。鲁迅的文字,说不上行云流水、词藻华丽,却透着一股气——那种穿越黎明见拂晓的气!

前不久,回看鲁迅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想象着如果我是1930年的青年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想象在逼仄地老城厢弄堂,拖家带口的鲁迅深夜在案头奋笔疾书,为了心头那份无法忘却的记念。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想不通的。鲁迅说,让我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我们自然是幸运的一代人,现在就在光明的地方,有没有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因为读鲁迅的文字,我坚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它曾给予我力量,我也希望,自己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用我的文字,温暖更多人。

硕士毕业,我也如愿进入上海最大的报业集团,成为一名文字记者。一晃十年过去,虽然没写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报道,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记录这个时代中的人情冷暖。

当然,我也不忘发扬下阿Q精神——伟大如鲁迅先生,37岁才发表了人生的处女座《狂人日记》。我还有时间,只要愿意写,出点小作品的希望总还是有的。只要这世上有一人读我的文字,我还是会愿意写下去,坚持写下去。

此时此刻,窗外下起了雨,雨水洗刷着这座城市,挂花香渐渐飘淡。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凉,我踩着记忆的碎片归来,心头却增添了几份热。

谢谢你读到这里,愿你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温暖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秋日随记|我与鲁迅公园的半生缘)